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阅读专项训练复习题

发布 2023-04-21 00:48:28 阅读 6698

诗五首。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前两句中的“”这一词语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

2.诗人以落红化春泥为喻,寄托了自己的情怀?

饮酒。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的心境。

2.前人评价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

行路难三首(其一)

唐?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第。三、四句中“停”、“投”、“拔”、“顾”四个动词反映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你加以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有人说“忽”字用得很好,你觉得好在**?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是写送别朋友的名句,在写法上很有特色,**以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i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挂i”、“飘转”、“沉” ,连用三个动词写风卷茅屋,有什么好处?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怀?

答案:(一):离愁。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

二):恬静(悠然、闲适、恬淡、愉悦)。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东篱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三):这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四):“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表达了对朋友的情谊之深和恋恋不舍之情:写送别而不着一“别”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五):连用三个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表达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七年级语文阅读专项训练

小升初周末练习。把自己忘了的人。她是一个农村妇女,普通得像土一样。她有一个女儿,她对女儿特别的好,像天下所有母亲那样。孩子会蹒跚走路的时候,却走失了。她满世界地找,可是毫无结果,她的女儿就像水蒸汽一样蒸发了。但她却不死心,她一直认为她的女儿被人收养了。每年幼儿园开学的时候,她就站在学校的大门,着一个...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复习题

5 童趣 1.翻译全文。3.回答问题 1 本文具体记叙了作者童年哪些观察景物的乐趣?揭示了作者童年时怎样的内心世界?观察蚊飞的乐趣 观察土墙 花台 神游其中的乐趣 观察小虫争斗 驱虾蟆的乐趣。揭示了作者童年时的稚气天真,对生活的热爱。2 第二段中把蚊子 冲烟飞鸣 比做 鹤唳云端 你认为是否合理?为什...

七年级语文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复习题

第一二单元阅读复习。紫藤萝瀑布 1题目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题目用了比喻,予紫藤萝以动感,使它形象生动,吸引读者,同时也暗含了中心。2 我不由停住了脚步 有什么作用?为下作铺垫,暗示紫藤萝花的丰茂。3把紫藤萝称作瀑布,描写瀑布,使用的三个既形象又贴切的动词是?垂下 流动 迸溅。4揣摩语句,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