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故事征文

发布 2023-07-09 11:02:28 阅读 4694

*篇一:家风家教征文。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家家之训”便形成了“家家之风”。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下,世人便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将家风家教中的精华融入每个家庭中,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这种成长环境中,我们体会着长辈的言传身教、谆谆教导,在生活中学到了很多。

在我的成长路上,父亲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潜移默化的。

古人云:“若要子女走正道,家长身教重言教”,我的父亲便是如此。他,出生在上个世纪40年代,没有念过书,所以没有多少文化,不善言辞,也给我们讲不出大道理,只是老老实实的做人,扎扎实实的做事,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奋,节俭,质朴的中国老农民。

“挣工分过日子,越勤奋,越多得”,这是父亲一生中说得最响亮的一句话。父亲五岁左右,便失去了父母,跟着自己的叔父过日子,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那个年代,土地还没分配到户,靠挣工分过日子,父亲小小年纪,虽不懂“起早抹黑,披星戴月”这两个词,但他只明白每一天你只要勤勤恳恳地做事,便可以多拿些粮食回家,就能养家糊口。在生产队劳动时,父亲为了多增加工分,包挖过一亩多土地。

因土地硬,难挖,所以大多由壮年男子或耕牛来犁工分就高,父亲天还没亮就去挖,直到天黑才回家。农忙之际,甚至他还干几个成年人的活。叔父家孩子多,日子也不好过。

为了补贴家用,农闲时,他还帮别人喂牛、担水、打柴?

父亲,还有一门好手艺,那就是用竹子能编制出精美实用的篾器,比如:背篓、蒸笼、簸箕、箩筐?在我记忆之中,我们几兄妹的学费,生活费几乎都是出自于他那双巧手下的勤奋,我曾问过他,您这个技能师从何处?

父亲不善言辞,只是淡淡的一句:“看别人做,多看几回就会了,”然后丢下一脸惊愕的我,我被父亲的勤奋和坚持所震撼!有了这门手艺后,父亲从不怠慢,利用篾器改善家庭生活水平,竟然成了第一个在村里修房子的人,要知道父亲和母亲结婚时还是借的婚房呢!

据母亲说,家里第一次盖房子时,部分石头是父亲利用生产队劳动之余的早晚到村后的石场背的,他能背的就背,背不了的请人抬。后来,家里又翻修过两次房,第三次时,父亲自己烧砖,烧瓦,盖起了全村唯一座砖瓦房,还将房屋外墙涂了个雪白。村里人都称赞:

这漂亮的房子都是老杜那双勤奋的手换来的呀!受到父亲的启发,参加工作后,我一直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做事,如父亲一般,终于有了今天这些小小的成就。这些年,父亲老了,我们都劝他,放慢脚步,歇一歇。

可固执地他依然过着自己自足的生活,每一个赶集的日子,还要卖卖篾器,回家后种种菜,养养鸡,喂喂鸭,房门前的那口鱼塘,也成了他每天的必经之路?

“浪费无底洞,坐吃要山空”,这是父亲从老一辈那里学来的一句谚语。他也常常教育我们说:“粮食贵,莫浪费。

”吃饭方面,剩余的饭菜他一定要留着热热再吃。他从不主张下馆子,赶完集就回家,用他自几的一句话说:“一碗面,五元钱,若买一把面条回去要吃好多顿呢。

”第一次带父亲下馆子,看着其他桌不认识的人剩下许多的。

大鱼大肉,父亲的脸顿时阴沉了下来,最后深深叹口气:浪费无底洞,坐吃要山空。从那以后,家里宴请客人,他都主张在家煮,不铺张,不浪费,既干净又实惠。

穿衣方面,父母穿的衣服基本是我和弟弟买的,因多年来他们形成节俭习惯,认为不破不漏就行,不必有多好,干净就行,有时我们不穿的还拿去穿,说是扔了可惜。用破了的床单、**,母亲“改造”后继续用。

父亲勤俭的好习惯不仅影响我们几姊妹,也让我们的下一代受益。我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只用过三个书包,读大学时,他每月总能节余一些生活费,买些自己喜欢的书籍,钱不乱花,他的理由是:自己是到学校求学的,不是去比吃穿,再说,那用的可是父母的钱,这个道理连没读过书的爷爷都懂。

“别人请你帮忙,怎么好拒绝呢?”这就是我那善良朴实、诚信的老父亲发出的言语。父亲不知道善良朴实意味着什么,只知道别人有难时,一定要伸手帮一把。

父亲不知道诚信是什么,只知道答应别人的要说到做到。四年前,父亲74岁,村里一留守妇女邀请父亲帮忙收稻谷,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母亲劝他:“你前两天身体不好,叫她换人吧!

”不想第二天一早,父亲瞒着母亲去了。下午四点左右,父亲弓着身子回来了,走路还一瘸一拐的,我们着急问原因,好半天,父亲才说他在扛打谷机时一不小心,连人带机一起摔进了谷桶里去,扭了腰。事后,我一听父亲出事,失去了理智,**里大声责怪他:

“你多大岁数了?还去帮别人?”半饷,父亲像个孩子似的委屈地说:

“全是妇女,只有我才是干体力劳动的,不帮忙挑谷子的话,又有谁。

呢?”末了,他补充道:别人请你帮忙,怎么好拒绝呢?挂掉**我才明白父亲都是捡重活、累活干!我也为自己刚才的言行深深忏悔,终于明白:这不就是父亲的善良朴实吗?

正因为父亲的善良朴实赢得了村领导的信任,八十年代,父亲成了生产队的队长,在那个物质文明还不大繁荣的年代,这个芝麻官是没人愿意当的。因为事情繁琐也没什么工资概念,基本上算是义务劳动了,尤其是一到年底,头痛的事情就来了。父亲要管理每家每户的提留款,我就经常瞧见父亲把钱装在箱子里。

那一年,我刚好上高中,需要一笔生活费,因家里刚修房屋,没多少结余,母亲提议;先借**用用。父亲听后,脸一沉,扯开嗓门吼道:“你个老娘们懂啥,咋能用老百姓的钱呢?

领导,群众这么信任我,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说到做到,”我头一次见父亲这样责骂母亲。就这样,父亲这义务芝麻官一做就是好几年,同村的人也很信服憨厚老实的父亲。

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父亲这一辈子虽然平平淡淡,没有干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他的勤俭朴实影响了儿女们的一生。我在工作生活中也时刻谨记父亲的一言一行。他的言传身教伴着我的成长,这积极健康的家风家训早已融入我们生活,代代相传。

*篇二:家风家教征文。

勤俭勤奋坚持。

---我的家教故事。

安徽省宁国市实验小学徐晓燕。

“家教”是全世界所有民族都拥有的一种对子孙的教育方式,但以中国为最有特色,因为,在中国,“家教”尤为重要和必要。中华民族历几千年而血脉不断文明不坠,我们自有我们全社会共同尊崇的价值基础。这个价值基础是以儒家道德信仰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我们民族的信仰系统不是仰仗宗教,而是仰仗对自身传统道德的尊崇和修习,修习的最普遍方式,非仪式而是“教化”。

中国人安身立命之处不是天国,而是家国。家风乃吾国之民风。

——鲍鹏山(著名文化学者)

记得小时候,家里姐弟四人。每到一学期结束,发成绩单的日子,家里都要举一个庄重的仪式。父母会把我们姐弟四人带到田间地头,看自己家里庄稼的长势。

回来之后,每个孩子都要汇报自己一学期所取得的成绩,还有就是要认真检讨自己这一学期的不足。姐弟们都说完了,父亲会做一个总结,或表扬,或勉励,或批评。总的来说,大概就是努力学习,做好自己分内之事。

父母努力耕作,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孩子们要勤奋学习,老大尤其要努力,为弟弟妹妹带个好头。姐弟之间要团结,大的要让着小的。

还要注意节约,不该买的东西不要乱买。父亲总是以身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他很少同我们嬉戏逗乐,也没有见过他对我们的淘气行为表示过欣。

赏。我们在父亲面前,总是小心翼翼,不敢有所任性。只有当父亲出门的时候,才敢大声笑闹,恣情玩乐。

他规定我们怎么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比如每天晚上吃饭,要等长辈先开始端碗,坐得是否端正,手肘是否妨碍了旁边的人,是否发出很没有礼貌的咀嚼声。

印象最深的是我小时候不爱吃青菜,专挑肉,又不肯听父亲的警告。父亲罚我不许吃菜,只吃白饭。刚好外婆来了,一再缓和气氛,可是谁也不敢往我的碗里夹菜。

每每父亲教育子女的时候,母亲总是毫无疑问的站在父亲一边。

岁月匆匆而过,一晃我已近四十岁了。父亲早已到了古稀之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习惯了听从我们的意见。可是我们姐弟还是像小时候一样,很害怕他。

我们姐弟常常在一起讨论,可至今我们也不明白为什么会怕他。每当在人生面临较大变动的时候,我们仍然会不由自主地想听听他的意见。

父辈渐渐老去,孩子慢慢长大。我们成了承上启下的一代。人自爱其子,这是一种自然规律。

培育好自己的孩子,也是对社会应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时时给孩子以指导、鼓励与鞭策,使她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阻力,踏上正当成长的道路。像父亲那样的严格教育,我总觉得有些“残酷”。

我常常想,我要给我的孩子什么样的教育?生命总是有局限的,我有什么是需要通过亲生的儿女,继承和延续的呢?当然,勤俭节约是必不可少的。

父亲常常说过:兴家如针挑土,败家如水浪沙。还有勤奋努力更是必须具备的优秀品。

质。中华民族,泱泱大国,只有每个人都奋发向上,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只有国家强大,才能谈得上个人的幸福生活。

我的孩子从六岁开始弹琴,一开始兴趣盎然。可是单靠兴趣始终是坚持不了多久,不到三个月,新鲜劲儿过去,练琴成了一种煎熬。之后的几年时间,我总是告诉自己要坚持,不要放弃。

哪怕是三伏天酷暑难耐,三九天冰天雪地,我始终坚持接送,陪伴。现在,孩子经常会在学习之余,高兴的时候,郁闷的时候,通过弹琴抒发自己的心情。她说:

“妈妈,我现在发现,会弹琴真好!幸亏我当初坚持下来了。”我说:

“会不会弹琴这不重要,关键是你现在非常感谢当初的坚持,那么,好好努力!多年以后,你会感谢你现在的坚持!”

勤俭,勤奋,坚持。这是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传承的品质,也算是我们家的家教吧!

*篇三:家风家教征文。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家教”是全世界所有民族都拥有的一种对子孙的教育方式,但以中国为最有特色,因为,在中国,“家教”尤为重要和必要。中华民族历几千年而血脉不断文明不坠,我们自有我们全社会共同尊崇的价值基础。这个价值基础是以儒家道德信仰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我们民族的信仰系统不是仰仗宗教,而是仰仗对自身传统道德的尊崇和修习,修习的最普遍方式,非仪式而是“教化”。

中国人安身立命之处不是天国,而是家国。家风乃吾国之民风。

——鲍鹏山(著名文化学者)

记得小时候,家里姐弟四人。每到一学期结束,发成绩单的日子,家里都要举一个庄重的仪式。父母会把我们姐弟四人带到田间地头,看自己家里庄稼的长势。

回来之后,每个孩子都要汇报自己一学期所取得的成绩,还有就是要认真检讨自己这一学期的不足。姐弟们都说完了,父亲会做一个总结,或表扬,或勉励,或批评。总的来说,大概就是努力学习,做好自己分内之事。

父母努力耕作,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孩子们要勤奋学习,老大尤其要努力,为弟弟妹妹带个好头。姐弟之间要团结,大的要让着小的。

还要注意节约,不该买的东西不要乱买。父亲总是以身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他很少同我们嬉戏逗乐,也没有见过他对我们的淘气行为表示过欣赏。

我们在父亲面前,总是小心翼翼,不敢有所任性。只有当父亲出门的时候,才敢大声笑闹,恣情玩乐。他规定我们怎么说话,怎样行。

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比如每天晚上吃饭,要等长辈先开始端碗,坐得是否端正,手肘是否妨碍了旁边的人,是否发出很没有礼貌的咀嚼声。

印象最深的是我小时候不爱吃青菜,专挑肉,又不肯听父亲的警告。父亲罚我不许吃菜,只吃白饭。刚好外婆来了,一再缓和气氛,可是谁也不敢往我的碗里夹菜。

每每父亲教育子女的时候,母亲总是毫无疑问的站在父亲一边。

岁月匆匆而过,一晃我已近四十岁了。父亲早已到了古稀之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习惯了听从我们的意见。可是我们姐弟还是像小时候一样,很害怕他。

我们姐弟常常在一起讨论,可至今我们也不明白为什么会怕他。每当在人生面临较大变动的时候,我们仍然会不由自主地想听听他的意见。

父辈渐渐老去,孩子慢慢长大。我们成了承上启下的一代。人自爱其子,这是一种自然规律。

培育好自己的孩子,也是对社会应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时时给孩子以指导、鼓励与鞭策,使她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阻力,踏上正当成长的道路。像父亲那样的严格教育,我总觉得有些“残酷”。

我常常想,我要给我的孩子什么样的教育?生命总是有局限的,我有什么是需要通过亲生的儿女,继承和延续的呢?当然,勤俭节约是必不可少的。

父亲常常说过:兴家如针挑土,败家如水浪沙。还有勤奋努力更是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

中华民族,泱泱大国,只有每个人都奋发向上,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只有国家强大,才能谈得上个人的幸福生活。

我的孩子从六岁开始弹琴,一开始兴趣盎然。可是单靠兴趣始终是坚持不了多久,不到三个月,新鲜劲儿过去,练琴成了一种煎熬。之后的几年时间,我总是告诉自己要坚持,不要放弃。

哪怕是三伏天酷暑难耐,三九天冰天雪地,我始终坚持接送,陪伴。现在,孩子经常会在学习之余,高兴的时候,郁闷的时候,通过弹琴抒发自己的心情。她说:

“妈妈,我现在发现,会弹琴真好!幸亏我当初坚持下来了。”我说:

“会不会弹琴这不重要,关键是你现在非常感谢当初的坚持,那么,好好努力!多年以后,你会感谢你现在的坚持!”

勤俭,勤奋,坚持。这是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传承的品质,也算是我们家的家教吧!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

天道酬勤,身教甚于言传。前洼小学陈海娥。良好的家风是一本既多彩又鲜活的教科书,伴随着我们健康地成长。它虽没有文本要求挂在墙上,没有条目细则放在床头,但却在无形和潜在地发挥着教育功能,良好的家风是优良品质在家庭中的积淀和传承,是家庭留给每个成员的宝贵精神财富,古有仁智礼义信,今有勤孝谦和思,无论哪一种...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1 如果你常到我家去,你就不难发现 我们家经常在饭后说笑话,讲当天的趣事,因而开怀大笑。是的,这就是我的家,一个充满朗朗笑声的幸福小家。我的家虽然充满笑声,但一家人对我和弟弟的教育却是十分严格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爸妈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它的意思是 不清心寡欲就...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

尔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之阳早格格创做。天道酬勤,身教甚于止传。前洼小教陈海娥。良佳的家风是一本既多彩又新陈的教科书籍,伴伴着咱们健壮天死少。它虽不文本央供挂正在墙上,不条目细则搁正在床头,但是却正在无形战潜正在天收挥着培养功能,良佳的家风是劣良本量正在家庭中的积淀战传启,是家庭留给每个成员的贵重粗神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