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2024年第5期

发布 2022-10-30 16:35:28 阅读 7005

·卷首语·

有眼不识“太行”(撰文/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24年第5期。

封面故事2024年第5期封面备选封面备选封面备选封面。

很难用一个词来概括太行山。

这条北起北京西山,南达豫北黄河北岸,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绵延数百公里的山脉,对于中国的意义非同一般:她不但是山西东部、东南部与河北、河南两省的天然界山,也是整个中国从高原到平原的地理分界线,与大兴安岭、巫山、武陵山、雪峰山一线分割了中国东西地貌的基本格局;还是中国中东部最美的山地景观之一,就像是一块蛋糕,层层叠置的不同年代、不同景观的地层岩石,使她在不同高度、不同段落给人不同的观感和体味。

长长的峡谷两侧,如高墙般延绵耸立的石壁,是太行山极富特色的绝景之一——长崖。这种长崖高可数百米,长可数公里至数十公里,第一张图中的山西省陵川县王莽岭的太行崖壁便是典型代表。太行山另外两大绝景是千折百绕的曲流之峡和林立的塔峰地貌,奇妙的是,塔峰地貌的形成和长崖、曲峡的形成有密切的联系。

另外,她还是一条有着厚重历史的山脉,古时难行的太行八陉曾经是重要的军事关隘和古人进行迁徙、**活动的通道,而今太行山上已有了无数通途,然而这些陉道并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逝。第二张图中的井陉,是八陉之一,刚好位于太行山中麓,河北和山西结合的地方,东边距离石家庄不过30公里,历史上“冀通衢要冲”地位可见一斑。

第三张图是俯瞰印度河。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冈仁波齐峰北坡的印度河,流经印控克什米尔拉达克地区以及巴基斯坦全境,在历经3180公里的高原与平川后汇入阿拉伯海。这是从空中俯瞰斯卡都地区的印度河谷地。

这片位于巴控克什米尔山区的山间盆地,左边是喜马拉雅山脉,右边为喀喇昆仑山脉,山峰白雪皑皑, 印度河蜿蜒而过。

第四张图为侗族的风雨桥。侗族是一个特别重视风水的民族,侗寨依山傍水而建,鼓楼、风雨楼、戏台、寨门的布局堪称一绝。其中风雨桥是侗族人的祈福之桥,出于在水口处拦截财源或驱挡不利地势的考虑,风雨桥的桥亭较多,侗族人祖祖辈辈集体建造、维护风雨桥,并且在风雨桥里下棋、聊天、歇息、晾晒等。

还是选择了第一张,还有什么比崖壁更能代表巍巍太行呢?

卷首语。有眼不识“太行”

撰文/单之蔷河北省赞皇县的嶂石岩村是太行山中一座小山村,中国三大砂岩地貌之一的嶂石岩地貌就得名于此。当夕阳的余晖洒向村旁高耸的巨大山崖,红色的嶂石岩陡壁被染上了一抹淡淡的金黄,不免引人陶醉其中。此时的太行山仿佛不再是一条横亘在你面前的山脉,而更像一道巨大的幕墙,一望无际,绵延不绝。

摄影/马宏杰。

太行山教我们欣赏山的另一种美——水平方向展开的雄伟。

我去过许多大山,如喜马拉雅山、横断山、祁连山、天山、念青唐古拉山等,偏偏离北京最近的太行山脉只是路过,没有深入。对太行山的理解,只是最近一次考察的收获。究其原因,是因为太行山的绝对高度不够,最高峰不过海拔2000多米,大部分山峰在海拔1000米左右。

因为有一段时间,我痴迷于**、四川、青海、新疆一带的高山、极高山,那些因为海拔高达4000至8000米而进入了冰雪圈的有雪峰和冰川的大山,吸引了我。

我对太行山的认识转变经历了一个过程。一次我开车从郑州回北京,路过太行山,顺路钻进太行山,进入了河南辉县郭亮村一带的太行山区,我看到了凿在悬崖上的“挂壁公路”,看到一层层的像一面面长墙一样的悬崖绝壁。那时觉得太行山的地貌景观确实有其独特之处。

但究竟特色何在?美在何处?还是朦朦胧胧,难以明言。

记得一次我和我国著名地貌景观专家陈安泽教授聊天,他提起河北省地理科学研究所的郭康教授将太行山一种连绵不断的长墙似的地貌命名为“嶂石岩地貌”。听到此,我似乎顿有所悟。首先我知道了太行山的地貌形态的确有特殊之处,特殊到需要用一种新的名称来称呼它。

我一直主张风景是建构出来的。过去默默无闻、没人注意的景观,一旦有人发现其中的意义,并用一种符号命名它,挖掘其中的内涵,并且传播这个符号及其意义,这种景观就会从平淡的背景中涌现出来,变得神采奕奕,获得一种从未有过的生命力。因此每当有人制造了一种新的符号,命名了一种新的风景时,我都会格外关注。

我找来郭康先生和其同事们的专著《嶂石岩地貌》,并且专门为此去了一趟嶂石岩地貌的命名地—河北赞皇县嶂石岩村。我想知道嶂石岩地貌能够概括太行山地貌形态的独特之处吗?嶂石岩这个符号能够点石成金把太行山那种美的雄姿、美的魅力概括出来吗?

它能够让过去在我心中太行山那种朦朦胧胧的感觉清晰起来吗?

这种地貌到底独特在**呢?

去嶂石岩时,我本想邀嶂石岩地貌的发现和提出者郭康教授同往,但由于其另有安排,河北地理所的邸所长安排了另一位对嶂石岩地貌深有研究的李庆辰教授与我们同行。从宏观的小比例尺地图上看,太行山是中国东部的一个巨大阶梯,迈过它,就从富饶肥沃的华北平原上到了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而一旦身处其间,你就会发现,其实太行山是由无数阶梯组成的。

这是因为太行山东缘地处一条近南北向的断裂带上,在这条几公里至十几公里宽的地带上,发育有不计其数的大小断层,而每条断层都会生成一个阶梯,于是就形成了太行山“大阶梯中有小阶梯”的奇特景观。摄影/杨孝。

在车上和李教授的讨论,已经让我对太行山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太行山的美已经在我的头脑中清晰起来。我明白了:过去我们欣赏山,总是关注于垂直的高度—或绝对高度,或相对高度;我们对山进行分类—丘陵、低山、中山、高山、极高山,或另一种说法是—小起伏、中起伏、大起伏、极大起伏。

总之都是在谈高度,似乎一座山的美就在于它的高度。我受这种思想影响太深,因此初见太行山时,总觉得“眼前有景道不得”,太行山的景观让我感动,让我欣赏,但太行山的美是一种我不能理解的美,这种美和我以往关于山之美的观念相冲突。

今天我明白了:太行山的魅力并不在于山峰的高度,不在于向天空展现自己;它的魅力在于水平方向的横向展开,如果说**、四川、青海、新疆的那些高山、极高山以一个个高峰吸引了我们的目光的话,太行山则以横向展开的一面面好似万里长城一样的山崖震撼人心。古人早已看到了这一点,所谓“百里赤壁,万丈红绫”说的就是这一点。

百里、万丈都是指水平方向的绵延不绝;赤壁、红绫说的则是悬崖的色彩,因为构成这种景观的岩层是红色的石英砂岩。因此欣赏太行山,目光不是从下到上,从上到下,而是从左到右,或者是从右到左。欣赏的是水平方向绵延不绝展开的崖墙。

这幅**所展示的岩石表面是两种次生构造共同造成的结果——圆形的“弹坑”是受到长期风蚀或水蚀侵袭之后的痕迹,而纵横交错的裂纹则是岩石受到外力挤压或拉伸而形成的节理。其中横向、较深的节理形成的时间更早,而两组交错的斜向节理则更为年轻,因为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到,横向节理有明显的被斜向节理所截断的痕迹。摄影/杨孝。

嶂石岩地貌”能不能叫“太行山崖墙地貌”呢?

2024年,郭康教授和几位画家到太行山写生,当到达一处景观—河北省井陉县苍岩山时,已是深夜。次日清晨,开门见山。绵延不绝雄伟壮丽的红岩大墙突现在他们眼前,让他们惊叹不已。

”李教授在向我们讲述郭康命名嶂石岩地貌的故事。

这是郭康教授受到震撼的那个瞬间,但那时他还没有提出嶂石岩地貌这个概念。苍岩山的红岩大墙与嶂石岩的赤壁丹崖十分相像,都是同一种地貌景观。”李教授说,“其实在中、南太行山这种绵延不绝的墙状地貌是很普遍的,因此应该有一个名称统而称之。

”那次在苍岩山与红岩大墙这种景观的遭遇一定在郭康的心目中埋下了研究这种地貌的种子,后来这颗种子终于在2024年萌发了。2024年郭康教授和同事接受了河北赞皇县**的邀请,为其做嶂石岩地区的旅游规划。此时,郭康教授在苍岩山受到的震撼在这里转化为对这种红岩大墙类型地貌景观的深入研究。

终于他觉得这种地貌景观的确是太行山区地貌景观的一种普遍类型,而且这种类型的确与其他地貌景观有很大的区别,完全可以从物质组成、形成原因、形态特征等几个方面得出区别于其他类型地貌的结论。终于一种新的地貌类型的命名呼之欲出了。因为这种地貌类型的研究地和最初命名地在赞皇县的嶂石岩村,因此这种地貌被命名为“嶂石岩地貌”。

因为太行山的石英砂岩属于海相沉积,因此很多岩石上都留有大海的“烙印”,比如波痕构造。在水流的冲刷下,砂岩很容易在表面形成波状起伏的痕迹,而这些隆起的波脊也成为判断水流方向的重要依据。从**中接近对称的波痕构造来看,水流呈周期性有规律地改变流向,很可能是在潮汐涨落的过程中往复,因此这块岩石的沉积环境应该是滨海地区。

而波脊上密密麻麻的雨痕坑则是降雨留下的印记。摄影/杨孝。

我们到达嶂石岩村时,虽然是在下午,但是受到嶂石岩这种红岩大墙的感染和震撼也是在早晨,和郭康教授的经历很相像。

第二天早晨,天蒙蒙亮,我听到了许久许久没有听到过的报晓的鸡鸣。老乡说天气很好,我们起来去拍**。天已经亮了,北面就是分三层东西向展开的嶂石岩,由于太阳还没有照射在岩壁上,岩壁虽然是红色的石英砂岩,但是现在看来是灰蒙蒙的,气势虽在,但色彩平淡。

我们向对面一个小山爬去,为的是寻找一个好的角度。当我们刚刚爬上山头,阳光已经像追光灯一样从岩壁的东面向西依次推进,崖壁立刻由青灰色变成橙红色,原来黯然平淡的岩壁现在变得辉煌夺目,好像一幕戏剧演到了高潮。

只是我们的相机镜头不够广角,不能把眼前整个横向展开的嶂石岩全部收入镜头,但嶂石岩的绵延比这还宽,李教授说“转过西边那个山头,嶂石岩还在向山西昔阳县那边延伸,一直延伸十几公里”。

按照郭康教授的说法:嶂石岩地貌第一个特点就是连绵不断的赤壁丹崖,这一特点在这个早晨我们是充分体验了。在太行山地区,除了波痕和雨痕构造,另一种典型的沉积构造也很常见——泥裂。

与泥土干裂的原理一样,暴露在地表的沉积层表面也会在干旱的条件下产生龟裂,裂纹中往往会被填充进一些胶结物,这些胶结物与沉积层一起受到更新的沉积物覆盖和压实成岩作用,就会形成这种如植物根系脉络一样的构造景观。摄影/马宏杰。

这种横向展开的绵延不绝的赤壁丹崖,是太行山最引人关注的一种美景,不仅赞皇县有这种景观,在河北、河南、山西三省地处太行山区中的县市都有这种景观,如河北的井陉、邢台;山西的昔阳、和顺、左权、陵川;河南的林州、辉县、焦作等县市都发现有嶂石岩地貌。既然嶂石岩地貌是一种美景,既然河北、河南、山西三省都有这种地貌,那么如此广泛存在的一种地貌美景却以河北赞皇县一个小山村——嶂石岩村的村名来命名,这无疑是河北赞皇县的自豪和骄傲。

赞皇县旅游局前局长王吉朝先生说,虽然嶂石岩地貌以他们的嶂石岩村来命名,这里的景观也确实很美,但是利用这种地貌搞旅游却是河南人搞得最好。尤其是河南焦作市,这座过去以挖煤为主业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如今已经利用云台山中的嶂石岩地貌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每年旅游创造的价值达十几亿元,成为一座明星式的旅游型城市,而嶂石岩地貌的命名地——河北赞皇县嶂石岩村周边景区每年的旅游收入尚不足千万。

河南焦作云台山旅游局曾经有人找我们商量,能不能把太行山中这种嶂石岩地貌改称为云台地貌。”王先生说。

这不可以。科学研究看重‘首发权’,地貌研究重视发现地和原型地,比如喀斯特地貌就是因为在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首先发现并开始被研究的,所以才用‘喀斯特’这个地名来命名这种地貌。嶂石岩地貌首先是在嶂石岩村这个地方研究并以此为原型最先发表研究**的,因此嶂石岩地貌研究的原型地和命名地都是在嶂石岩村这个地方,这个事实是谁也不能改变的。

”李教授说。

《中国国家地理》2024年第4期

封面故事 目录 卷首语 丧钟为谁而鸣 撰文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 2011年第4期。封面故事。2011 04 12 09 58 中国国家地理 2011年4月备选封面一备选封面二备选封面三。这期盐 下 的主题是 盐与健康 除了这个主题之外,本期还包含国内外的海盐与井盐等内容。因此,我们遴选的范围就大了...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

中国国家地理精华 读后感。今天,我读了一本书 中国国家地理精华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精彩,让我受益匪浅,难以忘记。有梦想,谁都是旅行家。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耳畔,它告诉我们 有了梦想的人才懂得享受生命,居于一隅,却可以凭心情在世界版图上幸福行走的人,是最快乐的。亲爱的朋友,你离梦想还有多远?还在用距离和...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

中国国家地理 读后感范文 精选6篇 中国国家地理 读后感范文 精选6篇 中国国家地理 读后感1 这本书里分别有 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 中国最美的五大湖 中国最美的十大瀑布 等等评选,充分展现了中国各个地区的风采。山峰连绵不断,草原一望无际,河水碧蓝碧蓝的,丹霞火红火红的,还有纵横千里的沙漠,与世隔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