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培训 修订稿教材分析稿

发布 2020-07-30 13:23:28 阅读 1298

一、两本教材的对比之主要调整与变化。

1、《方程》的移并。

教材把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稍复杂的方程》单元前移至五年级下册,与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一步方程》合并成一个单元。

2、合理整合分数、比、百分数等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对分数、比、百分数等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整合,以凸显知识时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首先把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和《比》合并成一个单元。分数、除法、比是有着紧密联系的数学概念,很多情况下它们是相同数量关系的不同表示形式。

把这两个单元合并在一个单元教学,更有利于学生体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模块化的知识系统。其次,把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和六年级下册《百分数的应用》合并成一个单元。认识百分数的目的在于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问题,而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问题,又可以促进对百分数的理解。

把这两个单元合并起来,可以更好地体现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

3、精心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内容。

与实验教材相同,本册教材《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继续教学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考虑到实验教材中例2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与例1相比难度也较大。本册修订,删去了实验教材的例2,而选择了与例1结构类似,思考方法相近的问题作为例题。

既降低了教学内容的难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4、删去《可能性》单元。

一方面数学课程标准降低了概率部分的教学要求,不再要求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作定量描述。

5、新编“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安排两次“综合与实践”活动都是新编的教学内容。其中,《树叶的比》主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比、统计等有关知识,探索并发现树叶中隐含的简单规律。《互联网的普及》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调查,了解本班同学及家庭互联网的普及情况,体验应用百分数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另外本教材还增设 “探索规律”的活动《表面涂色的正方体》,引导学生通过把表面涂有颜色的正方体切成若干个小正方体的操作,探索小正方体表面涂色的各种情况中隐含的简单规律。设置“动手做”的栏目,安排了3次“动手做”的活动。第一次安排在新教材第5页,教学完长正方体的展开图以后。

第二次则安排在新教材第62页,分数除法与比的单元后。第三次安排在83页,第五单元分数四则运算单元后。

二、各单元说明。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

与实验教材相比,本单元主要有两点变化:

1. 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时提示了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出示新教材第2页。)

教材首先引导学生思考:正方体具有长方体的所有特征吗?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的所具备的所有特征正方体都具备,而正方体的有些特征是长方体不具备的。

进而归纳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并且用这样的集合图形象地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帮助学生明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延,更好地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事实上我们很多的老师在利用原来的实验教材进行教学时也会主动讲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属种关系。

可见这次的教材修改对于一线教学反馈的意见和建议,还是比较重视的。

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新教材从原来的六年级下册《总复习》单元安排的,调整到这里教学。而几何概念里面比如说: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四边形这样的一些关系,却没有在各个新授的年级段解决,还是在六年级下册帮助学生去理解。

这样的安排我想而一方面考虑到理解概念间的属种关系是弄清概念外延的必要前提,也是建立概念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考虑到了六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都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探索并理解这一关系不会有太多困难。

2.精心设计数学活动线索。

教材特别强调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精心设计数学活动线索,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提供实实在在的启示。请老师们把教材翻到第7页例5,(出示)我们看教学用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原来教材里提出问题后直接呈现了这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进一步细化了,先引导学生讨论“求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就是求长方体哪几个面面积的和?

”再具体研究求这些面的和可以怎样计算”;求,教材先后组织学生展开两次讨论,一是在提出问题后,二是解决问题后,讨论“用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计算哪几个面面积的和”“可以根据长方体面的特征,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所以教材在教学长、正方体的表面积时不出示公式的原因就在这里,解决问题时不是简单用方法,更重要的是形成相应事物的表象。

3、练习对比的思考。

1)本单元的练习做了一些微小的变化,如:出示p21页练习,与老的练习对比可以看出,这些题都用字母表示单位名称,不只是体积单位的换算,还有面积单位和容量单位的换算。我感觉到新教材练习这些题,让学生识别单位名称,记住各类计量单位的进率,掌握单位换算的规律。

同时也鼓励我们的孩子们在平时的书写计算中主动用字母来简洁表示单位。

2)出示p15页第8题,在教学完体积单位后练习三增加了这样一道题目:指出黄豆、草莓、乒乓球、大米这四件物品的体积,哪些比大,哪些比1立方厘米小;指出纸巾盒、香皂、猕猴桃、西瓜这四件物品的体积,哪些比1立方分米大,哪些比1立方分米小。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会碰到学生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大小但在填写计量单位时毫无概念,这题的增加是不是可以帮我们解决这样的问题呢,先引导学生每次作出判断前,先把某个物品与自己头脑里的体积单位进行比较,既加强了头脑里的体积单位的概念,又学会了感知物体体积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估计这些物体的大小,让学生对体积单位的理解和运用又有了一个提升。

3)请老师们把修订教材翻至25页, 13题和思考题原来实验教材上是没有的,我们发现本次教材修订更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4、本单元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长方体、正方体模型、框架、表面积教具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教具模型,相应的多**课件等。

学生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包装盒、学生学具盒(框架,表面积材料、小正方体等)

二)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

相对而言,《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单元的也变化较小,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把分数除法和比合并成一个单元。分数、除法和比互相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他们是相同数量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把分数除法和比合并成一个单元更体现了知识间的联系,便于教师组织教学。

2、进一步细化重点内容和认知线索。

由于这两个单元的重点和难点相对集中,实验教材对相关内容都作了比较细致的安排。本次修订,教材进一步细化了重点、难点内容的认知线索,以便于教师更好地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出示新旧教材对比:

请老师们把教材翻到p29,例题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教学,作为本册书中最重要的教学点,不仅仅要告诉学生这样的计算方法,而且要帮助学生建立分数乘法的意义。这对学生以后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百分数的意义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修订教材的最大特点是:

找准了分数意义的生长点。例题提出问题后,教材首先要求学生“先涂色表示红花的朵数,再说说可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经验解决。根据分数的意义,在操作、思考与交流中理解求10朵的1/2是多少,就是把10朵花平均分成2份,求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可以用10÷2算出结果;接着告诉学生“10朵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10×1/2=10/2=5,10/2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理解为10÷2。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理解10×1/2与10÷2是解决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算式是等价的。

同样的过程: 10×2/5和10÷5×2都是把10平均分成5份,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都可以理解为求10的2/5是多少,它们也是算式不同、意义相同。教材最后“豆荚”**提出的问题“10×1/2和10÷2有什么联系?

10×2/5和10÷5×2有什么联系?体验这样的关系,分数乘法算式是直接告诉学生的,根据教材上的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学生是能够理解两种算式之间的联系的。可见新教材的修订为学生留出了适当的探索空间,有利于学生有序、有效地开展学习和探索活动,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不再由现实情境引入比的基本性质。

请老师们把教材翻至p55例题9,新旧对比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学生的数学学习应更多地关注已有的数学现实,从数学的内部来获取知识。再者,本套教材中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等都是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引入的。考虑到教材结构的一致性,教材改变了比的基本性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不再由现实情境引入,而是安排了两条认识比的性质的活动线索。

一条是让学生分别求出∶50四个比的比值,并把比值相等的3个比写成连等式4∶5=16∶20=40∶50,在连等式上看到比的前项与后项变化,而比值不变的现象。另一条是联系分数基本性质,想想比会有什么性质。前一条以归纳推理为主,后一条以类比推理为主。

教材把两条线索恰到好处地结合使用,既让学生在实际例子中看到比的性质的现象,又让他们把比的性质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里,能够提高新知识的教学效率与效益。教材里写出的比的基本性质,应该是学生的发现、理解与表述。

4、强调让学生自主经历解决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过程。(出示新教材p59页例题11)

更强调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重视学生自主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5、练习对比的思考:

1)在分数乘法例4例5分数与分数相乘,后增加了“练一练”, 请老师们把修订教材翻至35页,这样的题目以往我们在练习册补充习题上碰到这样的题目,学生错误率还是比较高的,但是课本上没有出现过。我们看这个练习是在得出了分数乘法计算法则以后进行的,但教材不希望学生用法则计算,而是要求他们结合图形直观,再次体会分数乘分数的意义与算法。同样大家看到教材的40页整理与练习中练习与应用第1题。

也增加了这样的一题,要求学生“看式——画图——求积,”从教材的这个改变上我们可以看出教材是十分注重数形结合来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和算法。

2)关注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在修订教材61页上学习完按比例分配后增加了第2题,利用比的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父母身体中的比,修订教材教材在65页增添了第17题。

3)原来的实验教材中只在《分数除法》有整理与练习这块内容,《比》的这单元没有。在修订教材中《分数除法》和《比》合并成一个较大的单元,教学的新知识多,知识的应用广,所以在这个单元的整理与练习中回顾与整理也较大的改动。请老师们把修订教材翻到第63页,看回顾与整理两题目。

第二个问题是“举例说明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以及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是沟通知识之间关系,建立良好认知结构的问题。在新授时曾经讨论过,现在再讨论这些问题,能使学生的概念更加清楚,认知结构更加优化。

关于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不是用课本里的定义来回答,联系具体的比来解释。举例说明比的意义和性质,则要兼顾两个同类数量的比和两个不同类数量的比,突出这些比都表示两个数相除;也要兼顾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同一个不是0的数和同时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比值不变。关于比、分数、除法的联系与区别,也要举出具体例子来说明。

通过它们的相互改写,体现相互联系,突出它们各自的概念,体现相互区别。

第三个问题是“解决分数、比的实际问题时,应怎样分析数量关系?”到目前为止,解决的分数问题有三种,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以后教学较复杂的分数问题仍然是这三种,百分数的实际问题还是这三种。所以,现在整理解决分数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十分重要,既有益于现在,更有助于今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两个同类数量的“倍比”,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相通的,都用除法计算,都必须确定作为单位“1”(或一倍数)的数量,并且把单位“1”(一倍数)的数量作除数。

另外两种分数问题虽然各有特点、各有解法,却在分析数量关系上是一致的。它们都已知一个分率,分析这个分率的意义是思考解法的突破口。根据已知分数的意义,能够得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式,利用数量关系式能够确定解题方法。

教材希望通过第三个问题的讨论,联系具体例子,让学生再一次体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既能识别和区分各种不同的问题,又能在较高的认识层面上,把握本质的思考方法。

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

10 轮椅上的霍金。一 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 顶礼膜拜 神秘莫测 非凡 折服 由衷 等词语表达的意思,然后任选两个造句。2 能在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简要概括课文内容。3 通过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感悟霍金不仅是个非凡的科学家,更是...

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青海高原一株柳 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和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存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全文共九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篇点题,写这是一株平常的柳树。第二自然段话锋一转,讲这是一株令 我 望而生畏的...

2024年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七个单元,其中 数与代数 的内容有分数乘除法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百分数 解决问题策略,空间与图形 的内容有长方体和正方体。综合与实践有 树叶的比 和 互联网的普及 和探索规律活动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一 教材的主要调整与变化。第一单元的方程移到了五年级下册,与五下的方程合并成一个单元 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