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2024年第20期半月评论

发布 2022-10-30 23:18:28 阅读 8245

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不少地方兴起了“新城区”建设热。然而记者前不久在采访调研时发现,一些在建或已建成的“新区”,盲目扩张、占用耕地、规划失当、空置率高等问题十分突出,有的地方甚至引发了群众不满和社会矛盾,导致****件频发。

不可否认,随着一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原有的城市承载力达到极限,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寻求新的城市生长点理所当然。但是,城市发展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以损害群众利益为代价。那么,一些地方“造城”进程中问题频出的根源在**?

又该如何科学规划、建设新城,实现城市发展与百姓满意“双赢”呢。

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不光体现在城市有多大,建设有多美,更重要的是看百姓的生活水平和满意程度。在提倡科学发展的今天,地方**应在事关百姓生活发展的城市建设中,端正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切实转变城市发展模式,谨防把城镇化、城市新区建设搞成劳民伤财的盲目造城运动。

建设人民满意的城市。

去年财政收入已经突破100亿元的江苏省宜兴市在新城区建设上,却没有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手笔”。根据宜兴作为县级城市的实际情况,当地将城东新区紧邻老城区布置,充分依托老城区的交通和服务配套优势,带动新区发展。根据宜兴整体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科学确定新区规模为大小适中的6.

5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约7万人,而不贪大求洋、盲目攀比规模和数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宜兴新城区建设有这样几条做法:一是科学确定新城规模,充分利用东氿水面的生态优势和景观优势,以生态优先为理念,通过引湖入城、城湖双向联动等手段,把城市、山水、绿地融为一体,创造优美的宜居环境,打造融居住、商务、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活力水城;二是加大社会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力度,如中小学、医院等,不断聚集吸引人气,方便百姓生活;三是土地开发量力而行,做到有序开发,成熟一块,开发一块,最大限度地避免囤地现象的发生。

宜人、宜居、宜业、宜游是江西省宜春市的生动写照。“创建宜居城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提升市民生活幸福指数,为市民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园。”宜春市市长龚建华说。

为了给市民创造舒适幽雅的环境,当地**买地建绿、退建还绿。袁山公园是宜春市最大的公园,一名开发商看中了这块宝地,并计划在此建商品楼。在没完工之前,宜春市**主动与开发商协调,花600多万元重新回购土地,并投资100多万元,对已开发区域进行修复,还市民一个天然公园。

**让地造绿,在宜春也传为美谈。原市委办公处是**地段,市委搬迁后,有开发商欲出资7600万元购买。市里从造绿于城、造福于民的角度考虑,准备投资500多万元在该地段建公园。

据统计,近几年来,**在老城区拿出面积为13.8万平方米、价值约3.5亿元的**地段,建起秀江游园、枣树游园等。

没有产业支撑,再漂亮的城市都只是一座空城。”龚建华说。在城市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产业建设将为城市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目前,宜春正在推进中心城区锂电钽铌、医药、建材、机电、油茶和服务业“六大产业”的发展,致力把宜春打造成“中国钽铌产品生产基地”、“亚洲锂都”,“全省一流、全国具有影响的医药园”,覆盖赣西、辐射长株潭等周边地区城市群的服务业高地,江西“建材之乡”、“全国机械工业城”、“中国最大的油茶产业基地”。

从根本上减少盲目“造城”

针对一些地方“空城”现象突出问题,专家建议,必须抓好两个点,即以规划为龙头,以产业为支撑。规划要让群众参与,体现群众意愿。在产业建设上,要逐步改变城镇“生产低、小、散,组织化程度不高”的特点,巩固城市传统产业,发展壮大科技型产业,引进和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

产业支撑是城市规划和发展的根本和依据,要避免“空城”现象,必须合理规划,以产业为支撑,根据本地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需求,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的科学发展规划,并以此来指导城市建设。千万不可盲目追求一时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四处摊大饼,搞些华而不实的开发区、新城区,最后既导致土地的闲置和浪费,也招致百姓的不满和利益损失。

在新城建设中,要坚决遏制仍在蔓延的“土地财政”风。针对目前大中小城市愈演愈烈的卖地之风,杨保军、孙施文等专家表示,相关部门一定要在宏观调控上进行调整,坚决控制土地出让的规模,明确土地使用方向。同时,还要坚决控制地方**的财政预算,明确财政尤其是土地出让金的使用方向。

完善对地方领导的考核办法,严厉追究决策失误的相关领导责任。孙施文表示,目前上级**在考核干部的时候,一般只会看到他任期内gdp增加了多少,或是否提升了城市形象,却往往忽视其背后的问题。一些地方领导可能把路修宽了,也盖了许多公共建筑,有的甚至还造起了一座新城,但其身后却留下了巨大的债务。

因而,上级**在考核干部时一定要将这个因素考虑在内,否则这个缺口会越来越大,长此以往,极易引发社会矛盾。

最有权力给**政绩打分的应该是老百姓,既然老百姓是**的最有力的考官,那么怎么才能体现老百姓的满意程度呢?那就要通过一个多层次的评估体系来体现它,也只有从制度上规范了**部门的行为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盲目“造城”

2024年《半月谈》半月评论第20期

出路何在?在于提升人力资本 文化资本,提升广大劳动者的知识水平 劳动技能和文化素养。我们自应清醒,人口红利 在中国还只是停留在数量型发展阶段,真正的质量型 人口红利 还有深厚的能量。我们应当把人力资源建设视为促进经济内生增长的根本动力,实现 二次人口红利 再造,通过人力资本积累 人力资源开发以及劳动...

2024年第20期半月谈半月评论

师德,应成为社会道德标杆。首次划定高校教师师德禁行的七条 红线 首次明确高校是师德建设责任主体 教育部日前印发的 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 以下简称 意见 使得我国师德建设体系覆盖了大中小学,将教师的道德建设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不仅教师的道德行为有了更明确的准则,师德的建设也有了更明确的...

《半月谈》2024年第20期

半月谈2011年第20期半月评论。文化,为转型发力。苏北。文化,有多层的内涵,多元的指向。转型,有多重的难题,多样的选择。当大众的文化热情又一次被激发 社会的文化变革叉一次被催进之时,我们如何围绕加快推进 中国转型 这一发展主题,去重新发现文化的功能,释放文化的力量,实现文化的价值?发展转型,意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