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之“美”

发布 2021-04-01 15:09:28 阅读 1807

.在新课标来临之际,让美回到语文课堂。

桐乡河山中心学校刘仕忠。

如果现在就“语文美吗?喜欢语文课吗?”等类似问题对当今中学生进行调研的话,其结果定会让所有语文工作者尴尬和吃惊的。

我对这一问题深有感触:自己念高三那会儿,虽是文科,成天就紧紧抓住数学和英语,不到头晕脑胀之时是不会去拿语文课本的。现在可好了,历史又轮回了——我的学生也象我当年一样,仅是把语文当作其他学科的“调味”课程。

究其个中原由,笔者在此不想谈。在新的课程标准来临之际,我想仅就“让美回到语文课堂”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说实在话,作为语文教师,现在已没有理由不给语文学科“美美容”。

让美回到语文课堂来,先得让学生们乐起来。

如果学生们快乐不起来,语文课再美再妙也都是白搭。当今的中学生实在是太可怜了(仅是一家之言)。君应见:

一名高二学生竟有复习资料30本;一个高三学生包括早晚读每天共有13节课,星期六和星期天都上课。(详见《中学语文教学》2001/12期第5页)如此学习,有什么乐趣可言,再美再好的学科也美不起来。笔者还在师范就读时,就曾耳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云云。

可如今又有多少学校、多少教师在真正的“以学生为本、为主体”呢?

我时常这样想:语文是学生们平时使用频率最大、弹性也最大的学科。要学好语文关键在于平时的点滴的积累,她不必象数理化一样需要反复的演练。

尤其在强化复习阶段,语文教师应挤出时间让他们乐。如果连语文教师也不让出时间来,谁还会给他们挤出时间来乐?正所谓: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玩笑而已,我并非大圣人,但我深知学生们的苦衷。)我真希望做语文教师的能比其他教师有更广阔的心胸。

当然,“让”时间也得有理有节。(这仿佛又有些功利主义了,没办法!学生语文考砸了又咋办?

)既然如此,怎样才能让学生们乐起来呢?

一、善于创设愉快的课堂氛围。语文教师每堂课的开头若能激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定能唤起学生浓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活泼愉快的学习。例如教《中国的石拱桥》时,我出示自己用塑料片做的教具,让几位学生前来架桥,有的架拱桥,有的架梁桥。

通过两桥外形的比较,学生得出结论一:拱桥比梁桥形式优美。接着,我用语文书分别放在拱桥和梁桥上(拱桥纹丝不动,梁桥立刻折段),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二:

拱桥比梁桥结构坚固。我又顺势发问:中国石拱桥除了”形式优美”、“结构坚固”之外,还有什么特点?

学生很容易就明确了“历史悠久”这一特点。在这样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自然不会觉得语文枯燥乏味,相反,他们会因之而深爱上语文的。

二、善于变化课堂教学模式。课似看山不喜平,如果每堂课都是“朗读课文——作者简介——背景分析——归纳大意——写作特色”这一模式,学生定会觉得厌倦腻烦的。作为语文教师,应敢于出新招、出奇招(当然是符合教学规律的),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不必拘泥于一种或几种模式、套路。

教师应做终身学习的典范,要大胆拿来和创新,为我所用。让学生觉得语文有趣有味,从而喜欢语文,热爱语文。

三、善于“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要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得让他们觉得语文她并不难,她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课堂上除了讲读写听说自身的规律之外,还要讲理解、记忆、和使用读写听说知识时的各种规律。

学生一旦真正掌握了规律,就如同掌握了“点金术”。其次,学习语文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方法得当会事半功倍,否则会功亏一篑。例如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很害怕学习文言文,老师可适时教给他们方法——“四行对译法”(即“一抄、二划、三译、四通”,宁鸿彬老师所创。

)第三,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

”学习语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一定要持之以恒,所以,学习语文的习惯尤为重要。笔者就语文作业方面曾进行过很多次改革,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养成一种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时至今日,我以为自己目前实施的“语文常规作业策略”较为合理,现将具体要求录于此:

1.每天收集一条论据;2.每天练习写楷体字5分钟;3.

每天做知识卡片一张;4.每周完成一篇随感。5.

每周收集一篇美文。

要想真正让美回到语文课堂中,作为教师定要事事为学生着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力争为学生节约更多的时间,多留些时间给他们自己,别让他们成了教师手下的“木偶人”。要把他们从炼狱般的日子里解救出来,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快乐!

让美回到语文课堂来,还得让学生们读起来。

教师是审美指导的导游者。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深入意境,去主动关照诗文作品中的生活,去具体地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并在自己的情感中激起强烈的共鸣。如何才能有效地激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呢?

笔者以为,首先必须彻底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轻读重讲的弊端,遵循语文学习的必然规律,请“读”出山。学生乐起来之后,一定得让他们读起来!我极为赞同浙师大王尚文教授有关“读”的观点。

让学生反复的读,在读中去领悟语文的一切。

诵读在语文课堂中究竟有怎样的作用和意义呢?我们知道,语文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具备的丰厚的背景优势:诸如个性、兴趣 、情感、美育、思维等优势和非智力优势。

如果诵读指导得体,领悟启迪有法,很容易使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迷狂”状态——即令人怡情的审美情境。试想,一篇好文章,不读何以明其言?不读何以晓其义?

不读何以感其情?不读何以悟其道?现代文的阅读如此,古文阅读也如此。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今日教古文,自亦宜熟读,虽不能求其写,而熟习其语言乃能深味其意义。”诵读是优化形象思维和审美感悟的过程和手段。

只有通过诵读,并在诵读过程中融入了阅读主体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积淀,达到了晓其义、明其旨、悟其情、得其辞的境界,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才会有召之即来,呼之欲出的感觉;才会有文思如流,注入笔端,鲜明形象,翩然而至,深邃义旨,豁然心会的境况。

我国古代还没有语文这一类的专门学科,但以封建道德教化为目的的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主要是通过儒家经典、神话故事和诗歌文选来传授的,而教学方法基本上又是以诵读为主,即使宋代以后广为流传的《三字经》、《百家姓》等用于识字的启蒙读物,也都是用琅琅上口的韵文编写的,这样就形成了我国传统的文学教学方法:朗读、感知、领悟。古人仅凭这一传统教法不知培养出了多少的大诗人、大文学家,真可谓“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可如今,教学方法数不胜数:有的精心指导学生“标准化”命题的圈圈画画;有的强化“篇章结构”的机械分解和组合;有的试图对语文知识结构和语文能力层次进行全面而具体的量化;更有甚者几乎抛开课本大搞“题海战术”……使原本有情有趣,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变成了白水萝卜汤,成了学生厌烦头痛的课程,如此“纷繁芜杂”的教学方法下,能让学生觉得“语文”她美,她可爱吗?能够培养出多少大诗人、大文豪?

悲夫!这正是语文的不幸,更是学生们的大不幸!由此不难看出,“诵读”在语文课堂中何其重要。

要想真正让美回到语文课堂中,先得为语文正名,为学生们鸣不平。我们必须要还以语文课堂朗朗读书声,让孩子们大声的读起来!

让美回到语文课堂中,更得让学生们动起来。

目前,我们已步入了二十一世纪,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仅凭传统的诵读显然已是远远不够。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应本着真正的“以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最大的自由和空间,最多的时间和信心,让他们每一个都动起来,千万别让他们做“誊印机”和“录音机”。

当前广泛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正解决了让学生们动起来的问题。笔者以为,要想让学生们动起来,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实施语文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

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就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为他们的发现和创造提供最大的开放性空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欣赏应是多元的,多解的。

学生发表见解的过程其实就是个性得到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使语文课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摇篮,鼓励他们发言,允许他们胡说八道。“对于灵机一动的想法,教师不要不屑一顾;对于出乎意料的想法,不要有先入之见;对于不恰当的想法,不要轻易否定。”要引导他们把各种想法都轻松自然地表达出来。

语文课就是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二、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比开展研究更困难。“问题是由信息引起的”,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各种信息像大海的波浪拍击着海岸一样冲击着人们,产生无穷无尽的“问题”,可以说不是现实生活中找不到“问题”,而是我们没有对问题的敏感度。从某种意义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

语文教师千万不要有意或无意压制伤害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有些同学读了《红楼梦》以后,觉得其中的人名很有意思,老师可顺势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红楼梦》中的取名艺术。还比如有些同学见到“麦当劳”生意火暴,老师也应适时的引导他们,让他们**“麦当劳”餐厅的经营方式,从而真正的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三、要培养学生自主调查研究的能力。因为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全由学生自己做主,老师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给学生做指导,提看法,完全不受老师的兴趣、爱好、视野的限制。

假如学生想研究《水浒传》的人物,有这一爱好的同学可以组成一组,开展研究。对本地方言有兴趣的同学,又可组成一组,到各地收集素材,积累资料。研究性学习自主就自主在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可以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研究方式。

可以说整个研究小课题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表现形式等都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努力。当然,教师也应适时的引导学生们关注生活,深入生活,联系语文学科,多做一些调查研究。诸如《初(高)三学生考试前后心理的调查研究》、《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研究》、《中学生闲暇生活质量调查研究》等等。

四、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因为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

它可以是一个方案设计, 一个广告创意,提出一种新见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掌握了具体知识和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也就是学习过程的本身也就是所追求的结果。

语文研究性学习,它旨在通过学生自己的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让他们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他们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想真正让美回到语文课堂中,必须得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语文研究性学习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课堂上真正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每个人都在语文课堂上乐起来、读起来、动起来。如此一来,语文课堂自然便“美”从中生,“趣”从中来。我们的语文课堂便会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妙趣横生、其乐融融。

如果你再来问“语文美吗?喜欢语文课吗?”等类似问题时,其结果定会使你无比激动和震惊!

感悟语文课堂之美

作者 孙莉。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 教师版 2013年第21期。摘要 语文课是教师 学生及文本之间的和谐沟通,是教 学者感悟自然之美 领悟社会真情的桥梁,我们身边许许多多的东西都会通过语文课的描述变得格外赏心悦目。关键词 朗读 品味 激情。中图分类号 g42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 7711...

语文课堂的和谐之美

作者 钱敏。中学课程辅导 教师通讯 2010年第01期。前不久,听了我区一位年轻教师执教的 鞋匠的儿子 给人的总体感受是简约而不简单,质朴中流露的是语文课堂的和谐之美。一 简约不简单。鞋匠的儿子 这篇课文以生动的事例叙述了两度当选为美国 的林肯,虽然出身贫寒,但面对态度傲慢 自恃上流社会的所谓 优越...

语文课堂彰显人性之美

教学 姓名 金薛英。邮编 159 单位 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宾居镇清河完小。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宾居镇清河完小金薛英。内容提要 语文是诗意的语文,语文是真情的语文,语文是个性的语文。作为语文教师的工作不仅是简单的文字传承,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一份诗意的课堂,体验一份浓浓的真情,给予学生一个张扬个性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