2019高考语文冲刺复习 古典诗词鉴赏复习指导

发布 2020-01-28 08:24:28 阅读 1612

明“象”悟“情”

诗歌与诗歌形象】

高尔基曾说过:“在诗歌作品中,第一位重要的是形象。”鉴赏古典诗歌亦当如是。

的确,诗歌因形象思维尽显风流,诗人借诗歌形象抒情言志。形象是诗歌的基础,没有形象诗歌就没有办法表情达意。可以说只有准确把握诗歌形象,才能把握住诗人的感情脉搏,找出它暗示或启迪读者的意蕴。

因此感受、理解、分析形象,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诗歌形象与高考】

把握诗歌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是诗歌鉴赏的要点,也是高考古典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考试说明》有关诗歌鉴赏要求的第一条第一点就是鉴赏古诗的形象。【诗歌形象鉴赏要点】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客观事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鉴赏古诗的形象就是要把握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即明“象”悟“情”。

本文仅就如何把握古代诗歌中的形象鉴赏,谈一些看法,以供参考。【诗歌形象鉴赏技巧】

一、一颦一笑有深意——人物形象鉴赏。

从创作角度分析,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有自写和他写之分。自写人物形象指抒情主人公,也称诗人自己的主体形象。他写人物形象指诗歌中塑造的客体人物形象,可以是英雄、亲属友人等。

比如《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是诗人塑造的他写人物形象,而诗人自己,则是抒情主人公或称自写人物形象。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那个“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少年英雄周瑜是“他写人物形象”,那个“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失意文人便是“自写人物形象”。

要准确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技巧指津】

1.观照背景,步入典型环境。

这里的背景与环境是指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也指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诗歌中的人物,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活动的,这里所说的环境,更多的是社会环境。这不仅是因为人物的个性形成与他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诗人每塑造一个人物,都是把他作为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典型人物来对待的。

合理地鉴赏人物形象,便要注意紧扣背景和环境因素,把人物置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考察。所以鉴赏任何一首诗歌,总要对它的作者和它所诞生的时代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否则,我们的鉴赏就是肤浅和盲目的,甚至是歪曲的。

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也有助于对其作品形象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生活的后期在词作中的自写形象多为怀才不遇、沉郁郁愤的形象。如《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刻画了一个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抗金名将形象。2.

注重细节,剖析描写内容。

古典诗歌中塑造人物常常借助于语言、行动、外貌和心理等描写方法,鉴赏人物形象,一定要抓住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内心活动,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作品中人物的“只言片语”、“一举一动”、不易察觉的神情和细微的内心波澜等细节,都是人物思想性格的具体呈现,这些对深入鉴赏人物形象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冯延巳的《谒金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骚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

不至,举头闻鹊喜。”就以细腻而含蓄的笔墨刻画了一位空虚无着、寂寞难遣、被相思困扰的思妇形象。其中闲逗鸳鸯、揉搓杏蕊的细节,玉簪斜坠独倚栏干看斗鸭等动作情态体现了深重的愁苦相思及孤单寂寞。

表现了女子思念情人,急盼情人归来的急切心情。3.兼顾物象,找准情感倾向。

诗人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会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这时,便要借助一些具有特定含义的物象来表现人物性情、精神、感情等。关于这点,我们会在下文具体阐述。【提问模式】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对这首诗中的某某形象做简要分析。【解题步骤】

形象(概说性格、身份)——特征(展开分析)——意义(情感、理想、追求、性格等)【例题展示】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诗中描写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形象?参***:

诗中描绘了一个随心所欲、恣情纵饮、不拘礼节、自由随便的超凡脱俗的狂士形象。主要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例如一杯一杯复一杯地开怀畅饮的动作描写,接连重复三次“一杯”,极写饮酒之多和快意之至。诗人醉了,于是打发朋友先走,“我醉欲眠卿且去”,还不忘招呼朋友“明朝有意抱琴来”,话很直率,却活画出饮者酒酣耳热的情态,也表现出不拘礼节、自由随便的态度,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个高度个性化的艺术形象,表达了诗人自由奔放的感情。

常见人物形象】

1.心忧国民、心系社稷的赤子形象。如杜甫《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出了一位忧国忧民、青衫泪沾的形象。

2.踌躇满志、自信潇洒的俊杰形象。如王维的《观猎》,勾画出了一位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将军形象。

3.羁旅在外、思远念归的游子形象。如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愁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这是一位被贬在外的苦思故乡、愁肠寸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4.寄情山水、自由闲适的隐士形象。如陶渊明《归园田居》: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是一个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真实形象,带月荷锄、夕露沾衣,把田园生活当作理想人生,安贫乐道。

5.向往田园,渴望归隐的逸士形象。如王维《山居秋暝》:“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是一位渴望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决然归隐的形象。

6.寂寞难遣、相思难耐的思妇形象。刘禹锡《和乐天《春词》: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诗人剪取了一个偶然的镜头——“蜻蜓飞上玉搔头”,巧妙地刻画了一位春光烂漫中冷寂孤凄的青年女子形象。

7.立志报国、奋战沙场的英雄形象。如王昌龄《从军行》: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8.

怀才不遇、沉郁郁愤的失意形象。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

9.情重意长、愁离伤别的多情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塑造了一个缠绵悱恻、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10.胸怀宽广、旷达超脱的豪放形象。如苏轼《定风波》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却能怀有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的形象。

二、一山一川皆成境——景物形象鉴赏。

艾略特曾说过:“诗人应找出与内心情感相对应的外在客观形象。”的确,诗歌往往是要借助外在的客观物象(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亭台楼阁等)表现出内心感情,从而达到“一山一川皆成境”的艺术境界。

【技巧指津】

1.抓住意象,发挥想象,把握意境。

所谓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既是客观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因此意象是解读诗歌的突破口,从意象入手,展开想像和联想,透过诗中具体的意象品味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思与情感。

对于准确把握意象和意境,我们要注意理解意象本身的特点,尤其是注意意象的有关修饰语,这对体悟情感很有帮助。

例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此诗很短,但写景写情都十分精妙,这源于诗人选取意象的精当。烟渚(笼罩着烟雾的洲渚,其烟水相连的意象往往寓有诗人的愁绪)、日暮(朦胧的夕阳、沉沉的暮色易促生漂泊者孤独而苍茫的感伤情绪),由旷野、远天、暗树,现出夜幕下漂泊者的孤独,再由清江、明月之近人揭示表面的温馨中深隐的内心的寂寥。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一幅“江边暮色图”。

特殊的意象、意境,把诗人内心的羁旅之“愁”渲染得淋漓尽致。2.再现画面,感受氛围,领悟情感。

古典诗歌抒情含蓄蕴藉,主张要有“韵外之致”“象外之象”“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在情与景的关系中,作者的情感倾向隐藏在景物画面中。诗中的景物描写是诗作情感的外在表现,它常常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分析景物形象,就要再现画面,就是看诗作中描写的景物,呈现出怎样的色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具体可以抓住景物的声、色、形、态、动、静等外部特征,结合季节、时令、地域等自然条件,对画面进行描述,领悟诗人感情。如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尤其是“花自落”和“鸟空啼”更是营造了一种宁静氛围,从中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可见作者言景不言情,目的仍在抒情,在景物中隐藏着诗人深深的感情,达到了“状难摹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提问模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2.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解题步骤】

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例题展示】次石湖书扇韵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参***: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作者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

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藉花飘香等景物,透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赞同和向往之情。【常见意象举隅】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一些“高频意象”反复出现,它们有着相对固定的意义,不少学者都曾经对此加以总结,以下就几种最常见的意象进行解读。1.概括性意象。

概括性意象是指那些既可以表现时间、地点、气候、环境,还可以表现带有共性的思想情绪的意象。如:中秋圆月——相思情;落花黄叶——闺怨情;长亭折柳——惜别情;江湖孤舟——羁旅情;寒夜孤灯——凄寂情;流水落花——惜春伤时;南浦西楼——离愁别绪;杜鹃——哀怨思乡,离别感伤;燕子——相思,人生无常;鸿雁——相思,乡思。

2.比喻性意象。

比喻性意象是指那些用自然外物比喻心情感受的意象。如:蓬草——漂泊之苦;流水——烦扰愁绪;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孤云——孤独,游子,漂泊。3.象征性意象。

象征性意象是指用具体的事物寄托抽象的思想的意象。如:竹——气节,积极向上,质朴,虚心,正直;菊——隐逸,高洁,脱俗;梅——傲雪,高洁,坚强,不屈不挠;松柏——孤直、伟岸,坚强的生命力;云、鹤——脱俗,隐逸,高洁。

三、一草一木总关情——事物形象鉴赏。

事物形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常借助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物象来隐喻、传达、透射出自己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事物形象是为了言志、抒怀,一般体现在咏物诗中。

技巧指津】1.提炼外在特征,揭示形似;2.挖掘内在精神,品读寓意;3.透析形神合一,体味情理。

例如黄巢的《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青年黄巢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落第而归。他目睹了科举制度的腐败,考场的黑暗,决心有朝一日彻底改变黑暗的社会现实。诗中写菊花开时正是寒秋季节,蜂蝶不来采冷香,诗人以此来抒发自己科场失意、生不逢时的怨气;又以司春之神青帝自拟,要使菊花和盛极一时的桃花同在春天里一起开放,寄托了改变现实的叛逆精神。

【提问模式】

1.诗人塑造的形象有什么寓意?2.诗人借某某形象抒发了什么感情?【解题步骤】

概括事物形象特点。

找出“物”与“人”的相似点。

结合背景,体味物象隐喻、传达、透射出的作者追求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例题展示】木芙蓉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参***: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总之,古典诗歌的鉴赏,实际上是一个从感受形象到审美判断的过程,我们只有充分的调动自己的想象、理解等心理功能,感受、理解、“明”析形象,才能真正感“悟”到诗歌给我们带来的意蕴和启迪。

2019届高考语文冲刺复习教案

2011高考语文冲刺复习系列教案语言表达准确 鲜明 生动。教学目标 1 掌握 准确 鲜明 生动 的基本要求。2 掌握使 准确 鲜明 生动 的方法。3 掌握考查语言表达准确 鲜明 生动的试题的题型及解题思路。教学重点 理解 准确 鲜明 生动 的内容与掌握 准确 鲜明 生动 的方法 教学设想 讲解二课时...

2019届高考语文冲刺复习教案

2011高考语文冲刺复习系列教案。古典诗歌鉴赏第2课时。考纲考点解析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2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分布。形象包括主人公形象 诗人形象 景 鉴赏诗歌的形象。物形象 意象和意境。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鉴赏语言包括品味词语 明...

2019届高考语文冲刺复习教案

2011高考语文冲刺复习系列教案。文言实词和虚词。教学目标 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重点 掌握高考常考查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各种意义和用法。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与 则 者 之 18个,要求能既够辨别词性 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