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去找工作时,他一般最关注什么?生:工资。
生:工作环境和待遇。
师: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心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招聘公告上写着:本超市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收员工若干。
李叔叔一看条件不错,就应聘做了超市的一名工作人员。可第一个月他只拿到工资500元,第二个月也只有600元,问了一些同事大部分都是600元,少数超过600元。他找到了超市副经理说:
你们欺骗了我,我已经问过其他工人没有一个工人的工资超过10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每月1000元呢?超市副经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员的工资表:
某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如下表单位:
问题1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1)副经理说月平均工资1000元是否欺骗了李叔叔?(2)你有什么想法?
生:刚才我算了一下,这11个数的平均数是1000,所以月。
第1页。平均工资1000元没有欺骗。
师:对,我们学过平均数的知识,平均数是1000元是没有错。
那为什么李叔叔只能拿到600元。大家可以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生: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带动了员工的平均公资。师:
,看来这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特别的数据,所以平均数1000不能真实反映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水平,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工资水平比较合理呢?请大家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然后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痛过李叔叔在找工作时遇到的实际问题,使数学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帮助李叔叔的过程中感受到在这里平均数和中位数不能真实反映员工的工资水平,初步感受众数产生的必要性。】学生小组讨论:
生1: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用600元是比较好的,因为这里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4个人。
生2:我认为700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师:
大家分析的不错,很有自己的想法。平均数会受一些特别偏大或偏小的数据的影响。那么李叔叔最有可能挣到多少钱?
生:600元。
第2页。师:600在这里出现次数最多,它代表的是多数人的工资水平,所以600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二、**新知。板书:众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提出这样的问题,主要想通过工资表**现次数最多的600理解众的含义,进而理解众数的意义。】师:请大家试着说一说众数的意义;然后教师小结出示概念。齐读概念。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三个统计量,那么,面对具体的问题,我们应该选择哪个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呢、下面请看这个问题。
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15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1.41,1.41,1.
41,1.44,1.45,1.
4,1.48,1.491.51,1.
51,1.51,1.51,1.
52,1.54,1.54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小结。从审美角度以及队伍整齐观点来看应以众数1.51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思考,**,讨论。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实际问题中体会三个统计量的区别和他们各自的。
第3页。适用限度,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感受和体会数学中美的因素】。
三、分析数据,尝试统计决策。
师:同学们,全世界都关注的奥运会就要在北京召开了,我国的体育健儿正在紧张的训练,准备迎战奥运会。国家队的教练想在两名优秀的射击运动员中选择一名去参加比赛:(出示两名运动员成绩)
甲:9.5109.
49.59.79.
59.49.39.
49.3乙:109108.
39.89.5109.
88.79.9
看到两名运动员的成绩,大家能否猜想一下,教练会选择谁去呢?
生1:我认为会选甲,甲的成绩很高。生2:我想会选乙,乙打中10环的多。生3:我想应该看看他们的平均分。
师:大家说的很好,大胆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让我们用掌声来鼓励他们。那我们就先从平均数入手,大家动手做一做,看看他们的平均数是多少?
(可以同桌合作)生:老师,平均数一样,都是9.5。
师;平均数一样我们该怎么办呢?生1:看众数。
甲的众数是9.5。
生2:9.4也出现三次,9.4也是众数。那两个都是众数吗?师:当然,众数可以不止一个。也可以没有,比如说我们班。
第4页。前五名同学的成绩就没有重复的,那自然就没有众数了。生:乙的众数是10,所以乙获胜的机会大一些。师:在平均数相同时,我们应该看众数。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练习,使学生能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些数据的特点,并从数据的波动大小中,体现概率的可能性。让学生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或作出决策。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四、学生畅谈收获。五: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案例反思:
1、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开始,我提出的是一个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让学生在参与中引发他们的理性认识,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众数的概念,我。
第5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的,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三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描述的角度并不相同,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同时也渗透出了他们的优越性与局限性。可以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
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思考总结,如射击队员的选择,数据越多,频率越稳定。如能经过更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根据方差的特点由数据的稳定性及波动大小再考虑一下其他因素,可能结果会不一样。对不完善的地方再加以补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作为参与者,主动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对学生的认识起到帮助和促进的作用。
第6页。
认识众数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79页例2,完成随后的 练一练 及练习十六第1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 能解释众数的实际意义。2 使学生能在理解众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 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教学重难点 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众数教案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众数。张鲁本斋小学蔡群丽。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找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众数的实际意义,并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通过比较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2.体会到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过程 1 创...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众数和中位数
认识中位数。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80 8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能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特征。2 使学生在初步理解中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对于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与同学交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