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 默写 赏析 习题

发布 2022-12-14 14:37:28 阅读 4870

唐诗五首。

一、野望。诗句默写。

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遂愿而归的诗句: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诗句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句赏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心情。

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用典】“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表现了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对偶】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对偶】写近景,动态,转而写人。

动静结合】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但因诗人心绪的原因,都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情感,收束全诗。

用典】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详,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只好向先贤——伯夷、叔齐那里寻找慰藉,流露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彷徨、孤独和苦闷的心境。

主旨。描绘了萧瑟静谧的秋天黄昏景色,表现了诗人彷徨、孤独和苦闷的心情。

选择题。下列对颔联和颈联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19泰安市)

a.颔联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

b.两联均用语清新,不事雕球,且对仗工整。

c.颈联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驱“带”两字写活了画面。

d.两联景中含情,突出表现诗人融入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19泰安市)

a.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b.首联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颈联中的“返”与“归”,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d.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

二、黄鹤楼。

诗句默写。崔颢运用对偶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诗句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①崔颢登上黄鹤楼,见江雾弥漫,暮霭沉沉,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以辗转起伏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的诗句: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句赏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用典】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一个“空”字,似有无限的感慨。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颔联紧承首联来写,是首联的延伸。

这两联四句,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难以预料的感慨(岁月易逝的感慨)。

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怅惘之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对偶】颈联转写登楼所见之明丽之景,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此联所写为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富于**美。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尾联以抒情作结。这一联由景生情,情景交融。“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点出全文的主旨。

主旨。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时所见到的景物,抒发了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选择题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一组( b )(17徐州市)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长势茂盛。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第二组( c )(19大庆市)

a.首联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b.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c.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荒芜衰败。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历来为人传诵。

第三组( c )(19梧州市)

a.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b.诗歌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c.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三、使至塞上。

文学、文化常识。

王维是唐代诗人,其作品《使至塞上》《竹里馆》都体现出了“诗中有画”的特点19襄阳市)

王维,字摩话,宋代诗人。他的诗作色彩鲜明,意境恬淡。苏轼称赞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19昆明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河”指“黄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中“岱宗”指“泰山”,“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三秦”指“关中地区19滨州市)

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黄河;“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范文正公集》中的“文正”是谥号19黄冈市)

诗句默写。诗中表明作者轻车简从奉命出使边塞的句子是:⑵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①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激愤抑郁)的内心情感的诗句:

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以“蓬”、“雁”自比,写出了内心的激愤和抑郁。⑵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①被誉为“千古壮观”的诗句:

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画面壮阔,意境雄浑的千古名句是:

充分体现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特点的诗句是:⑵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诗句赏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写自己轻车简从,出使边塞,微露失意情绪。

单车”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表达了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

过居延”表现出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孤寂的心境。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比喻、对偶】运用比喻修辞,诗人以蓬草、归雁自比,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漂泊不定的内心感受。(传达出一种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颈联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炼字】“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对偶】对仗工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此时诗人情绪已经高涨起来,似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慨悲壮的情感,表现出诗人的达观。

尾联写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的频繁,赞美了他们以身报国的爱国热情。)

主旨。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选择题。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 b d )(08玉林市)

a.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与无奈。

b.颔联借用比喻,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形象而生动。

c.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凉。“直”“圆”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

d.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至此,并未交待“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e.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宏大,意境开阔,景色壮丽的塞外风光图。

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 d )(18乌鲁木齐)

a.首联以简练的笔墨写自己奉命出使。“单车”是说随从不多,规格不高。“欲问边”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即前往边塞慰问将士。

b.颔联两句一虚一实,既叙事又写景。诗人将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暗写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飘零、孤寂之感。

c.颈联历来为人称道。“孤烟”本显苍凉,“直”却给人劲拔、坚毅之态;“落日”本带给人伤感之情,“圆”字却又显得亲切温暖。

d.尾联巧用“燕然”的典故,既感慨自己遭逢种种厄运、不得朝廷重用的境遇,又赞扬了将士们奋勇杀敌、以身报国的爱国热情。

e.这首诗角度新颖,艺术构思不落俗套,语言自然精练,写景状物逼真传神,抒发情感深沉饱满,情景交融,内蕴丰富,意境雄浑。

对诗歌表达的情感描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d )(13枣庄市)

a.杀敌报国无门的感慨 b.对朝廷不关心戍边士卒的抱怨。

c.羁旅中思乡怀亲的愁绪 d.失意落寞的苍凉心境。

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第一组( b )(11遂宁市)

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第二组( c )(13枣庄市)

a.“单车”写独自奉命出使,一个“单”字可见作者心情的孤寂。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练习题

野望练习题。一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3.请从 景 与 情 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 长歌怀采薇 的原因。5.第。一 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赏析题

唐诗五首赏析题。1 默写 野望 2 首联 望 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3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 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5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 阅读 黄鹤楼 完成相关习题。1 默写 黄鹤楼 2 下列说法有...

八年级上《唐诗五首》导学案

人教版 八年级上 唐诗五首 导学案。课题 12.唐诗五首 课型 新授课计划课时 2个课时主备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 默写这四首诗。2 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3 培养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 爱国 内容。学习重点 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学习难点 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