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多好呀读后感

发布 2023-07-26 12:28:26 阅读 2409

备受推崇的文学家、生活家——汪曾祺散文精选集精心收录28篇美誉最多、极具代表性的散文,如四方食事、故乡的食物、我的父亲、昆明的雨等经典篇目。“活着多好呀”为汪老一句名言,代表其生活态度以及文学追求。汪老散文以写美食闻名,令人咂摸口水,跃跃欲试,于极其普通食物与饭局中找到生机趣味;写生活琐事、身边人物,幽默风趣又乐观积极,读来让人忍俊不禁,仿佛人人可爱,事事可玩味。

人生实苦,他却给生活加了一层糖衣,在平常中找寻趣味与美感。

活着多好呀。

读后感。对于汪老的记忆,我还停留在中学时代语文课本里节选的一篇课文《端午的鸭蛋》。那个时候,我对他的了解并不多,只知道他是江苏高邮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沈从文是他的老师而已。

活着多好呀》这本书,精心收录了汪老28篇美誉最多、极具代表性的散文,如四方食事、故乡的食物、我的父亲、昆明的雨等经典篇目,读起来让人觉得很轻松自在。

从《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我们便可看出汪老就是妥妥的一枚“吃货”,你看他的笔下就一个简简单单的豆腐,就可以写的如此细致。

豆腐压紧成形,是豆腐干。卷在白布层中压成大张的薄片,是豆腐片。东北叫干豆腐。

压得紧而且更薄的,南方叫百叶或千张。豆浆锅的表面凝结的一层薄皮撩起晾干,叫豆腐皮,或叫油皮。我的家乡则简单地叫作皮子。

豆腐最简便的吃法是拌。买回来就能拌。或入开水锅略烫,去豆腥气。

不可久烫,久烫则豆腐收缩发硬。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

在文中他可以从北京的“老豆腐”写到四川的豆花,武汉的臭豆腐,以及安徽屯溪的霉豆腐……

对于一个像汪老这样的“标准吃货”来说,怎么可能会有不吃的食物呢?

有些东西,本来不吃,吃吃也就习惯了。我曾经夸口,说我什么都吃,为此挨了两次捉弄。一次在家乡。

我原来不吃芫荽(香菜),以为有臭虫味。一次,我家所开的中药铺请我去吃面——那天是药王生日,铺中管事弄了一大碗凉拌芫荽,说:“你不是什么都吃吗?

”我一咬牙吃了。从此,我就吃芫荽了。

汪老散文写生活琐事、身边人物,幽默风趣又乐观积极,读来让人忍俊不禁,仿佛人人可爱,事事可玩味。他写他的老师沈从文,从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不是学生对老师的那份畏惧,相反,我们感受到更多的却是两个人的情谊,文字质朴,深入人心,让人看的格外真实。

沈先生在生活上极不讲究。他进城没有正经吃过饭,大都是在文林街二十号对面一家小米线铺吃一碗米线。有时加一个西红柿,打一个鸡蛋。

有一次我和他上街闲逛,到玉溪街,他在一个米线摊上要了一盘凉鸡,还到附近茶馆里借了一个盖碗,打了一碗酒。他用盖碗盖子喝了一点,其余的都叫我一个人喝了。

汪老他爱这个世界,爱身边的一切风景,爱这世间的一切自然万物。

他曾经历过昆明的雨,四十年后依然想念,写了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以此纪念。

活着多好呀”作为汪老一句名言,代表了他的生活态度以及文学追求。人生实苦,他却给生活加了一层糖衣,在平常中找寻趣味与美感。

生活本就没有一帆风顺,这世间有太多的不如意,但是生活还要继续。愿你我在历经生活不断的锤炼之后,依然能够热爱生活,笑对人生的百般苦难。

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亲人一个接一个的死去,福贵对生的渴望就一点一点的增强。也许他并不知道什么是。好。但当他看到什么是。坏。的时候,自然可以做到。好。这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只有活着才能去追求,去选择,去改变。单纯的活着,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是我们应该倾尽一生去追求的,但事实上没有人能够单纯的活着,欲望始终束缚着人的内心,...

活着读后感 关于活着的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关于活着的读后感。活着 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据说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的民歌 老黑奴 这位老黑奴命运多舛,亲人相继离去,而他却仍然能够乐观对待这个世界。作者受其启发,写下了 活着 这部作品讲述了在中国近现代的社会背景下,在解放战争 三反五反,大跃进等接连发生的社会变革里,福贵的人生在时代的波...

活着真好《活着》读后感

活着真好 活着 读后感。捧读 活着 的机缘说来惭愧,竟是从网上浏览到 中国作家余华是年诺贝尔文学奖最大热门之一 而慕名买的。活着 是一本 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态度 的书,我利用一个周末读完了它。那是一次艰难 痛苦的阅读过程,除了一早起来读到凌晨那种伤神耗力外,更紧要的是置身书中描述的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