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城市的标识时教学设计

发布 2020-08-09 01:37:28 阅读 6829

六年级语文下册《城市的标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城市的标识》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三篇主体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现在的城市已经逐渐变得雷同,失去自己的个性,唯有那充满活力而又各具特色的树是城市唯一不可被置换的标志。表达了作者对环境、对我们生存城市的文化的珍惜。 一、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本节教学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热爱树木,珍爱城市文化特色,重视城市人文建设的情感。教学中要带领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仔细体会文章用比喻、拟人、反衬等写作手法抒发思想感情,并在城市的“同”与树的“异”的比较中领会文章的主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珍爱城市文化的教育。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独立阅读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够自读自悟、标写批注、查阅资料、小组交流,课堂上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力求达到轻松地学习氛围,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完成对文本的领悟体验和升华内化。 2、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积累文中描写精彩的片段。

过程和方法:自主**、质疑批注、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树是“城市的标识”,读中感悟、交流发现、领会本文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城市文化,自觉保护城市的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 3、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城市的“同”与树的“异”, 分析感悟树是“城市的标识”的内涵;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珍惜城市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 1、多**课件; 2、课前自主预习清单。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上课前,老师想带同学们**一组《大美邑》**,请大家注意观察户县都有哪些特色文化,如果让你推荐户县的标志,你会选哪个?学生**富含户县文化气息的**,然后作答。

(预设汇报:钟楼,重阳宫,农民画,户太八号葡萄等等) 你们的众说纷纭,到底哪个更合适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现代女作家张抗抗的《城市的标志》,学完课文你就能明确用什么作为户县的标志更合适。

设计意图:课前设疑,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特色,促进理解“城市标志”的内涵。 (二)课前预习检测:

1、作者资料简介。(学生简要介绍,课件重点补充作者的作品风格) 【作者简介】张抗抗,当代女作家。2023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

2023年发表作品, 2023年被英国剑桥大学收入“世界名人录”。2023年获首届女性文学创作奖。代表作有《爱的权利》、《分界线》、《橄榄》等。

她的作品中不仅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纯净的诗意,还包含着更多的理性思考,很多作品以深邃而独到的思索见长。 2、补充词语。(课件先打出补充提示,指明学生回答后补充完整内容) 茫然(无)(措),(川)(流)不息,(蔚)为(壮)观 (芸)(芸)众生,忠心(耿)(耿),(婀)(娜)苗条千姿(百)(态),各具(风)(韵),(似)(曾)相识 3、请简要概括文章的内容。

课文描述了现代化城市严重雷同的现象,进而列举了树才是各个不同城市的唯一标志,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 (三)新课学习: 课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作者称树是“城市的标识”。

2、体会树作为“城市的标志”的内涵;领会本文的写作方法。 3、激发自己热爱大自然,珍惜城市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感情。 1、 独辟蹊径,梳理内容:

(1)课件提示独学要求,完成自主**后交流。 【自主**提示】默读课文,解决以下疑惑: (1)用笔在文中标画城市的“同”; 2)罗列城市中树的“异”,并填写**(课前预习时发放);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树,有感情地读一读。

(3) 大胆质疑,求助帮扶。(先自学,然后同桌交流。5分钟内完成) (2)指明学生汇报“雷同”现象,对照**中城市树的“异”。

预设补充:城市本该各具风韵,然而快速的现代化城市进程却使得城市之间“似曾相识”“大同小异”,雷同现象大到建筑住房,小到生活垃圾。 师:

只有各个城市的树如同旗帜和火炬般标志着各自特有的气质。学生齐读14自然段,然后一起来欣赏不同城市树的神韵。 (3)重点品析描写杭州,北京的段落。

(课件出示相关城市树的**,学生欣赏感受各种树的不同特点) a不失时机点拨,因为作者是杭州人,所以杭州文章的第一个描写对象 b北京是我们的首都,代表着我们的民族气质,民族精神,注意作者的用词,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城市标志特点城市标志特点杭州香樟树端庄遒劲,王者风度长春油松挺拔苍劲南京上海法国梧桐浪漫气质,蔚为壮观 xq喀什圆冠榆玲珑精致福州广州榕树枝条茂密北京国槐秀气而坚韧(民族精神) 海口椰树婀娜苗条 2、群策群力,研读交流作者把树称为城市标识的原因。(课件出示合作交流的建议) 小组研读15――17自然段,建议交流:

(1)树被称作城市标志的原因。 (2)“树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是不是太绝对了? (3)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组交流后汇报,师预设补充:(学生的汇报可能仅限于文章的字面内容) (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只有树会随着生长环境气候的不同而变化,所以城市中树代表了城市的不同个性,所以作者说树是“城市的标识”。 2)正如“东方明珠也是上海的标识,冰雕也是哈尔滨的标识,秦始皇陵兵马俑是西安的标识……”作为一个作家,真的不明白一座城市有多种特色吗?

那是因为很多的城市特色是很容易被再次复制的。 (3)提示全班齐读课文最后两段,然后补充:“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所以作者以树的不可被置换性质作为城市标识的代表,呼吁人们珍惜树,其实就是呼吁人们珍惜城市文化,珍惜城市特有的人文精神。

(相机板书:鲜活生命、不可替代、不可置换、独特个性) (4)指导感情朗读课文15自然段,感悟作者抒发的情感,体会“城市的灵魂”的内涵。(课件出示相关段落,学生配乐朗读) 3、聚焦写法,练习仿写:

师:这几段都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你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吗?(课件提示句式,学生随机口头练习) 仿写:

的城市,因为有了树而 ; 的城市,因为有了树而 ; 城市,因为有了树而 。 师:你还发现了这篇文章有用到了哪些独特的写作方法。

a生汇报:先写“雷同”现象,后写树的“异”用了反衬的写作手法体现出作为城市的标识的树的珍贵; b生汇报:课文中有多处侧面描写,正面描写都非常细腻,感情真挚。

4、小结全文,升华主旨: 每一棵树都是鲜活的生命,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是一个城市不可替代、不可被置换的印记,甚至会成为一个城市的灵魂,所以作者才这么喜爱树,才认定树是城市的“标识”。 四)拓展延伸,内化情感城市的标识,其实就是一座城市的――人文精神,文化底蕴;保护标识,就是要保护城市的传统文化。

你认为我们的城市标识用什么更好呢? (1)学生汇报,师点拨:户县又称“画乡”,“鼓舞之乡”……所以,在我们户县,农民画随处可见,因为户县农民画主要反映我们北方农村的生活,线条粗犷质朴,色泽艳丽的特点而在全国独树一帜,所以,农民画作为户县的标识无可厚非。

(2)畅所欲言该怎样保护我们的城市标识。 结束语:这些代表着每个城市的不同文化、不同地理特征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标识,不论这些事物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还是我们的祖先遗留给我们的,我们都应该细心呵护,世代传承。

五、作业:请用你的笔来写一写家乡的标识,如果能像作者描写香樟树一样写出家乡的标识的特点来就更好了! (设计意图: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生活对话,把书本知识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深化学生体验的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城市的标识――树 《城市的标识》教学设计鲜活生命不可替代珍惜不可置换独特个性保护。

七、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亮点: 1、开课创设 “户县标识”为话题导入课题,引导学生理解“城市标识”的内涵,感悟作者的写作目的,教学最后再回到本节课的开始,解决“户县标识”的问题,以设疑解疑贯穿始终,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学课件及时提示**交流的建议,梳理不同城市的树简洁清晰,有效指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抓住关键点来交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结合抒情散文的特点,整节课以不同形式的读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自读全文感知文本,研读重点理解文意,配乐品读升华感情。 4、这节课从自主**到合作交流,再到提炼升华,层层推进设计教学环节,教学重难点在循序渐进中突破,也给学生以充足的品味内化时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城市的标识

学习必备欢迎 3.3 城市的标识。学习目标基础知识目标。生字 遒qi 涸h 芸y n 馈ku 忖c n蒡b ng 啁zh u 啾ji 窠k 形似字 正音字 胞b o,不读p o 崭zh n,不读zh n词语 遒劲 雄健有力。形容树枝。馈赠 赠送。芸芸众生 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 泛指人类和其它一切动...

语文北师版六年级下册《城市的标识》学案 第2课时

城市的标识 学案 第二课时。一 学习目标1.学习目标 1 会写本课的生字词 2 学会作者的写作手法2.过程与方法 1 结合重点词句体会树对于城市的重要性。2 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优势解决学习中的疑惑。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 城市的标识 一文,增强我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化...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城市的标识》教案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 城市的标识 教案。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增强我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把城市的树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