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实验操作题 附答案

发布 2023-04-16 03:39:28 阅读 1432

学习必备欢迎**。

一、主题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地球内部有什么》《火山》《**》《做一块卵石》《各种各样的矿物》《地表的变化》六课组成。也可以将这六课分为二大层次,《地球内部有什么》《火山》《**》研究的是地球的内部;《做一块卵石》《各种各样的矿物》《地表的变化》研究的是地球的外部。

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地球内部有什么》主要让学生认识地球内部的构造,对下面研究火山和**作铺垫;《火山》则是在前一课的基础上进行了知识的迁移,认识火山的喷发;《**》让学生了解其形成的原因也与岩浆的运动有关,**与火山的形成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做一块卵石》是地球的外部变化,让学生认识自然和人类的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作用;《各种各样的矿物》介绍地球上的能源矿产和金属金属矿产,认识这些矿产与人类的关系;

地表的变化》的变化主要让学生认识到地表是不断变化的,引起变化的原因有自然的力量和人为活动。

本单元共7课时,其中《各种各样的矿物》2课时(二)实验分析:本单元主题共4个实验。1、第2课—《火山》。

实验名称:火山成因的模拟实验。

实验情境的营造建议:用大量的火山**或**感染学生,激发出学生研究火山的愿望。实验一:

器材及材料:番茄浆、土豆泥、三角架、酒精灯(火柴)、盛土豆泥的铁盒或铜片。实验二:

器材及材料:水槽、冷水、热水、线、废旧药瓶、红墨水。

火山的成因: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裂缝向上升,在地壳比较薄的部位或者地壳裂缝距地面较近处,上升的岩浆在巨大压力下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

小药品瓶中是热水和红墨水的溶液、水槽中是冷水)。现象:是将药品放入冷水槽中,药品中的红墨水立即喷出。2、第3课《**》。

实验名称:**的成因模拟实验。实验一:

学习必备欢迎**。

器材及材料:毛巾。

操作要领:将桌上的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到桌子上,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入挤压,观察毛巾发生的变化。现象:毛巾成了褶皱状。实验二:器材及材料:木棍。

操作要领:用手握住木棍的两端,用力将它折弯、直至折断。现象:

木棍折断时会发出“啪”的声音;同时手有强烈的振感。(上面两个实验中的毛巾和木棍两种材料相当于地壳中的岩层。)**的成因:

第8页下面的一段话。3、第4课——《做一块卵石》实验一:

实验名称:水的磨圆作用实验。

器材及材料:酒精灯、大口玻璃瓶(有盖)、手锤、砖块、水。操作要领:(1)用手锤将砖块打碎。

2)往瓶中装入适量的水,把棱角分明的碎砖块放进瓶子里,拧紧盖子。

3)同组同学互换用力摇晃瓶子。(时间要长一下,也可以安排学生课后完成)

现象:原来棱角分明的碎砖块,由于水的冲刷、相互摩擦碰撞,棱角慢慢地消失,变成了表面光滑的近似球形的“卵石”。

制作前要让学生观察砖块的棱角,可以用手摸一摸;做后再摸一摸。)实验二:

实验名称: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实验。器材及材料:镊子、酒精灯、烧杯、冷水。

操作要领:用镊子夹住一小块岩石,放到酒精灯上加热,然后放到烧杯的冷水中,反复多次。

注意事项:(1)镊子可用湿布包住。

2)岩石要选用硬度小的,最好用页岩。现象:岩石会出现裂缝或破裂的现象。

综合上面两个实验得出卵石形成的原因:地壳表面的岩石或接近地面的岩石由于风化的作用而崩离,在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的摩擦、碰撞,逐渐地失去棱角而形成卵石。4、第5课《各种各样的矿物》。

学习必备欢迎**。

建议:不可以用矿物标本不做**实验。5、第6课《地表的变化》

地形变化的原因:自然的力量(火山、**、石灰岩溶洞、石笋等)和人为力量(人工河、填海造田、开山修路、过渡放牧、三峡工程等)。二、主题单元:声音的秘密。(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声音的产生》《谁能传播声音》《怎样听到声音》《各种各样的声音》《噪声的危害与防治》五课组成。

本单元各课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于生活、指导生活、环环相扣。《声音的产生》主要通过回忆、制造声音、感知声音,体会声音与我们的生活和生产的关系及声音的特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声音的产生的原因;《谁能传播声音》和《怎样传播声音》重点研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各种各样的声音》使学生认识到声音的大小、音调的高低及影响声音大小与音调高低的因素;《噪声的危害与防治》从声音的两面性(乐音和噪音)入手,重点认识声音的危害与防治,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本单元共5个课时,每课各1课时。本单元共6个实验。(二)实验分析:

1、第7课—《声音的产生》。实验一:固体的振动发生实验。

器材及材料:纸盒(铁盒)、小鼓、鼓锤、豆粒(沙粒或纸屑)(1)皮筋声实验操作要领:

将皮筋绷在纸盒上(用别物把皮筋顶高一点,高开纸盒的表面),用手拨动皮筋,使其发声。②观察皮筋发声的现象(2)鼓发声实验操作方法:

在小鼓上放少许豆粒(沙粒或纸屑),用鼓锤敲击鼓面。②观察鼓发声时的现象。

实验结论:固体发出的声音是固体的振动产生的。(3)替代实验:

音叉发声实验(用细线系住塑料小球,吊在支架上,用正在发声的音叉去接近小球或用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到水中)

将尺子放到桌子上,固定一端,用手拨动另一端。实验二:液体发声实验。器材及材料:水槽、烧杯、水。

学习必备欢迎**。

操作要领:(略)实验三:气体发生实验。器材及材料:气球。

操作要领:给气球吹气,当松开手给气球放气时,会听到“噗噗”的声音。这就是气体振动的结果。

实验结论:气体发出的声音是气体的振动产生的。2、第8课——《谁能传播声音》。

实验一:空气能传播声音实验。实验二:

液体能传播声音实验。实验三:固体能传播声音。

这三个实验是在课堂教学中随机安排的,无先后顺序。)3、第9课——《怎样听到声音》。

实验名称:耳朵听到声音的模拟实验。(课本25页上部右图)

操作要领:(1)制作耳朵的模型。用一个圆筒当作耳道,在一端蒙上皮膜,用一根小火柴棒与皮膜相连在一起。

2)对着圆筒的另一端讲话或放**,观察皮膜和小棒的变化。(小火柴棒相当于听小骨,皮膜相当于鼓膜,圆筒相当耳道)

实验结论:声音传播的途径是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4、第10课《各种各样的声音》

实验一:影响声音大小的因素。(操作方法略)

实验结论:声音的大小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大;反之。(说明:

振动的幅度又与所用的力度有关,用力越大,振动的幅度越大)实验二: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操作方法略)

实验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发声体振动的越快,音调越高;反之。

三、单元主题:秋冬星空。(一)单元教材分析:

季节的交替、星空的变化,从幼年开始就强烈地吸引着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神秘的星空给他们留下了许多的问号,也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欲望。——学生学习的需要。

本单元由《秋季星空》和《冬季星空》两课组成。主要让学生通过长期的观察活动,初步发现星空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活动,经历科学的**过程。

学习必备欢迎**。

观察方法的指导是本单元的重点。

本单元共2课时。(学生课外活动时间除外)

制订观察计划。观察计划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二)教材分析:1、《秋季星空》

1)观察方位的确定:(课本33页)①观察南面天空:上北下南左东右西②观察北面天空:

上南下北左西右东(2)北斗七星的位置:(南天与北天一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

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如下图)简记:春、夏、秋、冬对东、南、西、北。

由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形成的角度差,从地球上看到的北斗星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3)四季星空图欣赏。

春季星空图—南天(说明:春季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东)

夏季星空图—南天(说明:夏季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南,请将北天夏季的北斗星图倒过来观察)

秋季星空图—南天(说明:①秋季北斗星的斗柄指向西,请将北天秋季的北斗星图倒过来观察)

秋夜北斗靠地平,在小熊座的北边。秋季的星空图中几乎找不到了北斗七星,这是南天的星空。(如课本33页的第一个图)④冬季星空图—南天。

说明:冬季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北,请将北天冬季的北斗星图倒过来观察)(4)观星箱的制作。

观星箱相当于相机的取景框。中间的网格是对星座进行定位的。观星箱要固定,不可随意移动。

四、单元主题:生活中的材料。(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木材》《纸》《陶瓷》《金属》《玻璃与材料》《材料的分类》六课组成。本单元通过对常见材料的特点的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了解常见材料的性能及其用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本单元每一课都渗透着材料与环境教育,注重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环保意识。共6个课时。

学习必备欢迎**。

课与课间的关系。《木材》体现了完整的**过程;《纸》讲述了纸的发明过程及现代纸的制作,使学生明白节约用纸就是节约木材,同时通过纸的发明过程的学习,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陶瓷》是引导学生运用新的**方法的同时迁移引用研究木材的方法;《金属》的**方法是呈开放性的,是前面几种**方法的运用与再提高;《玻璃与塑料》不仅迁移运用了以上几种**方法,还渗透了对比试验的方法;《材料的分类》是对前几课学习的总汇。(二)实验分析:

1、材料的特点。

1)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展示是随机的)(2)研究的方案的**:

木头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红檀木、酸枝木、紫檀木、鸡翅木沉入水底)②木头能不能燃烧③能否导电④木头易不易碎⑤木头的年龄。2、研究各种各样的纸。实验记录。

1)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研究纸的特点:光滑程度、吸水能力、软硬程度。(2)实验材料:

刀子、剪子、放大镜、小木块、双面胶、水槽、杯子、木条、。(3)研究水的吸水能力的实验要注意:①纸放进水里的时间要相同。

②浸到水里的深度要相同。3、《陶瓷》(略)。4、第4课—金属的特性。

实验一:金属的延展性。将一个铁钉用铁锤敲击,发现其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结论:金属具有延展性。实验二:导热性。

用一个杯子盛满热水,然后将一个铁汤勺放入水中,一会汤勺的温度比刚才高。说明水的热量传给了铁汤勺。结论:金属具有导热性。实验三:导电性。(1)组装简单的电路。

学习必备欢迎**。

2)将金属器物接入电路,发现小电珠亮了。结论:金属具有导电性。5、《玻璃与塑料》(略)6、《材料的分类》(略)五、单元主题:水循环(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蒸发》《沸腾》《凝结》《水的三态变化》《小水滴的旅行》五课组成,是集中研究水的形态变化、水在自然界里循环的单元。与以前学过的《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水的科学》构成了小学阶段对水的三态变化及水循环的整体认识。

各课之间的联系:《蒸发》《沸腾》《凝结》三课,重点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使学生认识水的蒸发、沸腾、和凝结现象,**水蒸发、沸腾、和凝结现象产生的基本条件以及伴随的能量的变化,为后面学习水的三态变化作准备。《水的三态变化》《小水滴的旅行》是对前三课的综合与提升。

本单元共6课时。其中《小水滴的旅行》2课时。1、《蒸发》一课共两个实验。

1)蒸发吸热实验。(课本第56页)①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②蒸发是发生在液体的表面。③蒸发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2)影响蒸发的因素实验。(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通速度)实验一:

操作方法:①将两滴水分别滴到两个玻璃板上,并摊开。

一个用扇子扇(炊风机炊),另一个自然蒸发。观察发现:用扇子扇的那一滴水蒸发的快些。

结论: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通速度快,能加快蒸发。实验二:操作方法:

将两滴水分别滴到两个玻璃板上,并摊开。

其中一个玻璃板放到一杯热水的杯口上。另一个放到一杯冷水的杯口。观察发现:放到热水杯上的那滴水蒸发的快些。结论:液体的温度高,能加快蒸发。实验三:

学习必备欢迎**。

操作方法:将两块同样的布,放到水中浸泡,一块展开,另一折叠在一起。结论:液体的表面积大,能加快蒸发。(小狗伸出舌头散热;冬天的小猫蜷缩着身子)

2、水的沸腾实验。

器材及材料:铁架台、烧杯、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实验记录表见课本58页)

实验建议:①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同步。②记录温度的时间间隔最好在2分钟以上。

分工与协作结合。④一定要保证实验的成功。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3、凝结实验(对比实验)。

器材及材料:酒精灯、瓷盘(玻璃片)、试管夹(或镊子)、烧杯两个、热水。操作方法:

1)将一个烧杯内倒入热水,然后将瓷盘(玻璃片)盖到烧杯上。观察瓷盘(玻璃片)的底部有水珠产生。

2)将瓷盘(玻璃片)放到酒精灯上加热。

3)立即将瓷盘(玻璃片)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上。观察到瓷盘(玻璃片)的底部无水珠产生。

结论:水蒸气遇冷会形成小水珠。

说明:水蒸气变成水要放热,而水变成水蒸气要吸热,所发水蒸气烫伤要比热水烫伤严重的多)4、水的三态变化。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巩固前面几课知识。5、雨的形成模拟实验。(见课本65页)

实验器材: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烧杯、瓷盘(玻璃片)。(小水滴的旅行是综合运用了前面几课的知识)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青岛城阳附属学校 教材整合 之教材分析 学科 数学分析人 相南单元单元重点教学内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第一单元掌握小数小数乘整结合解决经历小数在解决实小数乘法乘法的计数实际问乘整数算际问题的。算方法题,学习理的理解过程中,小数乘整和计算方感受数学数的计算法的探索与生活的...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青岛版四年级 科学 上册教材分析材分析。一 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与结构 本册教科书共有24课,其中第 课是活动课。以知识的内容分为五部分。1 我们吃什么 1 5课 通过学生对食物的分类,让学生明白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对营养的观察实验,学会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以及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懂得合理饮...

青岛版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

用形如x a b的方程解决问题 说课设计。南北寺小学李隆生。一 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信息窗2 第61 63页 内容是 用形如x a b的方程解决问题。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安排的这部分内容。这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