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

发布 2019-06-23 20:58:40 阅读 1308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

设。计。

授课班级:九)

授课教师: 刘家根。

二〇一四年九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一)本单元概述:

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分别是“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和“元素”。包括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等内容。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课题所涉及的内容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在实现课程目标中发挥很好的教育教学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们依据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观点,通过对微观粒子及运动特点的不断**和发现来认识和解释宏观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变化的规律,成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和特点,也是现代科学关于物质世界认识的重要成果,在促进学生科学物质观、正确的世界聪明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

第二,本单元要学习的基本概念,在初中化学基本概念中占有很大的分量,这些生长性很强的基本概念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的重要结点,正确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熟练运用有关化学用语和术语,是学习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等其他知识板块的重要基础和工具。

第三,本单元包括的重要科学方法、观念、典型人物和化学史实,是教学中需要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的教育、教学浆糊。包括一些具有应用价值的科学方法和过程,如一滴水中所含分子数量的计算,原子大小与乒乓球和地球的类比、元素符号的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的采用、用原子结构示意**释离子的形成等;一些重要的化学基本观念,如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化学变化前后元素不变等;一些重要的化学人物和史实,如道尔顿为代表的控科学家提出原子论的观点、以张青莲为代表的现代科学家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等。

本单元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较远,再加上前面所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能提供支持的感性经验有限,这给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安排,本单元的学习将会为大多数学生将初中化学知识融会贯通打下重要的基础。

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图:

物质的宏观组成物质的微观结构。

元素符号。离子。

质子。原子核。

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物质原子中子。

电子。分子。

元素周期表。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的特性,能用分子的性质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3)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4)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5)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6)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体验**活动的乐趣,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3)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形成,分子的性质,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离子的形成,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二、本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课题1 分子和原子2课时。

课题2 原子的结构2课时。

课题3 元素2课时。

单元复习课2课时。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一、教学背景分析:

1.学情分析:

在前面一段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它们所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很多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好奇心,提出“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等疑问。

这些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对于生活中湿衣服的晾干、蔗糖的溶解、闻到远处的花香、给足球打气等现象有强烈的**欲。同时学生学习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对简单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差别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在小学自然和初中物理也学习了物质的三态变化、物质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上的铺垫,可以说做好了学习本课题的条件。

2.功能与地位:

但由于有些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发展有阻碍。分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在此之前学生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理性的认识。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于理解。

初中生主要通过形象思维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微粒的概念,掌握微粒的知识,树立微粒的观点,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通过本课题的教学,引导学生将从化学认识物质的角度,对微观世界进行一系列**活动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学生今后学习化学其他知识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了解分子等微观粒子是很小的、总是不断地运动的、微粒间有间隔等微观粒子的微粒性。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有疑问或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对实验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从而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并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粒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生活、生产中一些常见的现象。

3)学习一些类比、模型等科学方法,培养抽象、想象、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分子的运动现象”等实验体验**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激发对生活中有关化学问题和现象的**欲和未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1)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形成。

2)能用微观粒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生活、生产中一些常见的现象。

2.难点:1)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微观粒子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

1.实验:品红扩散、氨分子扩散、50ml酒精和50ml水的混合。

2.准备水分子等分子模型、flash氧化汞受热分解、多**课件。

五、教学方法:讲授、实验与观察、讨论。

六、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分子、原子的存在及分子的特性;

第2课时: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七、教学过程设计:

第1课时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第二课时。模块。

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八、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1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三种 即。2 分子的特性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分子是的。分子之间有同种物质的分子,他们的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他们的不相同。3 五月初五,粽叶飘香,你能闻到香味是因为 a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分子的质量很小。c 分子之间有间隔 d 分子可以再分。4 打开...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和能力 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 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理解分子的概念。理解原子的概念 理解原子 分子之间的相似 相异及相互关系。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题的...

第三单元构成物质的奥秘

课题1分子原子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授课教师 吴峰时间 2016.9.29 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 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过程与方法。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