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货币流通及其规律

发布 2022-07-15 02:56:28 阅读 9309

第一节货币流通的基本原理。

一、货币流通的概念。

是指货币在买者和卖者之间不停地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运动。

流通手段最初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是商品流通借以实现的形式,凡是商品生产者,要是自己的生产能继续进行下去,必须把自己的劳动产品作为商品卖出去,通过与货币交换,买回自己所需的商品,以实现使用价值的交换。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情况下,这种使用价值的交换,就是适应商品买和卖的两个独立过程。货币与商品的交换,就是适应商品使用价值的交换而发挥媒介作用的。

只要存在商品经济,货币流通就必然存在。此外,由于借贷、交纳赋税、租金和支付工资等,都会引起货币流通。

二、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关系。

货币流通是指由商品流通所引起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形成的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为商品形态的变化服务。

二者的关系 (1)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由于商品流通是由商品内在矛盾引起的,而货币流通不过是商品内在矛盾运动所采取的外部表现形式,因此,商品流通的规模、构成、范围和速度,决定货币流通的规模、构成、范围和速度。(2)货币流通对商品流通具有反作用。

货币流通正常与否,对商品流通起着租金或阻碍作用。

二者的区别 (1)形态不同;(2)一定时期内投入流通中的商品和货币数量并不完全一致;(3)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方向一致;(4)决定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因素并不完全一致;(5)货币流通可以超出直接的商品流通之外而延伸到其他领域。

三、货币流通的形式。

货币流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狭义货币流通只包括现钞和不足值的金属铸币的现金流通。

广义货币流通包括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流通,实际上是银行信用的投放与回笼所形成的货币运动。

一)现钞流通。

现钞流通也称现金流通,即以纸币和铸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进行的货币收付。

现金流通领域:与居民个人有关的货币收付和企业单位间的小额货币收支。

1、现金投放的渠道。

1)工资及对个人的其他支出;

2)采购支出;

3)财政信贷支出;

4)行政管理费支出。

2、现金归行的渠道。

1)商品销售收入:存入银行;

2)服务事业收入;

3)财政税收收入;

4)信用收入。

二)转账结算。

转账结算也称非现金流通,是银行转账结算引起的货币流通,具体表现为存款人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基础上,通过在银行存款账户上划转款项进行货币收付和行为。

1、存款货币流通渠道。

1)商品价款的收付/结算;

2)劳务费用收付/结算;

3)财政收支结算;

4)信贷资金的发放和**/银行信贷结算。

存款货币流通领域:通过银行转账结算的存款货币流通主要适用于大额商品交易或其他大额货币的收支。

2、现金货币流通与存款货币流通的关系。

货币流通是现金流通与存款货币流通的统一。

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结果引起两种货币形式的货币量——现金货币量和存款货币量此增彼减。

现场演练】例题]货币流通是指作为( )形成的货币连续不断的运动。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答案:bc例题]在现代信用制度下,货币流通由( )两种形式共同构成。

a.现金流通 b.银行转账 c.存款流通 d.票据贴现。

答案:ac例题]现代经济中的现金流通,是以( )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进行的货币收付。

a.债券 b.商品货币 c.纸币 d.铸币。

答案:cd例题]随着企业单位和个人用现金进行各种支付,流通中的现金又流回到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过程,被称为( )

a.现金发行 b.现金投放 c.现金回笼 d.现金归行。

答案:d例题]目前我国银行投放人民币现钞的主要渠道是( )

a.工资及对个人其他支出 b.采购支出。

c.财政信贷支出d.行政管理费支出。

答案:a例题]人民币现金归行的渠道主要有( )

a.工资收入b.商品销假售收入。

c.服务事业收入 d.财政信贷收入。

e.外汇收入。

答案:bcd

例题]存款货币流通是( )引起的货币流通。

a.货币收付结算b.银行转账结算。

c.财政信贷收支结算 d.商品和服务收支结算。

答案:b例题]如果其他情况不变,当**银行增加**、外汇储备时,货币**量将(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上下波动。

答案:a例题]现代的广义货币的流通,实际上是银行信用的投放与回笼形成的货币运动,它包括( )

a.存款货币流通b.足值金属货币流通。

c.银行券流通d.现金货币流通。

答案:ad第二节货币流通规律。

一、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是流通中货币必须量的规律。

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时,货币流通中货币必要量的公式为:

由于待实现的商品**总额等于商品**和商品数量的乘积,因此,实际上决定流通中货币必要量是由商品**、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三个因素所组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货币必要量与商品**总额,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货币必要量的公式是:

综上所述,商品**总额与流通中货币必要量成正比,体现了**和价值质的对等和量的比例关系;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必要量成反比,体现了货币自身周转速度与货币数量之间的变动关系。

二、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发行量决定了流通中必须的金属货币量的规律就是纸币流通规律。用公式来表示:

三、纸币流通规律与货币流通规律的关系。

纸币流通规律所体现的实质是纸币和金属货币之间的比例关系。当流通中金属货币需要量已定,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就由纸币的数量决定,纸币的数量越多,单位纸币代表的价值量就越小,商品的纸币**就越高。

金属货币流通规律是直接从商品流通中产生的,是商品流通中各因素之间内在的、必然的的联系。纸币流通规律受它的制约,并从它派生出来。

第二章货币层次与货币流通

1.货币量层次划分,是指将流通中的货币量主要按照其流动性的强弱进行相关排列,分成若干层次并用符号代表的一种方法。2.货币量层次划分主要依据 就是 流动性 所谓 流动性 是指金融资产转变为现实购买力,并使持有人不遭受损失的能力。换言之,流动性 是一种金融资产的变现能力流动性越强的金融资产,现实购买力就...

第二章货币

问答题答案。1.货币的 标准和价值尺度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答 1 货币的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在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货币的 标准是指被确定的货币单位及其等份。2 联系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 标准来实现的,标准是为了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而做出的技术规定。3 ...

第二章货币

第二章货币 信用及利息。名词解释。1 货币制度 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 体系和组织形式。2 代用货币 是指代替金属货币流通并可随时兑换为金属货币的货币。3 信用货币 是在信用关系下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职能的信用凭证。4 金本位制 是以 为本位币币材的一种货币制度,包括金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