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卷

发布 2020-05-17 06:14:28 阅读 2022

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养分舶来品凭心而论知往鉴今坐收渔人之利。

b.渲泄擦边球断章取义真知灼见迅雷不及掩耳。

c.家具座上客明枪暗箭扪心自问恭敬不如从命。

d.简炼侃大山披星戴月曲意逢迎毕其攻于一役。答案】c

考点】识记字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同音字、形近字的辨识,平时要指导学生注重对经常考查的同音字、形近字的积累.

解答】“凭心而论”应为“平心而论”,故不符合题意;、“渲泄”应为“宣泄”,故不符合题意;、选项中没有错别字,故正确;、“毕其攻于一役”应为“毕其功于一役”,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那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出版后,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一时.

b.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是的,千里之外的问候,只要一个短信瞬间就能完成.

c.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

d.学习了他的先进事迹后,我们每一个青年都应该,看看自己做得如何.答案】a

考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解答】洛阳纸贵:比喻著作风行一时.符合语境..不容分说:不容许分辩说明.不符合语境,可改为“无可置疑”. 巧立名目:

变着法地出一些名目来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贬义词.这里褒贬误用..追本溯源:追究根本,探索源头,比喻追寻根源.不合语境,这里可用“反躬自问”,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故选。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项**,是对公益林管理者发生的管理、抚育、保护和营造等支出给予一定补助的专项资金.

b.六年间,我国航天技术完成了从单舱到三舱,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一天”到“两人五天”的进步.

c.目前,我市已做出规划,通过优惠的政策和到位的服务,多方引进资金,开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d.那些在各条战线上以积极进取、不折不挠对待生活和工作的人,才是我们尊敬和学习的对象.答案】c

考点】病句辨析修改。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

解答】语序不当,应改为“营造、抚育、管理和保护” .搭配不当,“完成”与“进步”不搭配,可将“完成”改为“实现”.表述正确.成分残缺,在“不折不饶”后加上“的精神”

故选。4. 在下面两种情境下,用语最得体的一组是( )某同学的发言超时了,你作为主持人,需要终止他的发言。某同学正在发言,你作为主持人,需要插话,想打断他。

a.对不起,已经超时了.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

b.对不起,已经超时了.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

c.已经超时了,对不起.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

d.已经超时了,对不起.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答案】b

考点】表达得体。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要做到:言之有“礼”,即根据特定的情境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言之有“物”,即有具体内容,不讲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话;言之有“序”,即按一定的顺序说,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言之有“节”,即话要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

解答】用语最得体的应该将“礼貌语”放在前面,“打断语”放在后面,只有选项是都将“礼貌语”–“对不起”“不好意思”放在前面;“打断语”–“已经超时了”“我打断一下”放在后面,故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与人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但是,从文化的民族性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看,我们应当大胆肯定。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从这个意思上说,天人合一思想的,是非常有价值的。

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

”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

”“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也不是主宰人其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

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达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选自张岱年等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后形成的共识。.它具有民族色彩鲜明、内涵丰富深刻而内容十分复杂的特点。.它已解决了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问题。

.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如何广泛地利用自然。

2)下列对文中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协调统一的问题。.提醒人们不要随意干涉自然界的惯常行程。.认为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可以具有一致性。

.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有优于西方文化的地方。.现代人重视和研究天人合一思想,是基于对现实及发展问题的思考。.肯定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对其思想内容的全盘接受。

.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可解决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答案】1)是对“天人合一思想”在文中的概念内涵意义的理解, “民族色彩鲜明”不对; “已解决”与原文不符;核心问题是天人和谐.

2)“恩格斯有关论述”“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错误,不是针对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而言的,谈不上“丰富”和“局限性”.

3)原文最后一段“中国文化的天人和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可知项错.答案:

考点】社会科学类。

解析】解答理解概念类题目的方法是:①要找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特征;②要放在具体语境中去理解;③要把握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④要依据题干和选项找到信息所在的文本位置,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无中生有,不可曲解原意等,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解答】1)是对“天人合一思想”在文中的概念内涵意义的理解, “民族色彩鲜明”不对; “已解决”与原文不符;核心问题是天人和谐.

2)“恩格斯有关论述”“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错误,不是针对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而言的,谈不上“丰富”和“局限性”.

3)原文最后一段“中国文化的天人和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可知项错.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晃错曰: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体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能以有民?”

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佣力过半,得谷加五.又,敦煌谷,妇女作裙,孪缩如羊肠,用布一匹。隆又改之,所省复不赀.黄霸为颖川,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

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豚子,可以为祭。吏往,皆如言。

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柑橘千树。临卒,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

”后柑橘成,岁得绢数千匹。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

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已也。谚曰:

“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孔子曰:

“居家理,治可移于官。”然则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凡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卷首皆有目录。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

故叮咛周至,不尚浮辞。览者无或嗤焉。

选自《齐民要术》,有删改)【注】①加五:增加五成。②挛缩:褶皱。③不赀:不计其数④区处:分别处理。

千头木奴:暗指千棵柑橘树。⑥醯醢(xīhǎi):指酿造、腌制的方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诗》《书》所述,在安民要:关键。

b.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汝衣食责:需要。

c. 之老成,验之行事询:询问。

d. 生之业,靡不毕书资:资财。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___

a.神农为耒耜,利天下蔺相如徒口舌为劳。

b.李衡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此所谓战胜朝廷。

c.家犹国,国犹家,义一也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

d.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间有识夫庸知其年先后生于吾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作者举皇浦隆治理敦煌、黄霸治理颖川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地方官获得拥戴,是因为能与百姓同甘共苦,甚至与他们共享家产。

b.文中李衡、樊重种树虽然是居家理财的事例,但结合全文看,举这两个例子的目的,与全书为民众提供谋生之术的宗旨是一致的。

c.作者广泛搜集各种耕作、种植、加工技术的知识,目的是为平民提供一部谋生致富的读物,所以把这本书命名为《齐民要术》。

d.作者把全书分为十卷,在每卷开头标上目录,并详尽交代相关内容,不追求词藻的华丽,用意是让文化不高的人也能读懂。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

译文:__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译文。答案】db

a圣明的君王在位而百姓不受冻不挨饿的原因,不是君王能亲自耕种使他们有饭吃,亲自织布使他们有衣穿,而是能为他们开辟增加财富的途径.,然而岁月久了,它们(指所种树木)都派上了用场.先前嘲笑他的人,都来向他请教.

考点】文言文比较阅读。

解析】文言文的答题,最关键的是能够翻译出全文,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题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1)解答此题可采用语境分析推断法.

2)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2023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卷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隐秘黯然失色独挡一面化干戈为玉帛。b.涵养合盘托出惺惺相惜反其道而行之。c.鼓噪出神入化难辞其咎不登大雅之堂。d.膨涨抑扬顿挫不绝如缕如坠五里雾中。答案 c 考点 识记字形。解析 语料都是常见词语,错别字多为 经典 别字,难度不大 解答 独挡一面 中的 挡 应...

2019安徽省高考语文试卷汇总考

1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皆隐于山坳树影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为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3 语段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熌灼shu 曲折q?山坳 o石磴chngb 熌灼shu 曲折q 山坳...

2023年安徽省高考物理试卷

一 本卷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6分 2009安徽 原子核聚变可望给人类未来提供丰富的洁净能源 当氘等离子体被加热到适当高温时,氘核参与的几种聚变反应可能发生,放出能量 这几种反应总的效果可以表示为6h khe dh 2n 43.1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