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野外考察与设计

发布 2019-06-08 13:52:20 阅读 7634

从区域地理学科的性质及区域地理环境的结构、特性出发,结合乡土地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实施, 对不同层次的综合地理区域进行了包括自然、经济、人文要素在内的考察内容设计,并以景观类型的多样性、典型性、代表性与考察地区的方便性为原则,以点线结合的方式选择了考察地区与路线,提出区域地理野外考察应采取路线观察与定点考察相结合、区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地域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直接标志与间接标志相结合的方法。

野外考察是地理野外综合实际活动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 也是系统培养学生独立从事野外调查与研究工作的重要过程。区域地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要求地理工作者必须到野外去全面考察、分析地理要素和地理过程的发生、发展与分异规律, 以便总结和**人地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地域系统协调共生的根本途径。

因此,在区域地理教学中, 必须注重野外考察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不仅能获得对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还能得到理论联系实际和进行区域研究的初步训练。

一、区域地理野外考察的意义

(一)、扩大地理视野,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地理野外考察是学生充分接触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实践过程,一般设计为远距离的长途考察, 沿途考察内容应丰富而典型。学生在野外考察中因穿越不同的地理景观带,不仅开阔了视野,使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得到印证,而且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的许多地理学问题会引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 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研究、理解和记忆, 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此外,沿途观察到的特殊的地理事物与现象,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进而转化为他们学习地理专业知识的强大动力。

(二)、培养野外考察和研究技能。野外考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地理野外考察是让学生掌握地理调查与研究方法的重要教学环节。区域地理野外考察是以培养学生掌握野外工作方法为目的,根据教学要求和考察地区的实际条件,对某些重点内容进行野外观察和调查。

在考察过程中,学生不断运用罗盘、高度表、地质锤、土壤刀、标本夹以及地形图、地质图、遥感图像等工具和资料, 对各观察点进行认真的观察、测量、测试、访问,并做详细记录,必要时还要采集标本、试样, 进行填图、摄影等。 学生在掌握了这些野外调查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后,还要进行一段独立的调查工作,在对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进行分析、整理、 归纳、 综合的基础上,得出调查的主要结论,从而提高了从事野外工作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推动统一地理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现代地理学是既包括自然地理又包括经济与人文地理的统一的科学体系。为发展统一地理学,应加强综合性区域地理的研究, 改进区域地理教学, 培养高水平的区域地理人才。

区域地理野外考察既考察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结构特征,又考察人文,经济地理要素的地域分布与组合规律,综合分析人地关系,探求资源与环境开发问题。 因而,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现代地理学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有助于推动统一地理学思想的发展。

(四)、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和研究重心。区域发展问题是区域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而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以及处理人地关系所应采取的对策是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研究重心。区域地理学以研究区域环境演化、地域分异、资源利用为核心,着重研究人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机理,并**其发展趋势,拟定调控与管理对策,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模型。

因此, 区域地理野外考察设计应体现其研究内容,并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关注区域开发问题,关注地理学发展的核心问题。

(五)、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区域地理教学应改变现有的机械的、 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学策略,改革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其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勤于动手、乐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区域地理野外考察是实践性的教学过程,考察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 还可以通过积极思考, 对区域整体属性进行分析、综合,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区域发展问题,从而使所学理论与实践活动得到有机的结合。

二、区域地理野外考察的设计原则

(一)、体现区域地理学科的性质区域地理学是研究一定地域内地球表层系统的科学, 在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上具有高度的区域性、综合性、交叉性与实践性。区域地理野外考察设计应充分体现其学科性质。区域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地理空间。

作为一个实在的地理现象,区域具有其本质的而非人为赋予的性质,即整体性、 结构性和功能性。区域地理野外考察设计要体现出区域的三大特性,在野外考察中应从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角度分层次观察区域的空间结构经济结构、城乡结构、资源环境结构乃至于行政结构、文化结构,并剖析区域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 揭示区域整体特征。

区域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综合地理区域,其研究内容不仅涉及区域内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综合自然地理要素, 还包括产业、交通、聚落等生产地域综合体及人口、民族、文化与人地关系等综合人文地理要素。因此,区域地理野外考察内容的设计应综合考虑以上各要素, 从自然地理要素的观察入手, 依次观察经济、人文等地理要素的类型、结构、地域差异与分布规律, 归纳区域特征, 论证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与对策。

区域地理学的实践性要求在地理教学中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而野外考察是实现这一原则的重要途径。 区域地理野外考察不仅要巩固和加深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使其掌握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而且还要体现出应用性原则, 即运用地理学的地域分异理论、地关系理论、区域开发理论等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问题。因此, 学生在野外考察中应全面掌握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并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评估区域资源与环境状况,**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的途径。

(二)、体现区域地理环境的结构与特性研究综合地理环境结构是区域地理学的任务。 作为一个完整的物质体系的综合地理环境系统,由于各组成要素或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的形式及过程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并具有鲜明的分层性、 交织性、 集中性、综合性、差异性、多级性、开放性、动态性等结构特征。

区域地理野外考察的设计应体现出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组成结构和地域结构。 组成结构是指地理环境中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其实质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反映。区域地理野外考察的任务是阐明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并确定一定等级区域的整体属性和综合特征。

地域结构是指地理环境不同综合体之间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 其实质是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基本反映。 区域地理野外考察应按地域分异的层次进行,分别从地带性与非地带性、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地方性等角度分级别考察区域地理现象的差异,**区域分异产生的原因及过程。

区域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是指在维持空间结构的基础上,环境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模式。 它要求野外考察从动态的角度考察地理过程与地理现象,从中找出他们在时间上的演替规律,并**其发展变化的趋势,为区域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三)、体现基本地理过程与地理规律区域地理野外考察是多方位的综合考察,即在同一地区和同一路线上, 同时进行多个部门课程和综合地理学的考察。因此野外考察内容应体现出地理学各分支领域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如气候过程、地貌过程、水文过程、地生态过程、空间经济过程和其他人文地理过程,以及由上述过程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地带性、地域分异性、 节律性、系统性等地理规律,以验证书本知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研究。

(四)、体现乡土地理教育思想高等师范教育的客体是未来的中学地理教师, 他们需要掌握乡土地理调查与研究的方法,具有结合家乡实际情况进行地理教育与地理研究的能力。因此, 区域地理野外考察应与乡土地理教育相结合, 考察区域与路线最好选择在本省(区)地域范围内,使学生在了解家乡地理环境概况的基础上, 深入乡土地理研究,为家乡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五)、体现教学方**区域地理野外考察是内容最生动、最丰富的教育环节,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中应体现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特点。在考察中除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外, 还要进行理想、道德、纪律、 劳动和爱国主义教育, 实现对其综合能力的培养。在野外考察实践中,通过创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 挖掘他们的智能发展因素,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科学创造能力。

三、区域地理野外考察内容的设计

1、区域地理野外考察:

区域综合自然地理因素考察:自然地带、自然区、自然小区

自然区:标准立地:地址、地貌、水纹、气候、土壤、植被

(各自然地理要素结构特征与内在联系分析)

(区域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动态变化及成因)

2、区域综合人文地理因素考察:

人文地理区域单元

典型示范区:人口、民族、聚落、产业、交通、其他

(各人文地理要素地域分布与内在联系分析)

(区域综合人文地理环境与产业系统特征及成因)

3、区域整体属性、资源评价与综合开发;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区域及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综合分析;人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开发对策。

以上为区域地理野外考察的设计内容。为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空间结构的多级性与差异性, 野外考察中对综合自然地理区域的考察应按一定的等级序列进行, 即以自然地带、自然区、自然小区的次序来观察各类地理过程和地理现象,以体现景观差异及地域分异的层次性, 揭示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自然地带是按水平地带自然景观类型差异划分的高级别地域, 一个自然地带内部具有相同大气候下的热量指标、干湿状况以及反映大气候特点的自成土类与植被群系纲。

自然地带的划分和确定, 通常以标准立地为依据, 它在生产实践上反映第一性生产的性质和潜力。自然区是自然地带内按大地貌单元划分的、 在发生上相同的次一级地域,是地带和非地带的统一体, 在其内部可有一个或多个自然小区。 自然小区是最基层的自然地理区域单元,具有一定的土地类型及空间结构, 在其范围内可观察到地质结构、地貌形态、 地表水和地下水、小气候、壤变种和生物群落等相互联系的自然综合体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区域地理野外考察考察的目的是确定调查区所处的自然地带或非地带的位置、界线、内部特征及边界性质,了解自然区和小区的划分、内部结构、地方性差异与立地研究、土地利用、景观生态建设以及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分异与组合规律。

综合经济、人文地理要素的考察要以不同的人文地理区域单元为单位, 分别考察各单元内的产业、聚落、交通运输、人口、民族、民俗、语言以及其他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特征与形成机制,进而总结出不同地区人类活动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地区上的联系,并从中归纳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找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实现途径。

野外考察报告

地理教师培训基地野外考察报告。时间 2005.7.24 2005.7.28 考察地点 江苏省中北部地区 长江三角洲北翼 参加人员 陈胜庆 李功爱 陈大旺 杨志荣 费燕杰 张慧娟 顾四新 马莉 王保卫 董训跃 罗芸英 杨丽萍。一 考察目的 为了提升浦东新区地理教师的整体素质,培养一批地理教育观念较新 ...

野外考察活动方案

正安二中2017 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地理组。为了进一步开阔我校地理教师视野,推动我校乡土地理渗透课堂教学工作,加强协作交流和沟通,积极学习,不断进步,丰富教师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实效性,促进我校教师地理研讨能力和乡土地理素材收集能力不断提升,特制定本方案。一 指导思想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

2023年野外考察植物实习总结

野外考察植物实习总结范文。这一次我们要走到野外中了,我们要到山上去采集标本,进行实习了,这一次实习根本不同于以往,所以我们感受到了更多的刺激,我觉得我应该做出更多的努力,因为这样的机会大学中只有一次,错过了就没机会了,我相信我会做好的!实践地点 江西省庐山实践人员 实践用具 数码相机一台,每位成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