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发布 2022-10-18 10:38:28 阅读 4275

经典实验。

一、 康纳德法(1964):短时记忆编码研究。

康纳德针对听觉**而设计的,用听觉码研究短时记忆的编码,其突出特点是对被试的回忆错误进行分析。

实验目的:**短时记忆是如何进行编码的。

实验材料:10个字母组成的字母序列:b c p t v f m n s n

两个表:视觉呈现字母的回忆混淆矩阵和听觉呈现字母的回忆混淆矩阵。

实验程序: 第一阶段是用字母广度作业测量视觉呈现的字母的错误回忆;

第二阶段是在白噪音背景下,测量听觉呈现的字母的错误回忆。

实验结果:刺激材料无论是视觉呈现还是听觉呈现,回忆错误与正确反应之间有语音上的联系。 例如:

在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之间(如e和f)很少发生混淆。

这说明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的一种主要编码形式。人们通过研究语音类似性对回忆效果的影响,证实了语音听觉编码方式的存在。

评价:1、 这个结论是否有普遍性受到了怀疑。因为康拉德的实验是以英文字母作记忆材料,字母以拼读为主要职能,缺乏意义,虽然也有一定的形状,但对被试来说,读音应是它的最突出特征。

对于汉字情况就不尽然。如有实验(莫雷,1986)表明,汉字的短时记忆以形状编码为主。对于绘画,脸和身体动作以及视觉观察事件所属范畴的短时记忆,倾向于用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因此,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似乎是随记忆材料而相应变化的。

2、 声音相似的字母,视觉特征也相似。如b与p,m与n。就很难区分是因为。

觉特征相似造成的回忆错误,还是因为听觉特征相似造成的回忆错误。

3、 视觉或听觉接受字母等信息的同时,总有内部言语伴随。与此相应的信息。

就能转换成言语运动器官的动作模式。(从喉、舌等有关部位的肌电图获得证实言语运动器官确实在活动。) 因此,听觉混淆现象也有可能是言语运动或发音的混淆所致。

故很难从混淆的错误中肯定哪是听觉混淆,哪是发音混淆。鉴于此种情况,人们常将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码联合起来,称之为**l单元,所以,听觉编码常包含这么几个方面的意思。

研究方法启迪 :刺激材料采用视听两种呈现方式,以回忆出错率为评价标准,进而推断短时记忆编码方式。

二、 斯腾伯格(1966,1969):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研究。

他采用新的反应时实验方法即相加因素法,将识记项目的数量作为唯一的实验变量。识记项目得到贮存即为记忆集,记忆集大小可不同。通过系统的改变世纪项目数量或记忆集大小,就可以掌握被试的反应时随之发生变化的情况,从而了解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内部过程。

斯腾伯格分析和研究了反应时和识记项目数量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通过改变识记项目的数量,观察被试反应时随之发生的变化,进而分析两者时间的关系,就可以解释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内部过程。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sternberg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4个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4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两种信息提取方式(平行扫描和系列扫描)的假设:

1、测试项目与进入短时记忆中的识记项目称之为记忆集,同时进行比较。如果是真,那么被试的反应时将不会随记忆集大小而发生变化,称为平行扫描、平行搜索或平行加工。图(a)

2、测试项目与记忆集中诸项目一个个相继进行比较。如果是真,那么被试的反应时将随记忆集增大而增大。称为系列扫描、系列搜索或系列加工。图(b)

记忆集大小记忆集大小。

a)平行扫描b)系列扫描。

实验目的:研究信息提取如何从短时记忆进行提取的。

实验材料:1~6个数字或字母。

实验程序:第一阶段:学习阶段通过视觉或听觉给被试呈现一系列数字或字母(识记项目或学习项目)

第二阶段:检索阶段随着电钮的按动,出现一个数字或字母(测试项目或检验项目),被试的任务就是确认原来呈现的项目(即识记项目或学习项目)中有无测验项目或检验项目。

具体过程:向被试呈现一系列数字(识记项目或学习项目),每个数字显示1.2秒。

待被试认为可以在记忆中提取这些刺激之后,就向被试呈现探测数字(测试项目或检验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被试要判定该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即是否包含在识记项目之内,计时也随之停止。

被试的任务是指明探测数字是否在所记忆的数字系列之内。如果是,就按“是”键,如果不是,就按“否”键。斯腾伯格把呈现探测数字到被试按键之间的时间作为被试的反应时间。如图:

被试的反应时间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

编码所需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被试要把测验的数字表征在短时记忆内。

比较的时间,被试将记忆的数字从短时记忆中提取出来与测验数字进行比较。

选择反应的时间,被试需要作出“是”或“不是”的反应。他认为,记忆项目的多少对比较的影响很大,而对编码和选择反应的影响较小。因此,通过考察反应时如何随记忆项目的增加而产生变化,就可以了解在短时记忆中发生的提取过程。

实验结果:1、 无论“是”反应还是“否”反应,成一条上升的直线。其所需时间即反应时均随识记项目增多而增加,即从短时记忆中提取信息是逐个检查的。

2、 这证实了第二个假设,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逐个进行比较的,即进行系列扫描。如图:

图中可见,“是”反应和“否”反应有着一样的斜率,所以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以从头到尾的系列扫描方式进行的。

优点: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

缺点:1、实际项目太小(最多只有六个),易得到线性关系。

2、若应用较长的一列识记现场则可能出现系列位置效应(首因效应或近因。

应)。系列的开始和末尾部分的项目可提取的快些。

3、斯腾伯格从这个实验结果得出以从头到尾的系列扫描的结论,但对这个结果也可以做出完全相反的解释。townsend(1972)从加工能量有限的观点出发,认为测试项目与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是同时进行比较的,之所以出现反应时随识记项目增多呈线性增加,是由于加工能量分配不同造成的。

研究方法启迪:

1、 使用探测数字方法,以及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改变探测数字在识记项目中的位置,观测被试反应时变化情况,进而合作被试信息提取方式。

2、刺激材料采用视听两种呈现方式,以回忆出错率为评价标准,进而推断短时记忆编码方式。

分析与解释:

1、在短时记忆的提取过程中进行的是系列扫描。这种扫描是彻底的而且不会自动停止。当在短时记忆中找到了所需要的项目时,扫描就应该停止,因为,这是符合认知经济原则的。

2、 在对短时记忆中的项目进行扫描的时候,扫描操作与匹配操作是各自独立的。

扫描和匹配检查这两种过程是各自独立的。如果不进行彻底的搜索,中心加工机必须在扫描和匹配两个方面来回地转换,这比起彻底搜索需要更多的时间。所以,斯腾伯格认为,彻底的系列搜索可能比找到了所需的项目时,扫描就自动停止的搜索更为有效。

1、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信息开始的加工,强调感觉器官中滞留信息在知觉中的作用。

2、自上而下加工:指在知觉中,个体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概念来加工当前的刺激信息的过程。

注意有四大功能即分配、信号检测、搜索和选择,大师broadbent、colin cherry等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重要贡献。最基本的3个经典理论是以下3种:

一、过滤器理论。

broadbent在2023年提出,他认为同一时间可以被注意到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如果信息量超过限度,注意过滤器就将选择让一些信息通过,并将另一些信息排斥在注意之外。过滤器模型是一种“全或无(all-or-none)”的模型,这就是说,由于过滤器的作用,来自一个信道的信息由于受到选择而全部通过,来自另一信道的信息由于“闸门”被关掉,就完全丧失了。由于信息的选择球决于刺激物的物理性质,因此,过滤器的位置可能处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

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当时的双耳分听实验,因此受到了colin cherry的支持,他也认为感觉信息可以北非注意耳加以注意,但如果需要根高层次的知觉加工,则不会被非注意耳所注意。但是过滤器模型提出不久,便受到一些研究者的质疑,moray认为即使被试忽视非注意信息的高级层面,比如语义,被试人仍能够经由非注意耳识别到自己的名字,也就是类似于鸡尾酒会现象。(3) 对于此,过滤器模型显然无法合理解释,broadbent将其称为注意的偶然转移。

此外,实验所用的材料都是听觉材料,因此信息的选择与过滤只发生在同类性质的材料间。当材料的性质改变,信息输入来自不同的感觉信道时,模型的**力量就不强了。过滤器模型只是一个单信道模型。

二、衰减器理论。

treisman在2023年从她给被试做的双耳分听实验中,发现如果被试注意耳与非注意耳对换,那幺被试会在新注意耳听到旧信息的几个其实单词,这表明语境会使被试复述本应当忽视的信息。在之后的研究中,他又发现复述信息在非注意信息之前4.5秒或者之后1.

5秒时,被试通常把两个信息看作同一个,也就是说是非注意耳之前信息而不是之后信息更容易被识别。

在treisman的衰减理论中,他将broadbent过滤器的作用从阻止目标以外刺激改变成了弱化目标以外刺激,对于特别强的刺激,衰减效果不足以阻止刺激穿透信号弱化机制。这样便能很好地解释鸡尾酒会现象。treisman承认在信息的传输信道上存在着某种过滤的装置,它对信息进行选择。

但是她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工作的。它既允许信息从受到注意的信道(追随耳)中通过,也允许信息从没有受到注意的信道(非追随耳)中通过。只是后者受到衰减,强度减弱。

衰减作用模型不仅解释了注意的选择机制,而且解释了单词的识别机制,因而在认知心理学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衰减作用模型改进和发展了过滤器模型,它能解释更广泛的实验结果,并对人的行为做出更好的**。

三、后选择理论。

deutsch和diana deutsch 在2023年提出了选择性注意的后选择理论,他们与treisman的衰减器理论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将信号弱化、阻断的位置放在了识别刺激的意义所需要的知觉加工之后。(5)这一设置,使得人们能够识别进入非注意耳的信息。如果这种信息并不重要,则人们就会将它抛除掉;如果这种信息触动了人们心里的某根弦,那幺人们就会记住它。

虽然后选择理论与衰减器理论在注意瓶颈的位置上有分歧,但是他们都认为存在这幺一种瓶颈,并且它只允许单一信息源的通过。

norman在2023年也提出,后期选择模型工作方式是:所有的信息都被以平行的方式传送到工作记忆中,由于工作记忆的容量有限,平行传递超越了工作记忆的工作极限,并非所有传送到那儿的信息都被贮存。在工作记忆中,根据材料的重要性做出判断。

重要的信息被精细化,从而进入长时记忆;不重要的信息将被遗忘。lewis在2023年的研究中发现,被试者能识别几乎所有情况下的信息,即使信息呈现给非追随耳也是如此。这一实验加强了后选择理论的实证基础。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认知心理学概述。心智 心智是产生和控制知觉 注意 记忆 情绪 语言 决策 思维 推理等心理机能的成分。认知的类型 心智是形成客观世界表征的系统,促使人们采取行动以实现目标。运作及其功能 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取向,角度,强调心理加工 过程。发展。1.起源。19世纪。唐德斯...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认知心理学概述。心智 心智是产生和控制知觉 注意 记忆 情绪 语言 决策 思维 推理等心理机能的成分。认知的类型 心智是形成客观世界表征的系统,促使人们采取行动以实现目标。运作及其功能 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取向,角度,强调心理加工 过程。发展。1.起源。19世纪。唐德斯...

认知心理学整理

第一章概述 1 认知的定义。neisser的定义 感觉输入的变换 减少 解释 贮存 恢复和使用等所有过程。认知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知觉 注意 记忆 推理 决策等心理活动。2 认知心理学的 框架 内省主义 行为主义 格式塔心理学 发生认识论 认知革命。3 认知心理学发展趋势 p13 核心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