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近 098304147
1.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2.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3.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4.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5.定势: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6.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7.功能固着: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
8.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9.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10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11.人格:又称个性,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时其余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2.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
13.组块: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储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
14. 高原期:在操作技能形成的练习中,技能随练习量的增加而提高的一般趋势用曲线表示呈现出这。
样的规律;开始进步快;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这一停顿区称作高原期;后期进步较慢。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
15.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接近。认同实质上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是试图与榜样一样。
1.根据归因理论,如何指导学生正确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进行了系统的**,并把归因分为了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易、运气、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等。
2用归因理论来阐述行为动机,理论价值和实际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二是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三是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在某种情况先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归因理论来了解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3老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老师也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今后有利于学习的角度归因。
2. 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3.教师应该怎样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有效的思维方法或心智技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解决问题,老师可以结合具体学科内容,教授相应的心智技能。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教师在教授思维方法应遵循由内而外的方式,把教师头脑中的思维方法或思路提炼出来,明确有。
意识的外化出来,给学生示范,并要求学生模仿、概括和总结,可以再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不必要的盲。
目摸索。4.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具体包括: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②自我意识增强。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初二年级时品德发展的关键期。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总体来看.初中生的伦理道德已开始形成.但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高中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成熟性.可以比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5.简述认知发展和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
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6.简述个别化教学的基本环节。
1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或学习不足 2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3引入有序的和结构化的教学材料,随之以操练和练习 4容许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向前学习。
7.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一般条件有:(1)外部条件: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①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②态度定势。③道德认知。
培养方法包括: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8.简述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存在的差异。
1)课时计划的差异。 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
(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而新教师的课堂规则较为含糊,不能坚持执行下去 2吸引学生注意力。专家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而新教师则相对缺乏这些方法 3教材的呈现。
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新教师则不能 4课堂练习。专家教师将练习看做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教师仅仅把它当做必经的步骤 5家庭作业的检查 6教学策略的运用。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应用。
新教师或者缺乏或者不会运用教学策略。
3)课后评价的差异。二者关注焦点不同。新教师要更多地关注细节,而专家教师则很少谈论自己的教学。
9. 简述性格的基本特征及其教育意义。
1)性格的特征差异:①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包括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对劳动、工作和学习的态度;对自己的的态度。②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等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③性格的情绪特征,这是指个体在情绪活动时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④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体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和调节方面的性格特征,如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以及坚韧性等方面的特征。
2)性格的类型差异: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分为外倾性和内倾性;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可分为独立性和顺从性。
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①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②性恪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③性格的性别差异也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10.影响迁移的因素。
1相似性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2原有认知结构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心向即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11. 简述技能的基本特点。
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3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12.结合实际,试述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应理论及其意义。
1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2他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三是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
3他认为行为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形成了对下一强化的期待。所谓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
效能期待则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
4意义: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一般说来,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待,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效能期待。同时,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1.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①每天进行回顾 ②有意义的呈现新材料 ③有效的指导课堂作业
④布置家庭作业 ⑤每周、每月都进行回顾。
4反思教学经验。 ①反思日记 ②详细描述 ③交流讨论 ④行动研究。
2.简述知识学习的作用。
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4.简述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
1直觉的道德情感 2想象的道德情感 3伦理的道德情感。
5.简述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提出者和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我们要从研究学生的需要来分析学生的行为;其次,教育中要重视培养、激发学生的高级需要,并逐步使之得到满足,以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6.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学生座位的分配。
1. 如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除上述三点基本要求外,教师在集体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考虑学生所面临的主客观条件,并针对性的辅助,以求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
心理学整理
1.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里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除此之外,心理学还研究个体行为 社会心理 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2.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但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3.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
心理学整理
心理学。一 心理学的概念。一 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 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二 人的心理现象。一 心理过程。认知过程 感觉 知觉 记忆 思维和想象等 情绪情感过程 喜 怒 哀 惧等 意志过程 克服重重困难 努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二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 需要 动机 兴趣 信念和世...
心理学整理
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1 运用多种方式扩大学生的注意范围。如 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掌握多种技能。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注意的稳定性。培养学生养成无人监管 无人监督 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 培养学生学习的细致程度。3 培养学生加强练习的习惯,提高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