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科学研究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假说与模型。
1、公元前5世纪,我国墨翟认为构成物质的微粒为“端”,意指不能再分的质点;战国时《庄子·天下篇》一书中提出: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
公元前4世纪,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 :万物是由大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构成的,即原子;而且原子有不同的形态。
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
道尔顿原子模型: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非常小,不可再分,内部没有任何结构,就像一个小球一样。
实心球模型。
道尔顿提出原子模型虽然多半处于想象,但也有符合科学研究基本原则的地方,所以是合理的想象。
年,英国科学家汤生逊发现了电子。
汤姆生的原子模型:原子由带正电荷的主体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电子像镶嵌在蛋糕中的葡萄干那样处于正电荷的“海洋”中。这个模型中电子与正电荷的分布是处于想象的,因为没有实验证明。
浸入模型(枣糕模型)
年,卢瑟福(汤姆生的学生)提出原子模型:
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绝大多数质量和全部的正电荷,电子在核外空间绕着核旋转。
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
5.玻尔(卢瑟福的学生)的原子壳型结构:
电子依据能量不同,在原子核外不同区域(电子层)运动。
6.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电子云模型(几率说):
电子云是近代对电子用统计的方法,在核外空间分布方式的形象描绘,我们不能预言电子在某一时刻究竟出现在核外空间的哪个地方,只能知道它在某处出现的机会有多少,即几率密度大小,用小白点的疏密来表示。小白点密处表示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大,小白点疏处几率密度小,看上去好像一片带负电的云状物笼罩在原子核周围,因此叫电子云。
至此,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算是有了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一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学基本信息。课题作者及工作单位。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一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朱丹刚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洪家中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节课我是以历代科学家对原子的研究和认识为主线,得出一个理论,但又存在一个问题,通过实验解决一个问题,又冒出另外一个...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一 教材的地位。本节内容是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一第三单元。经过前两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了化学世界物质的精彩纷呈,了解到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的多种多样。在有了这些知识基础后,教材选择了化学史中人类对原子认识的不断深入,原子结构模型的不断演变的过程引入原子结构的内容,这样安排既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带入完...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学习目标 1.通过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认识实验 假说 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体验科学实验 科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2.了解钠 镁 氯等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知道它们在化学反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