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实验的改进

发布 2022-07-31 23:45:28 阅读 6190

摘要:化学实验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决定一个实验成功与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实验器材、实验环境、设计方案等都是教师在准备实验时要考虑的因素。

由于各校的实验条件不同,课本上提供的实验发方案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校的每一位老师。很多实验我们完全按照课本的方案是很难或根本得不到预期效果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实验情况改进实验,方能使实验成功,而且效果明显。

关键词:实验改进创新。

一)氧气化学性质实验的改进。

改进的原因。

1.在演示木炭、硫、磷、铁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预先制备实验所用的氧气,不仅麻烦,而且常因保管不善,造成收集好的氧气外逸(外逸后又无法观察或检查),而导致课堂演示现象不明显或彻底失败。

2.在教室演示硫、磷等物质的燃烧实验时,易造成教室空气的污染,损害师生健康。

改进的装置和步骤。

如图所示,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控制过氧化氢溶液滴加速度,使气体缓缓放出,看到水中导气管均匀冒出气泡,检验粗玻璃管中氧气是否已收集满,然后做下面性质实验。

1)先做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此实验不产生气体,不妨碍下面实验),最好用纱窗细铁丝,用砂纸擦去细铁丝表面的氧化膜后,将铁丝缠绕在一段火柴梗上使之成螺旋状进行实验。

2)将玻璃棒一端放在酒精灯上预热能沾上硫粉1cm~2cm即可(温度不能过高,温度高了硫粉熔化会流下来),引燃有微弱淡蓝色火焰,插入粗玻璃管内,观察到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3)将干燥红磷(或湿的红磷)粘到玻璃棒一端,引燃,有白烟产生,在伸入粗玻璃管中,就会看到有明显白烟和白光。

4)关闭分液漏斗活塞,暂停制氧,取下单孔塞,放出杂气和水,塞紧塞,加入澄清石灰水,打开分液漏斗活塞,继续制氧,验满后,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将木炭用镊子夹住点燃后伸入粗玻璃管,观察到烧红的木炭在粗玻璃管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晃动粗玻璃管,石灰水变浑浊。

改进后的优点。

1)此方法仪器简单,省时方便,易操做。

2)节约药品,连续给四个班上课,只需要30%的过氧化氢溶液约40ml即可。

3)每个实验可连续重复多遍,现象都非常明显,保证让全班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

4)实验所用药品少,减少了有害物质的排放,保护了环境和师生健康,真正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

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改进。

原教材中的实验。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检验氧气性质的一个重要的实验,原实验步骤:在螺旋状的细铁丝末端系上火柴梗,用坩埚钳夹住铁丝点燃火柴梗,至其快燃尽时伸入充满氧气且瓶底有少量水的集气瓶中。

该实验存在的问题是:(1)如果火柴梗过长,会看不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只能看到火柴梗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2)如果火柴梗过短,由于红热的铁丝冷却很快,也会看不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改进后的实验步骤。

把细铁丝的一端盘成螺旋状,另一端用坩埚钳夹住。

用小烧杯盛一定量的无水乙醇,待用。

把酒精灯和充满氧气且瓶底有少量水的集气瓶放在较近的位置。并点燃酒精灯。

用坩埚钳夹住细铁丝的一端并把螺旋状的另一端伸入到无水乙醇中,使之蘸满无水乙醇。取出后,马上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迅速伸入到充满氧气且瓶底有少量水的集气瓶中,可以看到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改进后的优点。

此方法极易成功,实验效果好;也不会再为火柴梗燃烧的程度而担忧;更适合于开设学生实验;无污染,并节约了资源。

三)二氧化碳气体检验的改进。

做蜡烛的燃烧实验时,蜡烛通常是直立的。检验产物是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看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效果有,但不明显。原因一是二氧化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使烧杯中二氧化碳的量比较少;二是蘸的澄清石灰水少。

现介绍以下方法,可改变现状,使远距离的学生也能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准备。v形蜡烛的制备:在一块20cm见方、厚2cm的木板上,刻v形槽,夹角约为135°,宽1cm,深1cm.。

v形槽中垫衬白纸条,在两端、中间各钉钉子1枚,拉上棉线1跟,距底0.51cm。两端堵住,倒入融化了的蜡液体。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及现象。

向三颈瓶中倒入约10 cm澄清石灰水;中口中轴线与水平线约成45°;将已点燃的自制v形三颈瓶中口伸进,如图所示。

稍等片刻可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抽出自制v形蜡烛。握住三颈瓶**,澄清石灰水更加浑浊。

实验说明。自制v形蜡烛在三颈瓶中摆放位子,有进风口、出风口,使蜡烛容易燃烧,且产物二氧化碳气体不易跑掉,易与内盛的澄清石灰水反应,且反应时间短。

5、实验优点。

1)自制v形蜡烛在三颈瓶中燃烧时,所产生的产物二氧化碳气体不易跑掉,所以可远距离清楚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亦可用此法检验气体燃烧产物中是否有二氧化碳气体。

四)一个趣味小实验的改进。

**燃烧条件时,会做“烧不坏的手帕”小实验,为了使学生对着火点认识更深刻我做了改进——“手指着火”

步骤。将线手套用水浸透,挤去水后戴在左手上,四个手指伸进盛有40%酒精的烧杯中浸湿,再伸到酒精灯火焰上引燃为了让全体学生看清手指再燃烧,可用右手取一张纸条在左手指上方引燃。当左手感觉热时,便可用力搓拳,右手握住左拳迅速挤压搓动手套,因水渗出而将火熄灭。

该实验有惊无险。

原理。由于40%的酒精溶液中,乙醇沸点低(78℃),水的沸点(100℃),乙醇燃烧产生的热量消耗在水分的蒸发上,而湿手套上的水又把手先湿润的,故手指感觉到热时需要酒精燃烧一段时间。

五)证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的实验。

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是初中化学教材中各种版本都出现的一个演示实验,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如图的改进。

具体如下;先用一个800ml的大烧杯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用玻璃片盖好。然后用儿童玩具吹泡泡工具一次吹出很多肥皂泡(注意斜向上吹),待肥皂泡开始下落时,用手端着拿掉玻璃片的烧杯小心去接一个大小合适正在下落的肥皂泡,待肥皂泡进入烧杯后,轻轻盖上玻璃片,即完成了实验。这时你会发现五彩斑斓的肥皂泡会悬停在烧杯中间。

该实验的优点是:(1)成功率高;(2)操作方便;(3)现象明显;(4)有一定的观赏性、趣味性、学生爱看;(5)说服力强。肥皂泡在空气中下落,在二氧化碳气体中悬停,学生很容易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结论。

该实验注意点是:(1)手段烧杯时要在手与烧杯之间隔张纸,或戴上手套,防止传热给烧杯,使烧杯内二氧化碳气体受热膨胀,密度变小,最后浮不起肥皂泡;(2)手端烧杯接肥皂泡时,移动要慢,尽量平移,不要快速上下移动,以减少烧杯中二氧化碳的流失;(3)肥皂泡下落时遇到烧杯内壁会破裂,实验时尽量让肥皂泡落入近烧杯口中间。

六)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注射器是一种普通的医疗器械,但它在化学实验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了如下**活动: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两种物质的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能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设计实验]设计了如右图的装置进行**活动。

步骤与现象]

测量试管的容积为50ml;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装药品,将注射器活塞调整到合适位置,连接好仪器;

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加热粗铜丝,观察现象;

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观察注射器活塞的移动情况。

上面这些实验的改进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或许可以引发一些新的改进方法。新课标教材中所列的实验并不都是完美的,各有所长,在教学中不应一味的否定,可以取其长处避其短处,将其重新组合。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实际上是资源的组合利用、课程的整合以及人的合作。

实验的改进本身也不是完全的否定,可以所是在借鉴基础上的改进、部分的改良。要敢于质疑教材,完全不必受新教材的制约,只有这样才能在立足教材的同时超出教材。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几个实验的改进

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410006 肖利辉。摘要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本着实验应该易操作 更直观 更安全的宗旨,对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质量守恒定律活动与 倾倒co2 co的性质 燃烧条件 面粉 等几...

九年级部分化学实验的改进

逊让乡中心学校刘文梅。化学实验是通过现场演示或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直观 清晰地了解化学反应的现象 过程 生成物及生成物生成条件等的特殊的教学形式,简单 易于操作且安全的实验方法,不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有效保证实验过程的安全和避免实验环境的污染。一 对蜡烛燃烧的 实验的改进。a.蜡烛火焰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中的基础实验练习

教材中的基础实验练习。1.红磷燃烧确定氧气含量的实验 药品的要求 装置的要求。实验操作 右图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2.燃烧与灭火 物质燃烧的条件 巩固练习 下图所示的实验可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1 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涉及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2 烧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