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

发布 2023-01-08 03:26:28 阅读 4348

【教学目的】

1、阅读背诵,体悟诗的情感和意境。

2、研读品味,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反复阅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步骤】

饮酒(其五)

(一)导入。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二)诵读理解。

1、反复诵读《饮酒》,注意读出诗人清高、自得的感情。

2、学生介绍作家作品。

(复习《五柳先生传》的文学常识)

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3、解读诗歌。

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1) 这首诗还有没有不能解好的字词了?

2)“结庐在人境”和“而无车马喧”不是矛盾了吗?

3)“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作者什么样的意?

4)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明确:1)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2)不矛盾,因为“车马”是达官贵人奔走于仕途的喧嚣,而诗人归隐田园,虽没离开“人境”,但心情舒适,志趣高远自然不受搅扰。

3)人的自然的本性。

4)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的虚伪、黑暗,从自然中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5)各抒己见。

(三)当堂背诵。

行路难。(一)导入:

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比,希望能成就一番伟业,但世事艰难,他二十四岁“仗剑去国”漂泊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由人引见做了供奉翰林,其间扮演的是一个以文娱君的半弄臣角色,根本谈不上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两年后黯然离京,这使他不经发出“行路难”的感慨。

(二)朗读。

1、指名朗读。

2、全班齐读。

(三)思考**:

1) 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3)作者为什么提到吕尚、伊尹的故事?

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欣赏板块一——李白和他的诗歌。

《行路难》选自《李白集校注》,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

李白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像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欣赏板块二——李白的志向。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

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

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

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

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明确:1)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

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

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比喻和象征。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

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3)借吕尚、伊尹的故事来说明贤臣在明君治下倍受重用,而自己也希望得到君主的器重发挥自己的才干。

4)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凉处境,同时在悲愤中又不失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感情。

(四)背诵。

课堂抽背。已亥杂诗。

(一)导入。

龚自珍曾有“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名句,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二)朗读。

1、男生、女生互读互查缺漏。

2、教师范读。

(三)**:

1)前两句诗抒情叙事,叙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

2)这首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哪两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欣赏板块三——龚自珍。

清道光十年(1839)春末,龚自珍因事辞去礼部主事之职,于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动身南归。诗人客居京城达二十年之久,北京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今日一旦离去,已届四十八岁的晚年了。

“先生官京师,冷署闲曹,俸入本薄,性既豪迈,嗜奇好客,境遂大困,又才高触动时忌。”其辞官离京时的万端枨触,可以想见。

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诗人南下,本是回到故乡,然而他的仕途却一事无成,便油然而生出天涯断肠之感。

可是他的视野里出现了落花--他在好几篇诗中吟咏过的“薄命花”、“断肠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是落花的葬词?

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

龚自珍此次南下,是到杭州主掌书院,聚徒讲学。他不无怨恨、不无留恋地告别了过去,但又满怀希望地迎接新生活,致力于培养年轻一代。他对国家民族的那一份执著的忠忱,至此化为薪尽火传、泽被后人的一种使命感,“落红”的形象,就成了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

反复吟诵此诗,便会深感诗人一片冰心,照人肝胆!

明确:1)记叙自己满怀离愁地离开京城的事,抒发了自己仍系心国事,为国尽忠的感情。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离开国家政治权利的中心但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3)表达作者离开京城、离别好友的忧伤,也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同时对脱离黑暗官场感到喜悦。

(四)背诵。

五分钟当堂成诵,抽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导入。

展示杜甫草堂原貌**,简不简陋?这样的大诗人为什么住在这样简陋的草堂当中?他处境悲凉,内心绝望吗?

欣赏板块四——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青年时代曾漫游吴、越、齐、鲁等地。三十五岁到长安求仕,寓居十年,不得志。

及安禄山陷长安,诗人逃至凤翔,退见肃宗,官左拾遗,因直言极谏,改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人蜀。严武再任四川节度使时,表为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后携家出蜀,漂泊于湘鄂一带,病死途中。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诗史”。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且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二)朗读。

老师示读学生再读。

(三)思考**。

1)本诗中还有哪些疑难未解的字词?

2)诗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3)诗中哪写词你觉得精妙?为什么?

4)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你怎么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皆欢颜”的崇高理想?

明确:1)虚词: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感叹词,哎。

实词: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2)秋风破屋——惨群童抱茅——悲长夜难眠——哀广厦庇寒—一愿。

3)“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

诗五首。一 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怒号h o风掣q ng阑干l nb.锦衾q n金樽z n投箸zh c.大庇b 挂罥ju n吟鞭y nd.突兀w 辕门yu n狐裘qi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 简陋的房屋 问君何能尔 这样 b.高者挂罥长林...

八年级语文诗五首教案

30 诗五首。教学目标。1 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2 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3 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教学重难点 1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2 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教学准备。1 多 据陶潜 饮酒 其五 作的诗意画,行路难 配图。2 范读带 有关五首诗的录音。3...

八年级语文 下 诗五首人教版

诗五首。教学目标 一 朗读并熟练背诵五首诗歌。二 学习并领悟五首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境界。三 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四 准确理解名句,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难点 一 理解诗歌的内容,熟练背诵。二 理解并积累名句,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课前准备 学生 提前预习五首诗歌,扫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