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差管理规程

发布 2019-05-31 15:25:20 阅读 2396

1 目的:建立偏差管理规程,使产生偏差批次产品经过调查后得到正确的处理,及时纠正产生偏差的原因,通过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事件的再次发生。

2 适用范围:适用于产品检验,生产,包装或存放的所有过程中的偏差。

3 职责:3.1 质量受权人:参与偏差处理过程并负责对主要偏差和重大偏差的批准。

3.2 质监部:负责偏差处理的全过程,幷负责次要偏差的最后批准。

3.3 其他部门:负责本规程的实施执行。

4 内容:4.1 偏差分类:

4.1.1 根据偏差管理范围分。

4.1.1.

1 实验室偏差:指由于任何与检验过程相关的因素所引起的检验结果偏差。包括取样,样品容器,存放条件,检验操作,计算过程等问题引起的偏差。

包括超标结果(oos)和非期望结果(ooe)。

4.1.1.

2 非实验室偏差(生产偏差):指在排除实验室偏差以外的由于其他任何因素引起的对产品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的影响的偏差。非实验室偏差又分为非生产工艺偏差:

系指因操作工未按程序操作,设备故障,生产环境或错误投料等原因所引起对产品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的影响的偏差;生产工艺偏差是指因工艺本身缺陷引起对产品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的影响的偏差,即使用中操作,设备和物料完全正确也不可避免。

4.1.2 根据偏差对药品质量影响程度的大小分。

4.1.2.

1 次要偏差:属细小的对法规或程序的偏离,不足以影响产品质量,无需进行深入的调查,但必须立刻采取纠正措施,幷立即记录在批生产记录或其他gmp受控文件中。如生产前发现所领物料与生产不符且未进行进一步生产既采取退库,生产中由于设备不稳定,调试引起的物料补领等。

4.1.2.

2 主要偏差:属较重大的偏差,该类偏差可能对产品的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的影响。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查明原因,采取纠正措施进行整改。

如设备故障、差错、损坏、关键参数偏离,测试结果未达到质量标准或超过警戒水平,清场不合格等。

4.1.2.

3 重大偏差:该类偏差可能对产品的质量,安全性或者有效性产生严重的后果,或可能导致产品的报废。必须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深入的调查,查明原因,除必须建立纠正措施外,还必须建立长期的预防性措施。

如混药、混批、包装材料混淆等。

4.2 偏差处理人员职责。

4.2.1 所有职员。

4.2.1.1 接受偏差调查程序相关的培训课程。

4.2.1.2 按照偏差调查程序规定的时限(24小时)内上报直接主管,qa,质量受权人,不得私自隐瞒偏差或对偏差进行处理。

4.2.2 调查小组。

4.2.2.1 调查小组由来自质监部,技术开发部,生产技术部及工程设备部等专员组成,以进行全面,及时的调查。

4.2.2.2 整理收集适用于调查的文件及记录,调查偏差的根本原因;

4.2.2.3 进行偏差分析,评估偏差的影响。对有偏差的批次,设备,仪器或工艺进行影响性分析,幷提出可行性方案。

4.2.3 质监部。

4.2.3.1 负责对偏差报告和调查系统的管理;

4.2.3.2 负责质量偏差管理文件,制定不同类型偏差处理规程及时限;

4.2.3.3 在调查过程中与调查组长协作;

4.2.3.4 对调查的范围和对产品影响性协调调查组进行再评估;

4.2.3.5 批准采取的纠正措施,确保纠正措施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4.2.3.6 批准调查报告,包括批准继续使用受调查影响物料,设备,区域,工艺,程序的书面解释;

4.2.3.7 审阅,评估调查延期完成的合理性;

4.2.3.8 决定产品,系统,仪器设备的处置;

4.2.3.9 审核和批准跟踪及预防措施报告。

4.2.4 管理层。

4.2.4.1 确保需要立即采取的措施完成,包括隔离整批或部分批次或停止生产操作;

4.2.4.2 为调查及措施跟踪提供足够,合格的资源,包括调查人员和调查团队;

4.2.4.3 质量受权人负责审阅批准主要偏差和重要偏差。

4.3 偏差产生的范围。

4.3.1 生产过程工艺条件发生偏移,变化;

4.3.2 质量标准发生偏离;

4.3.3 检验方法发生偏离;

4.3.4 操作规程发生偏离;

4.3.5 物料平衡限度发生偏离;

4.3.6 其他未在上述列出的,可能会对产品质量系统产生潜在影响的事件。

4.4 实验室偏差管理处理详见《检验结果超标调查管理规程》。

4.5 生产偏差管理处理流程。

4.5.1 生产偏差处理流程图(附件一)

4.5.2 偏差事件报告。

4.5.2.1 偏差发现人以口头,书面汇报方式在24小时内向其直接领导报告偏差情况,由主管或相关人员随后撰写生产偏差事件报告。

4.5.2.2 偏差发生部门内部进行最初的风险评估并立即采取纠正措施。

4.5.2.2.1 偏差发现人参与偏差判定及评估活动,对偏差进行初步的评估,界定其影响范围,严重性,详细记录偏差事件报告。

4.5.2.2.2 立即采取相关措施,如停止生产;调查结束前,问题原辅料,中间产品,待包装品,成品或设备等应清楚的贴上待验或禁用等其他状态标志。

4.5.2.

3 确定唯一的生产偏差跟踪编码,编码由qa统一发放,编码原则为,pc-4位年份+分类号(见附表1)+3位流水号,例如pc-201201001是2023年产品污染和交叉污染方面的第一个偏差。

4.5.2.4 偏差分类附表(附件二)

4.5.3 偏差事件报告的评估。

4.5.3.

1 偏差事件发生部门负责人上报qa,qa通过与发生偏差的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沟通后进行偏差确认,评估和批准最初的风险评估及采取的应急措施;确认偏差涉及的物料或产品的隔离方式,避免发生偏差的物料或产品发生混淆或误用;对偏差进一步确认过程。质监部同样需要评估过去一个月中是否发生类似事件。如发生过,过去事件的事故号需记录。

如果当前事件是在一定时间内多次发生,即使它符合这报告事件条件,该事件应经评估确认是否需要进行调查。

4.5.4.1 次要偏差事件报告由质量管理部批准。

4.5.4.2 主要偏差,重大偏差事件报告由质量受权人批准。

4.5.5 偏差调查。

4.5.5.1 调查团队成员组成。

4.5.5.1.1 次要偏差由偏差发生部门成员组成。

4.5.5.

1.2 主要偏差,重大偏差调查由跨职能团队成员组成,通常包括下列人员:质量管理部负责人,生产相关负责人;质量控制的相关负责人;质量保证的相关负责人;如有必要也可外部资源。

4.5.5.2 次要偏差可不需要进行根本原因调查,只需记录并采取纠正措施。

4.5.5.

3 主要偏差,重大偏差由跨职能调查团队调查根本原因,评估偏差的影响,提出纠正与预防措施。主要对偏差的影响进行下列评估:对直接涉及的产品质量的影响;对其他产品的影响;对验证状态的影响;对上市许可文件/注册文件的影响;对客户质量协议的影响。

4.5.6 根本原因分析及纠正预防措施制定。

4.5.6.1 调查中对原因分析需要启动纠正与预防措施的按《纠正与预防措施管理规程》执行。

4.5.6.

2 根据调查和纠正预防措施的结果,调查组的最终处理意见,各部门审阅同意,质量受权人作最后批准,幷决定有问题的物料,批次,设备,方法等的最终处理,记录决定的理由(调查方案和报告)。

4.5.6.3 质监部负责跟踪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幷定期对偏差进行回顾评估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4.5.7 偏差调查和处理时限。

4.5.7.1 次要偏差处理应在1周内完成。

4.5.7.2 主要偏差和重大偏差应在30天内完成,如若在30天内无法完成,需写一个中期报告说明原因,交质监部备案。

4.5.7.3 记录**传递时限:偏差调查记录及报告应在偏差处理完成后3天内移交质监部。

4.5.7.

4 记录,报告等材料保存:所有与gmp和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的偏差,处理的文件和记录由质量管理部档案员归档保存,保存期为应至少保存至产品有效期后一年,当一个偏差与多个批次(甚至多个产品)相关时,其保存时限综合各批次/产品的生产日期和有效期取最长的产品。

5 关联记录:

5.1 偏差处理记录。

5.2 偏差登记台账:质监部需建立相应的“偏差登记台帐”,便于对偏差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其他的查证管理。

6 附表:生产偏差处理流程图附件一。

偏差分类附表附件二。

偏差处理记录附件三。

偏差登记台账附件四。

附件一。生产偏差处理流程图。

附件二。偏差分类附表。

附件三。偏差处理记录。

GMP实验室偏差管理规程

实验室偏差管理处理规程。1 目的。1.1 本规程规定了实验室在样品上出现超出规定结果 oos 和超趋势结果 oot 时的处理及调查的过程和方法,保证检验数据可靠,并防止再次出现。2 范围。2.1 本规程适用于但不限于实验室的所有化学 物理学 生物学的检验项目,如原辅材料 包装材料 原液 半成品 成品...

实验室偏差管理规程新

实验室偏差管理处理规程。1 目的。1.1 本规程规定了实验室在样品上出现超出规定结果 oos 和超趋势结果 oot 时的处理及调查的过程和方法,保证检验数据可靠,并防止再次出现。2 范围。2.1 本规程适用于但不限于实验室的所有化学 物理学 生物学的检验项目,如原辅材料 包装材料 原液 半成品 成品...

2023年偏差 变更控制管理规程培训试题

13.变更实施记录应由保存。14.改变原辅料 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 生产工艺 主要生产设备以及其他影响药品质量的主要因素时,还应当对变更实施后最初至少 个批次的药品质量进行评估。如果变更可能影响药品的则质量评估还应当包括对变更实施后生产的药品进行。15.根据变更的性质 范围和对产品的质量潜在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