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偏好的现状分析与就业指导对策建议

发布 2022-05-22 17:24:28 阅读 5745

作者:袁瑜。

**:《教育教学论坛》2023年第09期。

摘要:大学生就业偏好是否与个人素质和社会环境相匹配是影响大学生有效就业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大学生就业偏好的内涵出发,通过对江苏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偏好的现状及由此产生的就业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相应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偏好;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b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12-03

202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今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学生、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关注的焦点。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所涉及的因素非常庞杂,其中的原因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就业政策、市场需求等外部因素;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对待就业和择业行为等自身因素。

通过对已有文献统计得出,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重要性排序研究中,学生自身因素所占比例最大[1]。人都是有偏好的,大学生就业也是如此,或偏好收入或偏好工作状态,大学生的就业偏好是否理性,是否与个人自身素质和社会环境相匹配,是大学生能否有效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拟从分析大学生偏好入手来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从学生自身角度分析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相应的引导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偏好的内涵。

偏好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是个相对的、非直观的概念,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偏好是个体对物品喜欢程度的一种主观评价,因此偏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但偏好也受共性环境影响而呈现出群体特征。就业偏好是指在就业选择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倾向,是对可供选择的职业目标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选择排序。

大学生就业偏好就是作为大学生这一主体人群在选择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倾向性,是大学生在就业时所希望的期望目标,它是大学生就业理想的直接体现,也是对可供选择的职业的主观认识和评价。

大学生就业的根本目的是对效用最大化的追求,简单说也就是对找到“最好”工作的追求,这一追求行为如果在完全理性的目标和选择过程的引导下,会趋向于采取最优策略,但大学生这一群体由于受社会干预、家庭观念和资源的限制、自身认识能力的局限、自身拥有的人力资本状态约束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可能无法对就业选择行为形成完全正确的信念,或无法做出与信念相一致的合适的选择,因此就会出现非效用最大化的结果,这也就是大学生通常觉得无法找到“最理想”的工作的情况。因此要引导学生的就业偏好、推动学生就业,有必要在导致非理性偏好行为产生的一系列制约因素上下功夫。

按照职业目标本身包涵的内容,我们把大学生就业偏好概括为就业方向偏好、就业目的偏好、就业地点偏好、单位性质偏好、薪酬偏好这五个方面。就业方向偏好是大学生在毕业时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就业目的偏好是指大学生更愿意为了什么去工作,就业地点偏好是指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在什么地区工作,单位性质偏好是指大学生愿意选择去什么性质的单位就业,薪酬偏好大学生搜寻职位时对工资水平的心理价位。

二、江苏高校大学生就业偏好的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1.问卷设计及发放**。调查问卷依据就业偏好的五部分内容进行设计,其中就业方向、就业目的和薪酬偏好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学生选择最适合的选择项;而对就业地点、单位性质的调查考虑学生有多种选择,设计了打分的方式,评分采用5分值,分数与评价正方向记分,分数越高,对该项目评价越高,最好水平为5分,最差为1分。

江苏省是教育大省,高校数量多,部属、省属等不同性质和综合性、工科、经济类、医学类、艺术类等不同类别的院校齐全,选择在江苏地区进行调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考虑到代表性、共性和可比较性问题,此次问卷发放对象全部选择了本科生,考虑了不同专业类别选择了6所本科院校,鉴于问卷中涉及的都是就业相关问题,问卷发放限制在大三和大四学生中进行。问卷发放600份,收回600份,按是否缺漏和是否认真填写剔除无效问卷,最终得到的有效问卷为590份。

被调查的学生中,大三学生304人,大四学生286人。从性别看男生占了44.4%,女生占了55.

6%,女生人数略多于男生。调查学生的专业涉及了文法、经济、理工、艺术、医学等专业,生源地的调查分了本市、本省城市、本省农村、外省城市、外省农村五类。

2.就业偏好的调查结果分析。

1)就业方向偏好。关于就业去向我们分了就业、出国、升学、自主创业这四大类,调查数据显示:就业去向中最高为就业占了61.

8%,其次为升学20.4%,毕业后准备自主创业的学生数要多于准备出国的学生数,比例为8.8%,说明目前大学生中还是有较多的人倾向于自主创业,打算出国的学生比例最低仅有5.

2%,另外还有3.8%的学生选择了其他。由于本科生就业竞争的压力问题,现在选择考研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在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环境下,本科生毕业后选择创业的人数虽然数量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不高,但增幅明显。

2)就业目的偏好。不同的就业目的与学生家庭的环境和对未来的规划相关,这是大学生就业的驱动力。就业目的偏好中“施展能力,实现人生目标”为大学生就业的最主要目标,44.

4%的同学认为这是自己就业的主要目的;排在第二位的是“享受高水平物质生活”,23.8%的同学认为这是自己就业的主要目的;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的大学生就业的物质化偏好;排在第三位的是“生存的需要”这一目的;排在最末的是“结交朋友”这一目的,只占0.5%,这一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大学生考虑就业情况更多以自身利益出发。

3)就业地点偏好。从大学生对就业地点的选择偏好看,平均分最高的“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省会城市”3.98分,其次为“沿海开放地区中等城市”3.

82分,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倾向到经济发达地区工作;从第三到第四的依次为:“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3.50分、“中西部大城市”3.

43分,这说明一些特大城市由于生活成本等一些问题的存在已经逐渐失去吸引,学生现在更多的愿意去中小城市就业;排名第五的是“中西部中小城市”2.90分、最后是“乡村”2.73分,这两类地区的得分比较低。

虽然受国家鼓励到基层和中西部就业的政策影响,目前大学生去基层工作的人数已经越来越多,但总的来说,偏好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学生还是占了多数。无论是选择在东部沿海地区,还是在大中城市就业,从本质上讲都是毕业生对主要市场的偏好[2]。而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事业单位由于有条件和机会吸收到更多更好的人才,对人才的要求相对较高,一些大学生的自身能力与其要求可能存在差距,现实与期望间存在的落差导致大学生就业落实存在不顺畅现象。

4)单位性质偏好。从就业单位类型的选择偏好看,平均分最高的“国家机关”4.25分,其次为“国有企业”4.

12分,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倾向到“国”字头的“铁饭碗”型单位工作;得分从第三到第六的依次为:“三资企业”3.83分、“学校”3.

76分、“自主创业”3.35分、“私营企业”3.23分。

金融危机之后大学生求职中“求稳”的心态日趋明显,进入一些目前比较热门的国家机关、国营企业的偏好强烈,而对民营、私营企业的偏好弱化。大学生就业单位性质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毕业生就业的供需矛盾冲突,一方面作为能够容纳大多数毕业生的民营、私营等企业受到大学生冷落,另一方面,每年的“公务员热”现象依然愈演愈烈[3]。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冲突造成了就业困难。

5)薪酬偏好。我们根据现在的普遍工资水平,分了1000~2000元、2000~3000元、3000~4000元、4000元以上这四大类,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可接受薪酬在“2000~3000元”的人数最多,占了48.4%,其次为“3000~4000元”有32.

8%的同学选择,有10.2%的学生对薪酬要求较低,选择了“1000~2000元”,另有8.6%的学生选择了“4000以上”。

由于自身经济背景的引导,部分大学毕业生初次择业时偏向于从主观意愿出发,忽视了社会和自身条件的现实情况,过度追求毕业时选择的第一份工作的起薪点,对于某些起薪较低,实习期内工资水平可能还不及这些学生家庭提供的生活费的一些工作机会往往会不屑一顾。现代大学生普遍宽裕的物质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大学生对高薪资水平的偏好,这往往会形成学生和单位之间需求的不匹配而造成就业困难。

三、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无论是在就业地点、单位性质和薪酬方面的偏好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就业难这一问题的产生。大学生就业偏好的形成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社会、家庭等外部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有学生个人素质、能力和学校教育、指导等内部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

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偏好的引导主要应在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和就业能力、更理性的做出适合的就业选择上下功夫,从而促进有效就业的实现。

1.把培育大学生的就业素质作为重点策略。大学生的就业素质是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直接影响其对就业的认知和因此做出的行为选择,要把培育就业素质作为引导就业偏好的重点策略。

高校除了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适应市场与竞争要求,调整课程结构,在传统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之上,增设拓展知识面的选修课程和以行业应用技术为背景的专业必修课程,帮助学生形成适应专业特色和就业所需的知识体系。完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逐步形成就业素质的综合评价体系,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侧重将教学融入社会实践之中[4]。社会实践有利于检验和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和弥补自己的不足。

大学生可以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内容和参加过程中自己扮演的职业角色的感受,来检验自己是否适合主观选择的岗位及对自己的认识是否客观、实际,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5]。学校要广泛建立和联系各种实习基地,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同时鼓励学生暑假利用社会资本优势主动投身实践,并进行适当的考核和评比,从而锻炼其在实际工作中的交流、沟通、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毕业就能上岗。

2.完善大学生全程职业指导模式。就业指导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心理与就业观,因此开展有效的就业指导是引导就业偏好的重要手段。

通过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特点和需求,正确认知外部环境与制约条件,理性的选择可行的职业目标与实现路径。

目前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面向高年级展开,而事实上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对大学生要建立起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全程化职业指导模式。全程化的职业指导模式在不同的阶段要规划不同的指导内容,一年级入学时要引导他们改变中学阶段习惯,适应大学的要求,让他们在入学之初就了解大学阶段学习的特点、目的、所要达到的要求,并对四年毕业后的职业目标形成的有个最初的理想化的想法;大二是就业偏好开始塑造的阶段,经过一年的学习后,学生对大学阶段的生活、对自己所学专业应该已经有所认识,在这个时期的重点是职业规划指导,引导学生就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个性等实际出发,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展己之长,克己之短,将个人的职业兴趣、意向和自身的素质与能力结合起来,判断自己能否胜任某种职业或某种岗位,初步拟出自己的就业方向;大三是就业偏好开始形成的阶段,大三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对所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分析职业目标所需要的相关能力、认识其自身的优缺点,并培养实现目标所需的相关能力;大四是就业偏好在现实中实践的阶段,学生开始直面就业中碰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在这个阶段除了为学生就业提供就业信息、政策解释、程序指导等服务工作外,主要是要帮助学生调整就业心态,引导学生根据形势调整期望值,将学生的就业偏好纳入到与市场需求、自身能力相适应的轨道上来,合理选择自己的第一份职业。

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

曾几何时,大学生是时代地宠儿,是天子骄子。然而,时过境迁,毕业即失业 不仅是曾为 天之骄子 地悲愤,也是 和社会地一大痛疾。大学生就业难地呼声像 狼来了 似地,成为人们忧心忡忡 望而生畏地一个话题。如何处理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热点。一,大学生就业现状,总体就业率 据年地月一项报告中,大学生地各专...

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

曾几何时,大学生是时代的宠儿,是天子骄子。然而,时过境迁,毕业即失业 不仅是曾为 天之骄子 的悲愤,也是 和社会的一大痛疾。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像 狼来了 似的,成为人们忧心忡忡 望而生畏的一个话题。如何处理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热点。一,大学生就业现状。1,总体就业率 据2006年的5月一项报告中...

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

年第 期。总第 期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学生工作。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郝存生。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针对大学生就业。现的问题,从就业工作体系 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给予了合理化的论述和对策建议。关键词 高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