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分数的认识

发布 2022-11-30 16:17:28 阅读 6826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92页例1、例2

教学准备:学具准备:

装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腰梯形、等边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纸片若干的信封若干(每人一份或同桌一份),彩色笔(以红色、蓝色等色彩鲜明的颜色为主,每人一支)。

教具准备:55厘米×35厘米左右大小的硬纸板(贴有双面胶,用做展示学生表示1/2的图形,根据学生人数定大小,必须让每位学生都能把自己的作品贴在展示板上),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这个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步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

但由于现在社会的信息流通途径很多,并且信息获取很便捷,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对分数有了一定的认知。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

2、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读、写分数;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通过交流、互换思考来达到互相进步的学习意识;

2、通过带有思考的动手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富有创造力的学习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整个教学过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想法,使学生能富有激情地、充满想象力地学习数学;

2、通过学生交流学习的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倾听、敢于发言的积极学习态度;

3、通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美,数学来自于生活的道理。

策略选择:针对这节课教材所呈现的特点及学生已有分数认识的差异,我采取了以小部分学生带领所有学生一起认识分数的方式,使学生在互相交流中渐渐清晰分数的概念。而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我设置了两个形式简单却颇有新意的教学环节“互动交流,认识1/2”、“创造分数,认识分数”,充分调动了学生眼、口、手等各感官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并通过有秩序、小段时间的活动,刺激了学生的兴奋点,保证了学生整节课学习的热情。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教学片段实录:

片段一,互动交流,认识1/2:

师:怎么读?

生:二分之一。

师:没错!从下往上读!谁还愿意读!(指名学生读)一起来读!(齐读)

师:那这1/2表示什么呢?有自己的理解吗?先别急着说出来,可以举举例子(出示苹果),也可以画画图来帮助自己说明,同桌先商量一下。

生①:把苹果分成两份,一半就是1/2。

师:他说得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

生②:两块橡皮,其中一块就是1/2。

生:这两块橡皮要一样大的。

师:同意他对你的补充吗?

生②:同意。

生③(在纸上画了一条线段):象这样分成两段,其中一段就是1/2。

生④:一条裤子的一个裤脚就是1/2。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1/2表示什么,心里都有数了吗?

生:有。师:

好!看到信封了吗?里面有很多老师为同学们准备的图形,待会儿请每位同学从信封里,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折一折,并用彩笔涂上颜色,表示出它的1/2,然后拿上来贴在这里(在黑板上贴出展示板),行吗?

那就马上开始吧!

每位学生把自己对1/2的理解表示在图形上,并贴出来。

师:好漂亮!先为自己的作品鼓鼓掌。(热烈鼓掌)

学生非常开心得欣赏全班同学一起完成的作品。

师:那你们所表示的1/2在哪儿呢?

生:涂上颜色的部分。

师:那空白部分呢?

生:也是1/2。

师:为什么?

生①:它们都是一半一半。

生②:因为我们是对折的。

师:对折是什么意思?

生:分的每一份一样大。

师:这里所分的每一份都一样大了吗?

生:都一样大了。

师:像这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表示1/2一定要平均分是吗?

生:是的。师:不平均分,行吗?

生:不行。师:哪位同学愿意上来用这个图形(出示一个图形)表示一下,怎样算是“不平均分”!

学生代表用图形表示“不平均分”。

师:这样分成的两份,其中的一份能用1/2表示吗?

生:不能。师:所以,表示1/2一定要平均分。

师:好!1/2表示什么,确信自己已经明白了吗?小组互相说说看。

每位学生都试着把“1/2表示的意义”叙述给同桌听;

生①:1/2表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涂上颜色的一份就是它的1/2,空白的一份也是它的1/2。

生②:不一定是图形,也可以是苹果什么的。

师:有道理吗?

生:有。师:那你认为应该怎么叙述呢?

生②:1/2表示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师:这两位同学都注意到了,把任何东西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所以要说清楚是谁的1/2。

片段二:学生展示自己创造的分数。

每位学生都完成了自己的分数创造。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创造的分数举起来。

每位学生都很高兴得把自己创造的分数举起来,一部分学生还创造了两个不同的分数。

师:谁愿意先来介绍自己创造的分数呢?

生①(一个长方形的1/4):我是把一个长方形分成4份,涂上颜色的1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4。

师:其他同学都听清楚了吗?他是怎么说的,谁能来重复一下?

生②:他说把一个长方形分成4份,涂上颜色的1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4。

师:那你觉得他说得对吗?

生②:不对,得说平均分才行。

师:同意吗?你能再说一遍吗?

生②: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涂上颜色的1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4。

生①: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涂上颜色的1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4。

师:象他一样,涂色部分也是图形1/4的还有谁?

这部分学生展示各种图形各种折法表示出的1/4。

师:好好看看,都是各自图形的1/4了吗?

生:圆形的不是,它没有平均分。(有位学生用一个圆形竖着折出4份)

师:还有折错的吗?

生:没有了。

师:好像折得都不太一样,为什么都说它们是各自图形的1/4了呢?

生:因为它们都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涂上颜色1份。

教学反思:对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个过程的,怎样体现这种过程,并在尊重学生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去体现,我努力尝试提供这样一个途径,让每个学生自由去展示自己想象——图像——抽像的**过程。通过教学实践证明了我对这节课的这种想法和设计是成功的,这种成功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我的导师曾经这样对我说过“只有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已有储备情况及他们的差异,才能在教学中找到每个学生,更好地把每个学生都带向获取知识的目标”。正是在课前做了相关的调查,了解到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情况,我才能在课始便找到了每个学生所在的位置,有效率地把每个学生凝聚到一块,各尽所能,互相补充,成功完成了这次学习活动。

2、“生生互动”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包括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相竞争等。这样,课堂上不只教师一个人跟学生发生关系,而是几十个人形成师生间、同学间纵向和横向的多元反馈评价网。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思维灵活性、语言表达能力以至个性特点等方面都会得到长足发展。而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成功地促进了“生生互动”的学习气氛的形成,我主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看法,可以不跟老师的意见一致;(2)我采用了多种有利于学生交流的形式,如同桌商量,全体学生交流、讨论等,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机会交流学习的体会。

(3)改变教师的引导语,我采用“有道理吗?”“谁有补充”“谁有不同意见”“对不对呀”“好不好呀”这样的提问。(4)不随意对学生的发言做出评价,让学生之间养成互相倾听、互相尊重的习惯,例如认识1/2的教学,安排同桌间互相倾听、互相评议,然后再是全班倾听、全班评议,目的就在于此。

3、成功以“情”有层次地带动学生始终保持很高的兴趣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能欣赏到自己和全班同学共同完成的1/2图形的展示板,体验到合作的快乐,积极的情绪得到提升;让学生一起来大声读出自己和全班同学共同创造的由老师板书在黑板上的分数,再次体验到合作的快乐,成就感油然而生,积极地情绪再次得到提升;课堂总结时候,同时目视展示板和黑板上板书的分数,回想自己这节课的学习经历,情绪更是提到最高点。

正是由于这节课开放性的设计,学生在教学中生成的很多东西都是自己在事先所不能想到的,以致总有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教学契机没有利用好,所以还需要在教学活动学生生成预设部分做更深入、细致的思考,尽量避免教学遗憾的发生。

三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同步训练。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我是小小神算手。时间 一共15道题,我做对了 道题 二 用分数表示下面各阴影部分。方法 把一个图形 或一个物体 平均分成的份数作为分母,阴影部分作为分子 自我评价 我学得 我写对了 道题。教师评价 三 我会填。1 的分子是 分母是 2 分子是4,比...

小学三年级数学分数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试用教材第八册第三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 会正确地读 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2 通过演示 操作 观察 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3,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主动探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学重点 为...

小学三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案 认识几分之一 泗泊河小学 方爱珍。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能结合直观图形,初步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2 通过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对 平均分 及分子 分母含义的充分感知和体验,为进一步认识分数积累感性经验。3 体会分数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