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儿科护理常规

发布 2022-07-15 09:33:28 阅读 4696

第一节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一、 一般护理常规。

1. 病室应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温度以18~22℃为宜,湿度以50~60%为宜,每日开窗通风2次。

2. 按不同年龄与病种,感染与非感染性疾病,分别收治,防止交叉感染。

3. 新入院患儿做好卫生处置,佩戴腕带标识,测量体重、体温,必要时测量脉搏、呼吸及血压等。

4. 向患儿及家长介绍病室环境及规章制度,了解患儿心理状况,安慰患儿,解除恐惧心理,使其安心**。

5. 保持病室安静,保证患儿充足睡眠与休息。

6. 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持患儿床单位清洁、整齐。

7.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执行医嘱,按时给药及**,及时留取各种标本。

8. 患儿入院后24小时内,**应对患儿全面评估,对危重患儿制定护理计划,详细记录病情变化及**护理措施。

9. 新入院患儿每日测量体温4次,连续测量三日,体温不升、发热及发热待查患儿至少毎4小时测量体温1次,体温正常三日后改为每日测量1次。

10.每周测量体重1次,新生儿、心肾疾病患儿按需测量体重。

11.注意安全,防止烫伤、坠床、走失,严格做好交**工作,除交接病情外,每班要清点患儿人数。

12.定时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病情,如遇有病情变化,积极配合抢救。

13.患儿出院前,向患儿及家长做好出院指导。

14.患儿出院后,对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

二、安全护理。

患儿安全在儿科护理中极为重要。因婴幼儿生活不能自理,对生活中的危险事物尚无识别能力,易发生意外。医护人员除做好**护理外,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确保患儿安全。

1. 患儿居住病室内的窗纱及门要加锁,防止患儿由窗户跌下或私自外出。

2. 儿科病房应使用护栏床,陪护者离开患儿时加床挡,必要时适当约束,严防坠床。

3. 暖气、电源不宜离床过近,必要时加防护罩,为避免烫伤,选择安全区域放置暖水瓶,备温开水供患儿饮用,严禁患儿自己倒开水,不可私自进入配膳室,以防发生意外。

4. 哺喂婴儿时,应将婴儿抱起,不宜抱起者取头高侧卧位,防止呛咳或呕吐。

5. 禁止给婴儿喂食豆类、瓜子、花生及带刺的食物,逗笑或患儿哭闹时切勿喂饭,以防误吸造成气管内异物。

6. 3岁以下或不合作患儿测量体温时,应有人在床边守护,防止发生意外。

7. 凡接触患儿的玻璃用具,如滴管、饮水管等应加橡皮套头。

8. 一切锐利的物品及玻璃用品,不可放在患儿床上,如针头、注射器、刀、剪、别针等,以防刺伤患儿。

9. **和检查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及查对制度,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10.为患儿做**、注射时应有人扶持,必要时适当约束,避免患儿挣扎发生意外。

11.经常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病情,根据气温变化随时为患儿增减衣物,勿使患儿受寒或过热,勿使盖被堵住患儿口鼻,以防窒息。

三、**护理。

小儿**柔嫩,血管丰富,尤其新生儿**黏膜防御能力差,易感染,应注意隔离,避免损伤,以防感染。

1. 患儿每日沐浴更衣,沐浴时室温应保持在24~26℃,水温应在42~44℃,严防烫伤。沐浴时动作轻柔、敏捷,注意保暖,防止受寒,特别是**褶皱处,如颈下、腋下、腹股沟处要洗净擦干。

2. 预防臀红,每次便后温水清洗臀部,勤换尿布,如有尿布疹每次清洗后擦干,涂少许护臀霜或鞣酸软膏。

3. 沐浴时用婴儿沐浴露或婴儿香皂,注意用清水冲洗干净,避免刺激**。

4. 患儿宜穿着柔软的棉质衣服,稍宽大,经常更换,保持清洁、干燥。

四、口腔护理。

婴幼儿口腔黏膜柔嫩,血管丰富,小儿唾液腺分泌少,口腔黏膜较干燥,利于微生物繁殖,如护理不当易发生口腔炎,还应教育儿童注意口腔卫生,预防龋齿。

1. 婴幼儿口腔不宜擦拭,应勤喂温开水以保持口腔湿润。奶瓶每餐清洁消毒,以防感染。

2. 小儿3岁以后开始培养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和睡前不吃糖果的好习惯。

3. 发热或有口腔炎、鹅口疮的患儿,每次喂奶或进食后再喂少量温开水,保持口腔清洁,口唇干裂者涂甘油保护。必要时遵医嘱可用2%碳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洁口腔,局部涂制霉菌素,每日2~3次。

4. 不能由口进食的患儿每日做口腔护理2~4次,注意动作轻柔,勿损伤黏膜。

五、新生儿恢复室护理常规。

小儿自出生至生后28日为新生儿期。新生儿初离母体,而身体各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发育尚不成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调节性差,抵抗力弱,易患各种疾病,且病情变化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加强护理极为重要。

1.工作人员入病室前更换清洁工作服、鞋,洗手,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及隔离制度,接触每个新生儿前后应洗手,工作人员患感染性疾病时应暂时调离。非工作人员进入病室必须穿隔离衣,以防交叉感染。

2.保持病室清洁,湿式清扫,拖布专用,室内地面家具等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每月做空气培养1次。

3.患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儿应分室居住,腹泻、脓疱疹等患儿行严格隔离。

4.室温应保持在22~24℃为宜,相对湿度维持在55~65%,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每日通风2次,注意避免对流风。患儿体温不升者,应给予保暖。

5.鼓励母乳喂养,无母乳时给予配方奶粉为宜,每隔2~3小时1次。不能吸吮者用滴管或鼻饲喂养。

6.喂奶时将患儿抱起或抬高头部,喂奶后拍背驱气,右侧卧位,防止溢乳或呕吐,造成窒息。禁食或鼻饲患儿每日做口腔护理2~4次,有鹅口疮患儿遵医嘱每日用制霉菌素涂口腔2~3次。

7.加强**护理,每日沐浴更衣,沐浴时室温保持在26~28℃,水温以40~42℃的流动水为宜。每日测量体重1次,每周更换被服1次,保持**清洁。

8.注意臀部护理,勤换尿布,每次排便后用清水清洗、吸干,涂护臀霜保护**,预防臀红。遇有臀红患儿应增加更换尿布次数,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涂鞣酸软膏或40%氧化锌油,必要时烤灯**,烤灯时注意专人守护,勿烫伤患儿。

9.严格掌握补液速度,有条件的可使用输液泵。及时观察输液部位有无异常变化,出现异常应及时有效处理。

10.新生儿呼吸表浅、不规则,注意密切观察,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现异常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并采取有效措施。

11.每日测量体温4次,发热、体温不升及入暖箱患儿,根据病情增加测量次数,新生儿发热时,可打开包被散热,不宜用退热药及冰袋。

12.经常巡视患儿,观察体温、呼吸、心率及**颜色,注意脐部、大小便、哭声等变化,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师。

13.患儿出院时,向家属介绍护理、保暖、喂养和预防感染等相关知识。

14.新生儿脐部护理。

1)脐带未脱落前,沐浴时勿使其潮湿,沐浴后用75%酒精涂擦局部,保持脐部清洁、干燥。

2)及时更换尿布,勿使湿尿布污染脐部而致感染。

3)每日观察脐部,发现局部发红或有脓性分泌物时,及时报告医师,并用3%过氧化氢清洗后以75%酒精涂擦脐部,每日2~3次。

六、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常规。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是**新生儿危重疾病的集中病室,是为了对高危新生儿进行病情的连续监护和及时有效的抢救**及护理而建立的,其目的是减少新生儿病死率,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nicu的**必须经过专业训练,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动作敏捷,善于观察思考,技术操作熟练,掌握各种监护仪器的使用,并能针对患儿情况及时制定出护理计划,并认真实施,其护理常规如下:

1.同新生儿护理常规。

2.每班检查、清点急救物品,保持物品齐全,性能良好。

3.接到患儿入院通知后,立即做好接收患儿的准备工作。

1)备好各类抢救仪器设备,如开放暖箱、心电监护仪、输液泵、经皮测氧仪等。备齐抢救车内的气管插管物品,连接好吸痰器,必要时准备人工呼吸机。

2)对暖箱或辐射台进行预热。

3)置氧气头罩于开放暖箱上,并连接加湿化器和氧气管道。备好加压给氧囊及氧浓度测定仪。

4.高危患儿入院后,**应与医师密切配合,将患儿置于已预热的远红外辐射台上或暖箱内,连接心电监护、经皮测氧探头,测量生命体征、氧气吸入,呼吸、心跳停止者行复苏术。尽快建立静脉通路,并做好血气、血糖、尿标本采集等准备工作。

5.保持患儿的体温恒定毎2~4小时测量体温1次。保持患儿**温度在37℃左右,注意热敏电阻探头必须与**贴紧,避免暖箱温度升高。

早产及低体重儿病情稳定后置密闭式暖箱,以保持体温的恒定。

6.头罩给氧时,气体要通过加温湿化器(37℃),给氧浓度视患儿情况而定,按血气监测结果严格控制,以防缺氧或氧中毒。降低氧浓度不能太快,当氧浓度降至30%时更应慎重,避免肺血管收缩而影响血氧分压。

7.用经皮测氧仪监测时,每天使用前先按规定校正仪器,探头处温度可高达43℃,如连续使用应毎4小时更换1次探头位置,避免烫伤**,调节报警值,将氧分压限定在50~80mmhg之间。

8.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呼吸、心率时需注意。

1)使用前注意连接地线。

2)胸前电极放置位置正确。ra:胸骨右缘第2肋间;la:胸骨左缘第2肋间;rl:左侧腋前线7~8肋间。

3)安放电极时先以生理盐水清洁局部**,24小时更换电极1次,注意保护患儿**。

4)心电监护限定心率范围一般是100~200次/分,限定呼吸暂停范围为15~30秒。当有报警信号出现时,首先要检查患儿情况,有呼吸暂停应吸出口咽分泌物。呼吸仍未好转应做人工呼吸并立即报告医师。

心率过速时,注意是否有输液速度过快或全身躁动。心率过缓时,注意是否有呼吸暂停或呼吸浅促等。

9.保持静脉通路的畅通。

1)对补液的患儿1日内供给的液量应均匀地在24小时内输入,严格遵医嘱调整输液泵速度。定时观察记录液量,以了解输液泵是否正常。

2)输入刺激性较大的液体时(如钙剂、高渗液体、甘露醇等)要选用合适的血管,避免液体外渗造成**坏死。

3)静脉高营养**时,严格掌握脂肪乳和氨基酸的输入速度,防止脂肪乳与氨基酸进入静脉之前混合时间过长,使脂性乳剂被破坏。

10.做好病情观察记录,密切注意病情变化。

1)**颜色:有无口唇发绀、**发花、末梢循环障碍、黄疸等。

2)患儿活动情况:是否有异常动作、易激惹,肌张力及握持反应情况是否正常。

3)呼吸频率、节律、深度,缺氧情况,有无呼吸暂停及呻吟样呼吸。

4)心率、心律及血压情况,心脏听诊有无杂音。

5)观察呕吐物、大小便及引流物的颜色、性状、量。

6)监测体温,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

7)了解患者各项生化检查及其他检验结果值。

11.详细记录24小时出入量。

12.按要求每日测体重1次,禁食患儿每日做口腔护理2次,每日用温水擦洗**,定时更换体位。

第二章级别护理常规

级别护理常规。第一节特别护理。一 指征。1 病情危重,随时需要抢救的病人。2 复杂的大手术或新开展的大手术。3 各种严重创伤。二 护理常规。1 绝对卧床设专人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备齐急救药品 器材,保证抢救物品性能良好。2 制订护理计划,设重症护理记录单,根据病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准确记...

第二章 心脏内科护理常规

心脏内科护理常规 59 第一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护理 59 第二节心肌梗死护理 61 第三节心力衰竭护理 63 第四节心律失常护理 65 第五节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术护理 67 第六节原发性高血压护理 69 第七节经皮冠状动脉造影 介入 护理 冠状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是由...

第二章心脏内科护理常规

第一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护理 59 第二节心肌梗死护理 61 第三节心力衰竭护理 63 第四节心律失常护理 65 第五节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术护理 67 第六节原发性高血压护理 69 第七节经皮冠状动脉造影 介入 护理 73 第八节人工心脏起搏 护理 76 第九节心包穿刺引流护理 78 第十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