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知识点 九年级

发布 2022-08-04 13:52:28 阅读 2070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九年级)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一、 宇宙和微观世界。

1、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宇宙有数十个星系,只银河系就有十万光年)(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

2、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很小,物体内分子很多)

3、 物质的微观模型。

1) 固体: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 液体: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没有一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3) 气体: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

4、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二、 质量。

1、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m表示。

2、 质量的单位:

1) 国际主单位:千克(kg)(公斤)

2) 其它单位和关系:1吨(t)=1000千克(kg);

1千克(kg)=1000克(g);

1克(g)=1000毫克(mg)。

3、 质量的测量。

1) 常用工具:天平(底板、横梁、指针、分度盘、平衡螺姆、标尺、游码等)

2) 托盘天平的使用:(1)使用前观察它的最大称量和感量(分度值);(2)使用时先调平(使底板水平、使横梁平衡);(3)测量时,左盘放被测物体,右盘放砝码;(4)横梁重新平衡后,左盘中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的砝码的质量和加游码对的刻度;(5)注意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要用镊子;湿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盘中。

三、 密度。

1、 密度: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同一种物质密度一般不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2、 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和克/厘米3(kg/m3 g/cm3)

1克/厘米3( g/cm3 )=1000千克/米3( kg/m3 )

3、 公式:ρ=m/v (ρ密度---kg/m3、m---质量---kg、v---体积---m3)

或 (ρ密度---g/cm3 、m---质量---g、v---体积---cm3)

4、 密度的测量。

1) 原理:ρ=m/v;

2) 器材:(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3) 过程:(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5、 密度的应用:1)鉴别物质:ρ=m/v;2)测算质量:m=ρv;3)测算体积:v=m/ρ。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一、 运动的描述。

1、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2、 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参考)的物体叫参照物;(其选择是任意的)

3、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的)

二、 运动的快慢。

1、 速度。

1) 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 公式:v=s/t (v—速度—米/秒、s—路程---米、t---时间---秒)或。

v—速度—千米/小时、s—路程---千米、t---时间—小时)

4) 单位:米/秒(m/s) 、千米/小时(km/h)

1米/秒(m/s)=3.6千米/小时(km/h)

2、 匀速直线运动。

1)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所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 规律:同一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不变;

3) 关系式:v=s/t (v—速度—米/秒、s—路程---米、t---时间---秒)或。

v—速度—千米/小时、s—路程---千米、t---时间—小时)

3、 变速直线运动。

1) 变速直线运动:快慢是变化的,所经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2) 快慢程度的描述用平均速度表示。

三、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1、 时间。

1) 常用单位及换算:1小时(h)=60分钟(min)、 1分钟(min)=60秒(s)

2) 常用测量工具:钟表。

2、 长度。

1) 长度的单位:

1) 国际主单位:米(m)

2) 其它单位及关系:1千米(km)=1000米(m )、

1米(m )=10分米(dm)、

1分米(dm)=10厘米( cm)

1厘米( cm)=10毫米(mm )

1毫米(mm )=1000微米(μm )

1米(m )=109纳米(nm)

2) 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3) 用刻度尺测长度:(1)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刻度尺);(2)看(测量前观察所选刻度尺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3)放(测量时将刻度尺沿所测长度的方向放平放正)、(4)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5)记(记录的结果由数字和单位共同组成)

3、 误差。

1) 定义:测量值跟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由测量工具、测量人所导致)(不能消除)

2) 减小误差的方法:(1)选更精密的测量工具;(2)测量的人选更科学的测量方法、更认真仔细的测量;(3)多测几次取平均值;

四、 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单位:牛顿(n)

3、 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 力的图示。

1) 表示: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2) 具体做法:沿力的方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段的末端画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3) 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个箭头,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受到了力,线段的起点代表力的作用点。

五、 物体的惯性。

1、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惯性。

1) 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任何状态下都具有惯性)

2) 惯性的应用:体育运动中的助跑,生活中的泼水、拍打衣服上的灰等;

3) 防止惯性现象带来的危害:坐车系安全带、车停稳后再上下等;

3、 二力平衡。

1) 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平衡状态;

2) 力的平衡: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仍然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3) 二力平衡: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仍然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作用在物体上的这两个力就是彼此平衡的;

4)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

一、 重力。

1、 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2、 重力的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3、 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即g/m=g g= m g (g---重力---牛顿、m---质量—千克、g=9.8牛顿/千克)

g=9.8牛顿/千克的意义是:质量是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

4、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锤线)

5、 重心:重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重力好象作用在一点上)

二、 弹力。

1、 弹性: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弹性;物体发生的这样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2、 塑性: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不受力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塑性;

3、 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就对使它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弹力。

4、 弹簧测力计(测力计的一种)

1) 原理: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的长度越长的性质制成的;

2) 主要结构:弹簧、挂钩、拉环、刻度盘、指针;

3) 使用:(1)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2)使用时沿其轴线方向用力;(3)注意不能超过量程;

三、 摩擦力。

1、 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2、 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3、 摩擦的种类:

1)静摩擦;(2)滑动摩擦;(3)滚动摩擦;

4、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 压力的大小:接触面不变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2)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不变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5、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1) 增大压力;(2)使接触面粗糙些。

6、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2)使接触面光滑些;(3)用滚动代替滑动;(4)使接触面彼此离开些。

四、 杠杆。

1、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的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2、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的点叫支点;用o表示。

3、 动力:作用在杠杆上,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动力;用f1表示。

4、 阻力:作用在杠杆上,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阻力;用f2表示。

5、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用l1表示。

6、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用l2表示。

7、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 × 动力臂=阻力 × 阻力臂; 即f1× l1=f2× l2。

8、 杠杆的种类:

1) 省力杠杆:动力臂长、阻力臂短的杠杆(省力但费距离)

2) 费力杠杆:阻力臂长、动力臂短的杠杆(费力但省距离)

3) 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天平、定滑轮)

五、 其它简单机械。

一) 滑轮。

1、 定滑轮。

1) 定义:使用时滑轮不随物体一起移动;

2) 实质: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

3) 特点: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使用方便;

f1=f2=f3=g)

2、 动滑轮。

1) 定义:使用时滑轮随物体一起移动;

2) 实质:动滑轮实质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

省力杠杆;3) 特点: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

f=g/2)

3、 滑轮组。

1) 定义: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

2) 优点:使用滑轮组即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3) 省力情况判定:使用滑轮组时,重物和动滑轮共有几段绳子直接拉着,则作用在绳末端的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

二)轮轴。1、 轮轴:由轮和轴组成,能够绕着共同的轴线转动的。

简单机械叫轮轴;

2、 省力情况:轮半径是轴半径的几倍,作用在轮边缘的。

动力就是作用在轴边缘的阻力的几分之一。

即f1/f2=r/r (f1---轮边缘的动力---牛顿、f2—轴边缘的阻。

力--牛顿、r—轮半径、r---轴半径)

3、 生活中的轮轴:方向盘、螺丝刀、搬手、圆形门把柄等。

三) 斜面。

省力情况判定:斜面长l是斜面高h的几倍,沿。

斜面将物体g拉(推)上斜面的力f就是物体重g

的几分之一。(斜面光滑)

即fl=gh (f—推力或拉力、l—斜面长、g—物体重、h—斜面高)

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

一、 压强。

1、 压力。

1) 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 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

2、 压强。

1) 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用p表示。

2) 压强的单位:牛顿/米2(n/m2) 即帕斯卡(pa) 1 n/m2=1 pa。

3) 计算公式:p=f/s (f—压力---n、s—受力面积—m2、p—压强---pa)

4) 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1) 增大(或减小)压力、

2) 减小(或增大)受力面积。

初中物理知识点 九年级

人教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 九年级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一 宇宙和微观世界。1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宇宙有数十个星系,只银河系就有十万光年 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 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2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很小,物体内分子很多 3 物质的微观模型。1 固体 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

初中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三下册单元辅导课本物理知识点。电能表 1.作用 测量用电器在一段时间内所消耗的电能。2.一种电能表的外形构造 如图所示,最上面的数字以千瓦时为单位来显示已经用去的电能,中间的铝质圆盘在测量用电器消耗的电能时转动。读数时要注意,最后一位是小数点后的数字。3.计算方法 电能表计数器上前后两次读数之差,...

初中物理九年级重要知识点

1 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 力的三要素 大小 方向 作用点。3 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如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4 45页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时,每次实验都要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的速度相同。5 牛顿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