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 意识和注意 试卷

发布 2022-10-19 11:55:28 阅读 8172

总分:7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单选题(总题数:27,分数:54.00)

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

解析:2.一般认为,中介抑制加工的主要脑区是( )

分数:2.00)

a.顶叶。b.额叶√

c.颞叶。d.枕叶。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注意生理机制的了解。

抑制是注意的必要成分,只有对干扰目标的刺激进行有效的抑制,才能提高对目标刺激的激活。中介抑制加工的主要是脑区额叶。故本题的答案为b。

3.注意的早期选择和晚期选择模型争论的焦点是( )

分数:2.00)

a.过滤器的位置√

b.注意的资源分配。

c.信息的加工方式。

d.刺激本身的特点。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注意选择的早期理论和晚期理论的不同特点的掌握和了解。

两类注意模型的主要不同点在于注意选择机制(即过滤器)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早期选择模型即知觉选择模型认为过滤器位于觉察和识别之间,表明不是所有的输入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而晚期选择模型即反应选择模型则认为,过滤器位于识别和反应之间,表明凡进入输入通道的信息都可加以识别,但只有部分信息才可引起反应。

故本题的答案为a。

4.异相睡眠期脑电波活动相当于( )

分数:2.00)

a.慢波四期。

b.慢波三期。

c.慢波二期。

d.慢波一期√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异相睡眠的理解和掌握。

异相睡眠的特点是脑电变化与行为变化相分离。脑电波活动类似睡眠的第一阶段,以肌张力为代表的行为变化却比深睡期的还深,肌张力完全丧失,还伴有快速眼动现象。

5.梦通常出现在( )

分数:2.00)

a.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的浅睡阶段。

b.出现“睡眠锭"波的阶段。

c.深度睡眠阶段。

d.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解析:解析: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脑的生理电活动迅速改变,δ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波活动很相似。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做快速的左右上下运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栩栩如生的梦境。

6.个体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地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现象心理学称为( )

分数:2.00)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起伏√

c.注意的稳定。

d.注意的转移。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几种不同的注意品质的区分和理解。

注意分配又称“时间共享”,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即通常所说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注意的稳定性也叫持续性注意,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或活动上。注意的持续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

注意的动摇或称注意起伏不同于持续性注意,它是指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是持续性注意时存在的一种状态。在任何一个比较复杂的认识活动中,注意的起伏都是要发生的。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根据一定的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去的过程。

注意转移不同于注意分散。虽然两者都有注意对象的转换,但注意转移是主动的、有目的的、符合当前活动需要的过程,而且注意转移实现后,马上会使注意稳定下来。故本题的答案为b。

7.一边骑车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的现象可以用( )来解释。

分数:2.00)

a.过滤器理论。

b.衰减理论。

c.认知资源理论。

d.双加工理论√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几种注意的认知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会用其解释生活中的实际现象。

双加工理论可以解释很多注意的现象。我们通常能够同时做好几件事,如一边骑自行车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在同时进行的活动中,其中一项或多项已变成自动化的过程(如维持自行车平衡),不需要个体再消耗认知资源,因此个体可以将注意集中在其他的认知过程上。

过滤器理论和衰减理论都用来解释注意的选择机制,**注意靠什么选择注意的对象,不被选择的刺激是否得到加工。认知资源理论,也是用来解释注意的选择机制,注意资源完全被占用后,新的信息将得不到注意。

8.只有人类才具有的更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是( )

分数:2.00)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朝向反射。

解析:解析:随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在注意发展上,随意注意出现得较晚,只有人类才有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一种被动的注意,既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或者说,注意的引起与维持不是依靠意志的努力,而是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

在这种注意活动中,人的积极性的水平较低。随意后注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因而不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在这方面类似于不随意注意。

从发生上讲,随意后注意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朝向反射是指由新异性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朝向反射学说认为,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朝向反射,它为人和动物所共有。

最初的定向反射是一种无条件反射,它是注意最初级的基础。

9.( 是由情境中的新异刺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反射。

分数:2.00)

a.朝向反射√

b.无条件反射。

c.经典性条件反射。

d.操作性条件反射。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注意的生理机制之一——朝向反射学说的理解和掌握。

朝向反射是指由新异性强刺激引起的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部、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朝向反射学说认为,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朝向反射,它为人和动物所共有。最初的定向反射是一种无条件反射,它是注意最初级的基础。

以后,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出条件反射,如人对周围环境的主动**。故本题答案为a。

10.( 中存在着大量的神经元,当环境**现新异刺激时,这些细胞就会活动起来,而对已经习惯的刺激不再作出反应,这些神经元也叫“注意神经元”

分数:2.00)

a.大脑皮层。

b.网状结构。

c.边缘系统√

d.脊髓。解析:

解析:边缘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神经元,它们不对特殊通路的刺激作出反应,而对刺激的每一变化作出反应。当环境**现新异刺激时,这些细胞就会活动起来,而对已经习惯的刺激不再作出反应,这些神经元也叫“注意神经元”。

11.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品质是注意的( )

分数:2.00)

a.转移。b.分配。

c.分散√d.起伏。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注意的几种品质的区分能力。

注意稳定性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或活动上,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而注意分散指的是注意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任务而被无关事物吸引,即注意没有保持在当前应该指向和集中的事物上。二者是相反的过程。

故本题的答案为c。

12.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是( )

分数:2.00)

a.指向性和集中性√

b.指向性和选择性。

c.紧张性和集中性。

d.紧张性和选择性。

解析:解析: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13.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一个人能自如地将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这说明( )

分数:2.00)

a.注意分配好√

b.注意范围大。

c.注意转移快。

d.注意的起伏高。

解析:解析:注意分配又称“时间共辛”,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即通常所说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14.一般来说,“一心二用”是( )

分数:2.00)

a.不可能的。

b.不良品质。

c.无条件的。

d.有条件的√

解析:解析:“一心二用”是指注意的分配。

根据双加工理论,在同时进行的活动中,其中一项或多项已变成自动化的过程(如维持自行车平衡),不需要个体再消耗认知资源,因此个体可以将注意集中在其他的认知过程上。

15.引起不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是( )

分数:2.00)

a.注意力不集中。

b.意志努力的结果。

c.刺激的意义性√

d.注意的动摇。

解析:解析:不随意注意是一种被动的注意,既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

或者说,注意的引起与维持不是依靠意志的努力,而是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在这种注意活动中,人的积极性的水平较低。

16.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这种现象叫( )

分数:2.00)

a.无意识行为。

b.对刺激的无意识√

c.盲视。d.无意识心理。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无意识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其中,无意识行为是指有时人的行为,特别是那些自动化了的行为不受意识的控制。如骑自行车时人可以毫无困难地思考其他问题或与他人交谈。对刺激的无意识是指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盲视是指受到脑损伤后,在盲区中呈现客体,患者报告看不到客体,但能准确确定客体的位置、运动方向等刺激属性,即产生了知觉行为和意识的分离。

17.( 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

分数:2.00)

a.精神分析学派√

b.生理学观点。

c.认知派观点。

d.行为主义。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梦的解释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的现象,它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生理学的观点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

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存储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活动,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

18.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全神贯注,保证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的强度和紧张度。这一特点指的是注意的( )

分数:2.00)

a.指向性。

b.集中性√

c.目的性。

d.能动性。

解析:解析: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指向性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哪个方向上进行活动。集中性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度。心理活动或意识的强度越大,紧张度越高,注意也就越集中。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 心理学概述 试卷

总分 64.0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 单选题 总题数 26,分数 52.00 1.单项选择题 分数 2.00 2.俗话说 饿时吃糠甜如蜜,饱时吃蜜蜜不甜。这说明心理对行为具有 作用 分数 2.00 a.决定。b.依存。c.能动。d.调节。3.当需要对人们的一些隐秘行为进行研究时,一般采用 分数 ...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 心理学导论 模拟试卷

总分 56.0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 单选题 总题数 22,分数 44.00 1.单项选择题 分数 2.00 2.用所谓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试图找出构 的心理的基本元素的心理学派别是 分数 2.00 a.认知心理学。b.社会心理学。c.构造心理学。d.神经心理学。3.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 心理学导论 模拟试卷

总分 56.0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 单选题 总题数 22,分数 44.00 1.单项选择题 分数 2.00 解析 2.用所谓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试图找出构 的心理的基本元素的心理学派别是 分数 2.00 a.认知心理学。b.社会心理学。c.构造心理学 d.神经心理学。解析 解析 构造主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