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三

发布 2022-10-31 06:31:28 阅读 3907

一、文言文(40分)

默写(15分)

1、[,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t': span', c': 轻烟老树寒鸦,',r': r_7'},白朴《天净沙秋》

4、[,刘禹锡《竹枝词》

5、[,柳宗元《小石潭记》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6、这首词运用了的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字。(2分)

7、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上阙中词人连用两个“爱上层楼”,有力地呼应了下阙的“欲说还休”。

b、“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因为作者正值青春年少,对人们口中所说的“愁”,没有切身的体会。

c、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存亡的报国之愁。

d、“却道天凉好个秋”写了作者心中充满了愁苦,却无处诉说,只好找个话头,说说这天凉的秋天吧!

阅读下文(课内),完成第8—10题(9分)

陋室铭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何陋之有?”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先以山、水起兴,引出所吟咏的对象——陋室。

b、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c、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最能表明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9、翻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分)

10、“调素琴”说明作者喜欢**,下文却说“无丝竹之乱耳”这两者矛盾吗?为什么?

阅读下文(课外),完成第11—13题(12分)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选自宋·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注释:①昏怠:昏沉困倦。②辄:往往,每每。③沃;浇。

11、解释加点的字:

或重。12、“每以天下为己任”理解最准确一句是:

a、每天拿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13、“以水沃面”是因为食不重肉”说明范仲淹。

二、现代文(40分)

阅读下文(说明文),完成第14—18题(20分)

2023年12月,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昆虫学家希恩等人通过全球顶级学术杂志《科学》,向全世界公布了一个重大发现——和人类一样,纸巢蜂能够认识同伴的脸孔!

在自然界,数只纸巢蜂的蜂后时常共同建立巢穴,它们通过比武来确定各自在巢穴中的地位。此时,纸巢蜂必须要记住那些比试过的同伴,以避免反复争斗。为确定它们确实是依靠记忆同伴的面容来对此进行分辨,科学家设计了一个有岔路的带电迷宫,一边是没有电的安全区,另一边则为通电道路,岔路用纸质的蜂脸**作为路标。

试验结果显示,纸巢蜂能够识别这种路标,当代表“有电”的蜂脸出现时,纸巢蜂都会避开这条路,并选择走向“没电”的蜂脸道路。

其实不仅是纸巢蜂,蚂蚁中有一种厚结猛蚁也能互相识别,并且认得巢穴中的每一个成员。不过,这种情况只出现在成员比较少的群体中,如果蚁巢成员数量太多,它们就认不过来啦。过去,如果昆虫稍微表现出学习或者智力倾向,满脸严肃的专家们立刻就会纠正说这是一种本能。

因为,昆虫的大脑好比针尖大小,和我们的人脑相差太远。“15年前,如果有人说昆虫能够识别同伴的面容,肯定被认为是疯了!”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的动物行为学家拉尔斯教授这样评价道。

无独有(ǒu) ,2023年10月,法国图卢兹大学的行为学家奥若瑞等人训练蜜蜂分辨方向也取得了成功。他们也使用分叉的迷宫来做实验,并将绘制有位置的简单图像展示给蜜蜂,蜜蜂只有飞到正确的位置才能获得蜂蜜作为奖励,如果飞错了则会受到一些惩罚性刺激。经过训练,蜜蜂迅速完成了学习,它们不仅能分辨出图像中代表的“上”“下”“左”“右”,并且能从混合图像中找出学过的图像,甚至能够理解一些和原来不同的图像,可谓战绩惊人!

而这些小生灵给我们带来的震撼还远不止这些。数年前,有人曾饲养并观察黄獠蚁的行为。这是一种利用丝黏合树叶做巢的树栖蚂蚁,上千年来广东的果农都用它们来猎杀柑橘害虫。

当时,他们将黄獠蚁的巢穴从树上摘下来,因为怕它们逃(yì) 还特意用一个大号鱼缸装满水,做了一个孤岛把巢放上去。为了美观,人们还在水中养了些很小的热带鱼。随后怪事便发生了,这些小小的热带鱼莫名其妙地少了许多!

这让所有的人都百思不得其解。

终于,人们从黄獠蚁的巢中找到了小鱼的尸体,揭开了谜底。原来,树栖的黄獠蚁很快适应了鱼缸的环境,这些原本是树上的猎手竟然搞起了渔民的营生,它们将不经意间游到岛边的小鱼拖上岸来吃掉了!这真的是单纯的本能吗?

我无法确定。但是,如果将我们放在孤岛上,估计也会是同样的做法吧?

尽管我们在内心不断地告诉自己,只有像人脑这样“规模”的脑才算得上是聪明的,昆虫应该是愚蠢和低劣的。但是,当代昆虫行为学的研究正在一点点挑战我们这些大脑子智慧生物的心理极限:一些昆虫能够将物品分类,一些昆虫能够数数,还有一些昆虫甚至能够记住人脸!

14、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无独有(ǒu逃(yì)

15、联系上下文,说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指代内容.(4分)

1)而这些小生灵给我们带来的震撼还远不止这些。(2分)

2)终于,人们从黄獠蚁的巢中找到小鱼的尸体,揭开了谜底。(2分)

16、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列**:(8分)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一项是(3分)

a.它们不仅能分辨出图像中代表的方向,并且能从混合图像中找出学过的图像,甚至能够理解一些和原来不同的图像,可谓战绩惊人!

b.其实不仅是纸巢蜂,蚂蚁中有一种厚结猛蚁也能互相识别。

c.这几乎让所有的人百思不得其解。

d.如果将我们放在孤岛上,估计也会是同样的做法吧?

18、“当代昆虫行为学的研究正在一点点挑战我们这些大脑子智慧生物的心理极限”,这里的“心理极限”是指:(3分)

阅读下文(记叙文),完成第19—23题(20分)

片片蝶衣生。

镯耳。那日闲暇,独自一人到鼓浪屿游走。挨挨挤挤的游客们,成群结队涌向琴岛。耳畔不是那些错乱的碎步之音,便是天南海北的吆喝声。我在嘈杂之中,内心焦躁而又不安。

走着走着,前方万绿丛中现出几抹蓝色。那是一片花木丛,繁茂的花枝上缀满蓝色的小花儿,花瓣娇小并不起眼,如果不是花开得很多,我或许真的会忽略它们。可我到底还是厌倦了嘈杂的人群,被那一抹微蓝所吸引。

移步花丛中,仔细瞧去,蓝色的花容宛如蝴蝶仙子一般,让人一眼惊艳。时值冬季,它们的四片花瓣成对绽开,恰如一群翩翩起舞的蓝蝴蝶,生动,活泼。微风拂来,它们的翅膀随风颤动,飘来幽幽的香气,沁人心脾。

微风吹动蓝色的花朵,花朵起伏,与那身披蓝衫的蝴蝶别无两样。

借助手机搜索,原来此花实名正是蓝蝴蝶。我惊叹于造物主的神奇,将这样一朵小花装扮得如此美丽。它那对生的叶子,平展两侧对称盛开的花瓣,还有那如蝴蝶触角一般细长的雄蕊,无不娇美可人。

在这个微寒的南国之冬,这蝴蝶花,静守一处,花非花,蝶非蝶,宛若一群蝴蝶仙子,着一身微蓝的薄衫,是那样的惹人怜惜!

我在这片篮色的花海中徘徊,想起杜甫那首《江畔独步寻花》,想起眷恋芬芳的花间彰蝶,想起自由自在的欢啼黄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择一西郊草堂为安身之所,他在春暖花开时节,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不正是源于他对生活的知足与热爱吗?

眼前的这片蝴蝶花,生在鼓浪屿这片少人踏足的草地上,将点点微蓝开放在绿丛中。它们没有娇艳灿烂的三角梅那般耀眼夺目,也没有悬挂在枝头的曼陀罗那般高高在上,不似红粉的合欢那般寓意高雅,更不像月季那般千娇百媚。它们生来便如蝴蝶一般,长在花丛里,飞在绿叶间,在湿润的草地上,片片蝶衣生。

2023年上海市语文中考模拟卷

2007年上海市语文中考模拟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一部分阅读 87分 一 文言文阅读 38分 说明 题目中标 a组 的供使用s版教材的学生使用,b组 的供使用二期课改教材 试验本 的学生使用。第 四 题为共做题。a组 一 默写 15分 1 1 月落乌啼霜满天,2 一日看尽长安花。3...

2023年上海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考生须知 1 全卷满分为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 请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作答。3 请在答题卷的密封区内写明校名 学籍号 班级和姓名。4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ca 40 fe 56 cu 6...

2023年上海市中考模拟试卷四

第一部分阅读 90分 一 文言文阅读 共42分 一 默写 18分 1 落红不是无情物已亥杂诗 2 月上柳梢头生查子元夕 3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4 浮云游子意送友人 5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6 青树翠蔓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二 阅读古诗词,完成7 8题 4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