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试大纲

发布 2022-10-17 09:16:28 阅读 4906

考试大纲。

一、概念。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意志注意个性。

二、知识要点。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现象的内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感受性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3.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的种类。

4.记忆的分类;记忆的策略;复习的策略。

5.思维的基本特性;思维的分类;思维的过程;想象的种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6.情感与情绪的联系与区别;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7.意志的基本特征;动机斗争的类型;意志的品质。

8.注意的种类;注意的特征;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9.个性的含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0.能力测试简介;能力的个别差异;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1.气质类型的基本特征;气质和性格的联系与区别;性格与个性的联系与区别;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概念。一)感觉的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产生应具备的条件:1、直接作用于我们人体的、具有一定能量的客观刺激物;

2、接受刺激的相应的感觉器官。

二)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与解释过程。

三)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从信息加工观点来看,记忆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识记: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

保持: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回忆:经验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的过程。

再现: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辨认出来的过程。

四)思维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五)1.想象定义:想象是人根据头脑中已有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

.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代替功能。

六)意志的概念:

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七)注意的概念。

1、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指向性与集中性的关系:p106

外部注意与内部注意的关系:p106

八)个性的定义: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知识要点。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包括人与动物)及其发展规律。

)心理现象的内容(一般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过程。

认识过程: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为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是人的最基本地心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现象)

情感过程: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

意志过程:指由认识的支持与情感的推动,使人有意识地克服内心障碍与外部困难而坚持实现目标的过程。(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2、心理状态:注意状态、睡眠状态等。

3、个性心理: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所具有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是具有一定的动力性和稳定性的心理成分。(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以性格为核心)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

2、调查法(问卷调查/问卷法和访谈调查/访谈法);

3、个案研究法;

4、实验法(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感受性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1、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

—暗适应、明适应;棉大衣久穿在身上而不觉其重;入芝兰室久而不闻其香。

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可分为:同时对比、先后对比。

2、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1)相互影响——“望梅止渴”说明视觉对内脏感觉的影响。

2)相互补偿——聋哑人的视觉相对发达。

3)联觉: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p37

3、视觉后像: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段极短的时间,这种暂时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称为后像。

可分为:正后像(闭眼后白色的日光灯)、负后像(闭眼后由白变黑色的日光灯形象)视觉后像暂留的时间约为0.1秒。刺激的强度大,作用的时间长,则后像的延续时间也长。

视觉的闪光融合现象:视觉可以使依一定频率断续的光产生连续的感觉。

闪光融合频率:刚能被感觉为连续的最低断续频率。

4、感受性的发展p37

)知觉的基本特性p38

1、知觉的选择性——学生看黑板时,白色字体往往成为知觉对象,而黑板则成为了背景。

影响因素:(客观)刺激物的变化、对比、位置、运动、大小程度、强度等;

主观)经验、情绪、动机、兴趣、需要等。

2、知觉的整体性——我们看到一个陌生人,不可能只是看见对方的某些部位,而是整体地认知把握他。

影响因素:知识经验;刺激物的组合特点。

3、知觉的理解性。

影响因素:知识经验和言语指导。

4、知觉的恒常性——你认识的某个人在马路上走,从高楼上往下看,你仍然知道他是某某。

主要表现在:亮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声音恒常性等。

)知觉的种类。

一)物体知觉——指人们对物体特性的知觉。

1、空间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方位知觉。

2、时间知觉:人脑对客观现象顺序性和延续性的反映。

形式: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计、对时间的**。

3、运动知觉: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置移动或位移速度的反映。

运动知觉的相对性:

似动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对实际静止的物体感知为运动的现象。

诱动现象: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

二)社会知觉。

1、他人知觉:在与他人交往中,通过感知他人的外部特征,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

1)影响他人知觉的因素: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

知觉者的观点和态度方法。

2)他人知觉偏差:

第一印象:与他人第一次接触所形成的对他人的最初印象。

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对方的外部特征的直接影响;有关对方的间接信息的间接影响。

晕轮效应:指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某种印象后,据此推论这个人的其他方面的品质和特征。

—“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

刻板印象:指对社会上的各类人群所持有的固定的看法。

—人们普遍认为东北人身材高大、豪爽直率;江浙人聪明伶俐、能随机应变。

近因效应:指最近获得的有关熟人的信息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强烈影响。

投射效应:认知者将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

2、自我知觉:个体在生活实践活动中,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知觉(认知和评价)。

正确自我知觉形成的主要条件:以人为镜;自我反思;对应比较。

3、人际知觉: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彼此作用的知觉。

有两个方面:对自己与他人相互关系和作用的知觉;对他人的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知觉。

三)错觉: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歪曲的知觉。

1、视错觉;2、形重错觉;3、运动错觉;4、时间错觉;5、方位错觉。

错觉与幻觉:两者不同,错觉的产生是确有外界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只是反映不正确而已;幻觉的产生并没有外界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只是个体虚幻的知觉罢了。

)记忆的分类。

一)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分。

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逻辑记忆:以概念、语词、定理等为内容的记忆。

3、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4、运动记忆:以做过的动作或运动为内容的记忆。

二)根据记忆内容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长短分。

1、感觉记忆(瞬时记忆):指当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其印象一瞬间就急速消失的记忆。

特点:(1)在瞬时间能储存大量的信息;

2)保持时间极短(视觉信息在1秒钟内衰退,听觉信息在4秒钟内衰退);

3)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加工的,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

4)感觉记忆中的部分信息能被识别,部分信息不被识别。

2、短时记忆: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其记忆信息在头脑中保持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是服从当前工作的需要,是正在操作着的记忆,故而又称为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特点:时间很短;容量有限(7±2个组块);意识清晰;操作性强。

3、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记忆中的储存超过1分钟以上直至许多年,乃至终生的记忆。

长时记忆的特点:容量无限;保持时间长。

记忆系统模式图:p50

三)根据提取记忆信息时有无意识。

1、内隐记忆: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现的记忆。

2、外显记忆:当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的记忆。

)记忆的策略。

一、记忆策略的概念。

记忆策略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对记忆方法的选择、运用和调控。记忆策略的基础是记忆方法。

二、识记的策略——符合识记规律的有效的识记方法。

1、有目的的识记;2、先理解后识记;3、识记与操作相结合;4、保持良好的情绪。

)复习的策略。

要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边复习变思考。

在复习中要整理好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整理笔记的好处是:

1)整理笔记有助于把学到的知识精确地识记下来并切实地巩固起来;

2)整理笔记过程中偶有所得,可用眉批、作注的方式记录下来。

如何组织复习?

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的时间;

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动用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

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过度学习。

)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

思维是建立在过去的知识经验上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具有间接性。

因思维的间接性,人们超越了感知觉提供的信息,可认识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属性,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来的**。

2. 概括性。

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离出来加以认识,此即思维的概括性。

心理学考试大纲

心理发展与健康 考试大纲。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一 教学目的。1 对心理学及心理现象初步的轮廓式的认识,为以后具体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引起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2 掌握心理学的发展与任务,理解科学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 3 了解高师心理学的特点 任务以及研究的一般方法。二 教学重点。本章教学的重点包...

心理学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第一章心理学概观。心理学 概念 学科性质 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程序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主要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基本观点 esp行为主义 精神分析 人本主义 格式塔 第二章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神经系统的结构。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差异。第三章动机。需要 动机 成就动机 习得性无助的概念动机...

心理学考试大纲

考试总要求 1 能正确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事实 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2 能准确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学习与教学的基本规律。3 能简单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4 能综合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教学过程中实际问题的方案。试卷结构 时间 15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