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研究

发布 2021-09-30 16:21:28 阅读 4727

第一篇: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探析。

一、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

经验不足、盲目热情。

女大学生虽然在智力和毅力上优于常人,理论知识比较充足,但是,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社会经验基本为零,尤其女大学生具有热情、单纯、善良等特点,导致她们面对危险情况时,不能明辨是非作出正确的判断,容易轻信别人,被犯罪分子利用,最终使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例如女大学生对社会中的陌生人常常毫无防备地提供帮助,轻易暴露自己的真实信息和贵重物品等。这些行为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思想麻痹、缺乏良好安全习惯。

思想麻痹、缺乏警惕性是导致女大学生利益受侵害的重要原因。她们在思想上对安全隐患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事故不一定发生在自己身上。这种侥幸心理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其做事情的时候欠考虑、不思考、粗心大意。

而且她们还缺乏良好的安全习惯,一些女大学生不注意保护自己的财产,随意使财富外露。晚上独自在外,随意跟陌生人外出等,这都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基本法律常识。

虽然大部分高校开设了法律课程,但在现实中,法制教育并没有落到实处,女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仍然很淡薄。很多女大学生不知法、不懂法、不用法,有的大学生在不知法的情况下参与违法行动,纵容、包庇犯罪人员;还有的女大学生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积极寻求法律保护,而诉求于“私了”,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对自己造成再次伤害。

缺乏基本处理问题能力。

女大学生特别是新生,在面对危险时,缺乏基本的应对能力,有相当一部分女学生在面对火灾时,不会灭火器的基本操作;面对罪犯时,不懂得犯罪者的心理,没有进行有效的周旋,也不会基本的自救,或者采取错误的自救措施,反而激怒罪犯导致自己遭受更大的伤害。

性格上有缺陷,不会与他人有效沟通。

现在的女大学生虽然生理上成年了,但心智十分幼稚,经常受不了一点委屈,更有甚者自私自利,专横霸道,从而导致她们不会与他人有效沟通。在重庆女大学生搭错车的案例中,就是由于受害人与黑车司机发生口头争执导致了悲剧发生。还有的女大学生感情用事,不分场合,各种情感溢于言表,这也在客观上给行骗者以可乘之机。

二、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成因分析。

家庭教育中安全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背景和底色,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孩子最先接触的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影响伴随孩子一生。现在的女大学生缺乏安全和独立意识,家长的错误教育理念难逃其责。

1.重视智力因素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

虽然每个家长都知道全面发展对孩子十分重要,应该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平衡发展。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下,家长们往往只关注孩子的智力教育,忽视了孩子应急能力和独立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家长们普遍认为只要考试分数高,孩子就一好百好,对孩子在性格上的缺陷以及生活能力的缺乏视而不见。

他们强迫孩子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强行剥夺了孩子发展其他能力的机会。这些孩子在父母限定的框框里长大,没有自主选择权,久而久之也就丧失了独立做决定的能力。多年的寄生生活导致现在的女大学生不具备生活常识,离开父母后不能独立生活,更不能奢求她们面对危险时冷静处理。

2.独生女娇生惯养的培养理念。

现在的女大学生不仅生活上不能自理,而且性格和心理上有缺陷,比如娇气、易怒、感情用事等,这都是家庭不合理的教育理念导致的。现在的家庭教育女孩大概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最常见就是认为女孩子要富养,特别是现在大多数大学生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更成为全家人的掌上明珠。这就导致很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被过度呵护,造成了现在的女大学生虽然生理上成年了,但心智十分幼稚,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不会与他人有效沟通,更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家长们爱女心切,试图把一切不良因素封闭在外,把自己的孩子包裹得严严实实,貌似安全却为以后更大的危害埋下伏笔。女孩子从小生长在家长的庇护伞下,失去了自我保护的能力,不了解真实的社会,也就更容易落入陷阱。

3.不和谐的家庭环境。

当然还有一种培养模式就是家长经常打骂孩子,奉行棍棒政策。还有一些孩子生活在单亲或留守家庭里,长期缺乏父母的关怀。生长在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易造成孩子自卑、逆反心理,这也使她们身上的危险因素增多,存在更大安全隐患,多项研究证明,这是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第一诱发因素。

高校安全教育的缺失。

女大学生关于安全的知识大部分源于学校的教育。高校教育、管理与各种相关设施对大学生的安全都有直接的影响。大学安全教育主要通过学校安全教学、活动和辅导员开展的工作两个途径进行,目前这两个途径在女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上都存在严重不足。

1.安全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学时、师资、资金不足。

女大学生特别是新生,刚刚入学,涉世未深,正是需要了解社会的时候,可是高校中的安全教育课程少得可怜。而且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仅凭每学期开学以班级甚至是年级为单位召开的几次大会为实现途径,再加上与学生互动效果不好,安全教育的效果几乎为零。高校安全课作为选修课并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即使有的高校会考试,也是学生死记硬背下来,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

高校安全教育还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授课老师大多数是由辅导员担任,不能有效地传达专业的安全知识,使高校安全教育课程流于形式。还有的高校由于资金不足,使得学校的安全教育活动不能正常开展,使安全教育活动宣传效果和力度大打折扣,同时资金的不足也会导致师资力量的不足。

2.教学形式单一,内容笼统重理论,缺乏新意和针对性。

一些教师的授课方式单一,拘泥于课本,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完全是口头叙述。更有甚者照着课件从头念到尾,忽视了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本身的主动性,使课堂气氛枯燥乏味互动效果极差,取得的效果自然不能尽如人意。还有一些教师,没有遵循女大学生的专业、心理及性别特点,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另外,安全课内容较为笼统且滞后,许多已经发生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没有涉及,还是空白。安全课的教材内容十几年不变,例子老套重复,课件千篇一律。一些安全教育内容假大空,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不多,且没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面对安全问题时采取的具体措施,并未深入剖析。

3.辅导员开展的工作缺乏预见性和实效性。

大学安全教育的开展依靠的另一个重要力量就是辅导员,辅导员是联系学校、家长和学生三方的纽带。可是高校大多数辅导员并没有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他们的很多工作方法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辅导员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不了解,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发现,并给出合理建议。

而且常常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对待安全隐患问题后知后觉,缺少预见性。他们偏移工作的重心只重传统预防,而没有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没有立足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安全防备和紧急救助措施不到位,总是采取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不能真正消除学生的安全隐患。

三、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的对策。

家长加强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家长应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女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就渗透一些最基本的安全常识教育。与其想尽办法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外界的危险,不如教会她如何明辨是非,如何防范危险,除此之外家长还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从小就让她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国外的大多数父母就坚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学会判断,作出选择,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这点非常值得我们的家长借鉴。

2.紧跟时代的脉搏,观念与时俱进。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也越来越深,出现了父母渴望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可孩子本人却十分排斥的现象,这样不利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也就不能及时给予帮助。因此家长也需要成长和学习,只有家长们紧跟时代的发展,剔除旧的教育观念,思想与时俱进,和子女交流起来才能产生更多共鸣,进而减少和子女沟通的障碍,才能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3.与学校合作,形成合力。

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及时与学校沟通,尽量把全面的学生信息传递给辅导员,这样不仅使父母自己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而且也便于辅导员开展工作,有利于形成家校合力共同推进学生安全教育的局面。学校可以有“家访”,有条件的家长也可以主动进行“校访”“师访”等,使学校和老师更快了解新生情况,对新生进行针对性教育。

在网络日益发展的今天,还可以利用网络建立起家长和学校沟通的平台,既便捷又高效。

高校加强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对策。

1.安全教育课程授课方式多元化、内容充实化。

首先,教师应尽量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把注入式和启发式、问题式等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可以通过辩论赛、主题班会、校园广播站、欣赏关于安全教育的影视作品等方式使同学们充分发挥主体性,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其次,安全教育教材内容也应该不断充实和与时俱进,设计的案例要更贴近生活,加强对女大学生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而才能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例如危害最大的**案,其共同特点有什么,这些犯罪人和犯罪地点又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如何自救,具体措施又有哪些。生动具体的案例减少了同学们对老师一味强调安全性的反感,使每个学生充分认识到如果不加强安全意识,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拓宽安全知识的传播空间,在网络上创建“大学生安全驿站”,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和心理测评,随时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

对学生提出的安全咨询应由高校的专业教师解答,以便于大学生遇到问题时能随时咨询,及时解惑。利用网络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既便捷又高效,可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科学干预。

2.加强学校的师资力量和资金投入。

相关机构和学校应加大资金和师资力量的投入,聘请一些对安全防范和心理都精通的老师专门进行答疑解惑。在一些比较专业的知识上,例如一些防盗、防**的案例我们可以请拥有丰富经验的一线干警来讲,防火的课程可以请消防员来讲,并且可以亲自向同学们演示灭火器的正确用法。还可以请体育老师来教女学生一些擒敌拳。

此外,教师还应该根据大学生专业和性别的不同因材施教。

3.辅导员应充分发挥其作用。

作为一名优秀辅导员应该充分了解每个人的信息,给学生们建立个人档案,了解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对学生的劣势应及时补救,对学生普遍缺乏的常识,要创造时机教授给她们,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和思想现状,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双方合力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辅导员看待问题还应该具有前瞻性,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例如大学生打黑车的事件,这种事情在高校普遍存在,辅导员应该早就意识到这种安全隐患,提早做好预防。

而且,辅导员应该致力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学生打黑车的原因是因为经济条件有限,或者是当时处于开学或放假的出行高峰期。辅导员不应该把力气花在禁止学生打黑车上,而应该致力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例如可以向学校建议在开学和放假的出行高峰期为学生提供**低廉的校车。

这样做既解决了她们的实际问题,又从根本上保证了学生的安全。所以辅导员和学校要致力于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解决安全问题。

作者:宋雪珂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安全教育分析。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相关前沿理论解读。

衣庆泳教授首次将“关怀”一词引入大学生安全教育,认为安全关怀,是师生之间最基本的一种关系行为,包括照顾、关心、给予关怀和接受关怀。大学生安全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从“接受安全关怀”到“关怀自我安全”再到“关怀他人安全”的自我意识,从而促进大学生安全品质的提升和相互安全关怀关系的建立。而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

马军堂教授本着预防为主,灵活应用的理念,提出基于预植入型免疫机理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设想,认为大学生安全教育不能只是单方面的进行结果控制,而更应该从大学生群体心理发展基本规律入手,要求我们的安全教育全面有效。我们的在***总书记考察内蒙古的时候专门提出了守望相助的理念。“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划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坚决落实“守”的责任,牢固树立“望”的意识,大力弘扬“相助”的传统。种种现象表示,要把大学生安全教育事件降低,大学生安全意识增强,根本上把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高校学科建设,遵循其内在规律和本质,结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未雨绸缪、提前认知的理念在学校内采用多种形式对大学生开展思想和心理教育,使大学生在必要时能够自我保护,采取有效手段进行安全防范,使安全一词形象化、具体化。

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

作者 张宗河。群文天地 2008年第11期。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校的办学规模急剧扩大,大学生在校人数剧增,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因而校内人员 车辆剧增,构成复杂,给学校安全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诸如消防安全 交通安全 重大治安刑事案件 事故 盗窃和诈骗 社会交往及大学生自杀等。这些...

大学生安全教育研究

作者 张靖青。速读 上旬 2017年第06期。摘要 当前社会网络化发达,大学生思想活跃,与社会接轨程度高,伴随着大学生安全意识浅薄,自我管理能力差等问题,导致出现大学生安全问题日益多样化 复杂化,严重威胁到大学生的各类安全。本文旨在通过对在高校建立安全教育体系 丰富安全教育内容 创新安全教育方法等方...

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探索

作者 张春红。现代职业教育 中职中专 2018年第07期。摘要 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保障学生安全 构建和谐美好校园的基础。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 安全教育缺乏创新性,缺乏专任的安全教育实践教师,安全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不够等。高校应从孕育安全教育长效机制 创新安全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 整合家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