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观后感

发布 2020-04-29 01:27:17 阅读 1926

何岩。钱学森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影片《钱学森》展示了钱学森先生杰出的科学才能和成就,也展示了钱学森先生拳拳的爱国之心和强大的人格魅力。看着电影,心中充满了感动。

爱国之心与人格魅力。

在当时国家和民族处于积弱状态的时代,“手上没有剑和有剑没有用是两回事”。钱学森先生用自己的才能,带领建设和发展国家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为****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从小到大我们一直讲爱国,其实爱国不能仅限于一种情感,更重要的是要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素质,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出像钱学森先生那样的贡献,但是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社会发展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尽己所能地在适合自己胜任的岗位上做出自己的最大贡献。

钱学森先生是一个有着大情怀的人,是一个伟大的灵魂。通过影片,我们可以看到先生对于国家的大爱,可以看到先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决定了就执行,遇到问题冷静处理”的做事风格。遇到问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认真的分析问题,困难都是暂时的。

影片中,钱学森先生冷静处理和应对科学试验中遇到的挫折,正确解决遇到的意外问题。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并践行的。

对教育发展的思考。

教育的最核心命题是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按照钱学森先生的说法,“人不仅要有科学技术,还要有文化艺术和**。”教育应当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是众多先贤理论家的共识,也是各国政策的导向。

但在教育实践当中,这种情况并不理想。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机器工业的标准思维压倒一切,人们对于所谓现代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和追求始终压倒一切,重理轻文等思想大肆横行,传统文化遭到严重破坏。钱学森先生曾经提出: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近些年发展中的重大命题。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一大片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共同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作用。

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相当于军队中的特种部队,正如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的:“钱学森无论走到**,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国当前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都具有特殊性,不可能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标准来要求。

而是要利用他们发展中的教训和经验,结合我国发展的实际,在已有条件的基础上,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国外的经验相结合,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国家的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这种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质量存在严重问题。我们需要认真研究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的高度,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决策方式,重视并解决好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实现我国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康永祥学前教育。

4月7日,教育学部2011级博士班班委组织了大学生电影节观影活动,**了电影《钱学森》《一个人的皮影戏》。其中,电影《钱学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在一个被美国人嘲笑为还处于“农耕时代”,工业基础几乎为零的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毅然放弃在美国优越的生活与工作条件,满怀报国之心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而且马上就投入到国家的国防建设中。在整部电影中有三处让最受启发。首先是体现钱学森对科学研究严谨认真、完全忘我的态度。

有两个情节是这样的,钱学森被美国**软禁在家,心有所思地在自己草坪上浇花,突然想到什么了,然后就扔掉水管匆匆走回房子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再就是回国后在研发火箭过程中遇到很多技术性问题,但是他从爱人勤习昆曲、越剧来丰富自己歌唱技巧的做法,想到如何基于国家现有条件设计符合自身需要的火箭。其次是他一颗奉献自己,为祖国尽力的爱国之心。美国人调侃他说,回到当时还是农耕社会的中国他能做什么,总不至于种苹果吧。

钱学森回答说:只要为国家做的,我愿意种苹果。当火箭试射成功后,钱学森自言自语的说:

这就是我中的苹果。第三是他精细入微的利他精神。影片中,当他看到学校的学生因营养不良而体制衰弱时,毅然将国家专门派发给研究人员的猪肉等食物供给分给学生和工人;火箭试射前夕,他还不忘前往基地,查看储备的食品是否到位等等。

整部电影既是对钱学森光辉、奉献的一生进行了回顾,还从侧面反映了当时那个年代整个中国科学研究的历史状况,更加突出了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和革命家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怀,尤其是他们严谨细致、客观专注的研究态度,更值得我们青年学子的学习。

李涵颖。钱学森》这部电影虽然是以钱学森为刻画对象,但却以点及面地折射出祖国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勤劳朴实、艰苦奋斗的作风,他们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托起了一个泱泱大国的形象,委实值得我们学习。

作为我国著名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教授的一生为中国的航空和国防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然而为什么他要放弃美国那么好的生活条件,毅然选择回到国内,回到一个在外国人眼里,被视作是一个农耕社会的新中国呢?正是因为他拥有着这样一个中国心!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其作用发挥如何完全取决于持剑人的心理定位,因此,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是我们发挥知识技能的根本立场。

**最后放出一段记录片,钱老说那段话,大概意思是人不仅要有科学,还有有文学,**等等。这话真的很令人回味,当今教育培养的是一群又一群工具,而不是一批又一批的人。教育应该更重视知识以外的价值观、情感等生活能力的培养,要帮助人们实现全面发展。

一个人的皮影戏》观后感。

孙琪。一个人的皮影戏---单从电影名字,就可以读出其中的悲凉。在看这部电影之前,虽然也知道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但对其制作过程及表演形式都没有深入的了解。

只是知道在民间有这样的一种传统艺术。看完影片后,才了解到,一张好的皮影,不仅要选上好的牛皮,后期还要为其描画、添加色彩,工艺也是极为复杂细腻的。而皮影戏的表演过程,更是需要演员一边演唱一边控制手上的皮影以配合戏剧内容。

电影的开头和结尾,主角马千里都是旁若无人的在村头表演一个人的皮影戏。而观众,是根子和他的那群牛。他一遍又一遍的表演《石敢当》,放佛在那个时刻,他也是那样一个英雄,一个为了传承传统文化艺术的英雄。

这样一个英雄,是经历了复杂的心理变化的。年轻时因为经历过文革,因此在受到邀请去大城市里演出的时候,他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去的。后来有教授说可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还是去了。

只是大城市的霓虹灯,还是让他有些不知所以。为了“申遗”,他们返回村里做表演,做足了准备,却被告知不符合条件。一切的喧嚣就像一场梦一样的结束了。

连他新招的两个徒弟,也被发现是被村长雇来的。事实是,村里甚至外面的大城市,都没有人愿意来传承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

马千里又回到了从前的生活,只是人们说他疯了。他每天都自顾自的一遍又一遍的表演着《石敢当》,哪怕永远也没有观众。可是我觉得,他觉醒了。

在这样的时代,世俗喧嚣,纷纷扰扰,网络或者电视上充斥着五光十色的所谓艺术。人们趋之若鹜。只是繁华散尽,值得我们回味的还是传统的文化艺术,不止皮影戏。

马千里不在在乎有没有人懂得,不在乎有没有欣赏,他还是马千里,一个简单的皮影戏艺人,执着的表演着一个人的皮影戏。他在,皮影戏就在。只是我们的文化,将何以为继?

张会杰高等教育学

在班级党组织的积极协调下,我们班党支部成员集体**了电影《钱学森》。影片通过影像和声音重新为我们展示了钱学森为祖国奉献的一生,令人十分感动。在当时新中国一穷二白的情况下,钱学森放弃了美国优厚的生活环境和有利的科研环境,坚决回国为从科技上尽快改变中国的科研实力和国防力量做自己全部的贡献,尽管阻力重重,但是有一颗赤子之心的优秀的中国儿女最终还是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钱学森不仅短时间快速改变了中国脆弱的国防实力,并一生孜孜不倦以一个智者的深远目光为祖国优秀创新人才的培育亲身实践,影响非常巨大的钱学森之问,一直成为我国所有关注祖国兴衰的热情儿女的共同心声。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更加激烈竞争的世界,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巨龙-中国当然要做后立足世界优秀民族的各种准备,其中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无疑是决定性的影响因素,我们作为祖国科研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一员,首先要从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做起,努力拼搏、开拓进取,以积极的时代责任感和荣誉感为祖国兴旺发达、人民安居乐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观影片《钱学森》有感。

韩世梅。上一次到电影院看电影已经是多年前的事情了。2023年的大学生电影节期间,我所在的教育学部 2011博士班党支部组织党员群众**了影片《钱学森》。

一则是支持党支部工作,再则是对钱老的仰慕吧。

剧情是从2023年钱学森回国将蒋英女士带赴美国展开的。钱老以其卓绝的学识为美**方解决了很大的科研难题,受到最高荣誉的褒奖。纵是这样,还是遭到怀疑、监控、甚至被移民局滞留。

是拳拳报国的赤子之心、是祖国的召唤,坚定了钱老学成报国的信念!在辗转归国路途中,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人才的重视。

影片中通过其导师冯·卡门教授和加州理工学院院长在party上的简单对话,以及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刻画出了钱老的深远影响。

归国后,在极其简陋(如加州理工学院院长在挽留钱老时所说的—一无所有)的条件下,完成了导弹研究和两弹合一工程。党和国家领代人的殷切期待,个中艰辛和压力,唯钱老自己心里清楚吧。

影片中对钱老的刻画,过于简单,以至于有观众在观后直接询问,为什么没有拍80年以后的情节。

其实,说起对钱老的敬仰,除了作为一个科学家的伟大成就,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爱国者的仰慕。2023年钱老对温总理的“钱学森之问”——这也许是我们身处教育界的人士应该更多关注的。

除了科学上的成就,影片中所反映出的钱蒋之恋,尤其是影片中蒋英女士引用丘吉尔的母亲的话,并说“中国可以没有蒋英这样的女高音歌唱家,但不能没有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是值得现在的和未来的家庭深思的。

观影感。李相禹。

今天,教育学部2011级博士支部组织党员**影片《钱学森》,感触很多。影片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钱学森在科研领域的卓越成就和毅然回国投身国家航天事业建设的精神。钱老先生是2023年生人,经历了国家从建国到百废待兴再到工业化建设几个时期,开创了国家航天事业的先河。

影片翔实地再现了钱学森当年在科研领域,特别是航空航天方面的卓越成就,毅然决然要回到祖国献身航天事业的坚定信心,以及在毫无工业基础和人才储备的情况下经历了从仿造到自主研发的道路,奠定了航天事业的基础。钱学森在科研方面不仅具有深厚的学养,同时也具有坚定的钻研科学的精神,即便是在美被软禁的五年时间里,也才思泉涌、笔耕不辍,著书立说,推动学科发展和科研进展。直到现在,依然清晰地记得历史课本上记载的中国成功发射“两弹一星”奠定了国际地位和国家尊严。

《钱学森》 观后感

钱学森 观后感。看完 钱学森 这部电影,我深深的感受到祖国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勤劳朴实 艰苦奋斗的作风,他们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托起了一个泱泱大国的形象。作为新一辈的我们更应该发扬和传承老一辈们的优良传统与作风,时刻铭记先辈们所吃的苦受的累。新中国的建立,使无数海外学子看到了祖国崛起的希望,他们纷纷归国...

《钱学森》观后感

钱学森 观后感。人,不仅要有科学和技术,还要有文化 艺术和 电影里,钱老说的这句话就像他自己一生的写照。这样一位科学巨匠,有着惊人的科学头脑,学习毅力和文化修养并且成就卓著,但却能始终淡然处之,不骄不躁,不卑不亢,艰苦朴素。他,搞得了科学技术,也能与妻子琴瑟和鸣 住得了外国洋房别墅,也能在艰苦环境安...

《钱学森》观后感

永远的丰碑。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 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 爱戴 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4月19日,中心所有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在中心会议室 了以爱国教育为主题的电影 钱学森 看了这部影片,我的感触很深。钱老的爱国精神,令我动容 他对爱情的尊重和包容,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