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读后感

发布 2023-09-12 16:36:00 阅读 5576

第一卷适当感。

1.同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之一。

同情,与他人相同或者相似的感情,而不只限制于同情心,这个抽象的概念。

2.眼睛是人身上最脆弱的器官,无论强者还是弱者的,都一样脆弱。

眼神是最不易伪装的地方。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第一卷适当感。

1.同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之一。

同情,与他人相同或者相似的感情,而不只限制于同情心,这个抽象的概念。

2.眼睛是人身上最脆弱的器官,无论强者还是弱者的,都一样脆弱。

眼神是最不易伪装的地方。

3.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旁观者产生于当事人一致的情感,这些情感,包括了震撼人类心灵的没意见激情。

一个合理的解释是,激情往往在瞬间从一个人身上传染到另一个人身上。明显流露的大喜大悲的情绪很容易在旁观者心中激起共鸣。

4.有时候一些情绪,如果我们不知道他们从何而来就不会接受它。

也许**上对于陈光标的行善行为的批判,正是因为对于陈的做慈善的感情出发点的未理解或是不接受,也许这就是慈善在人心中的缺失的表现。

似乎人们天生就对愤怒这种感情抱有反感,因而如果不知道发怒的原因,大概都会持反对态度。

与其说我们对别人产生同情是受到对方激情的感染,不如说是由产生这种激情的环境引起的。在人类可能面对的种种不幸中,丧失理智可能是最为可怕的一种。对于那些敏感又善良的人来说,他们比别人更害怕这种灾难的降临。

人们产生的对别人的同情,出于对对方所处的情境的想象,并将自己身临其中。

5.对死亡的恐惧,成为人性中最根本的一项原则。他一方面破坏着人的幸福,另一方面还人类以公平;它一方面让个人痛苦不堪,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捍卫了社会。

6.对不幸的人的最大侮辱莫过于轻视他们的不幸,对他们的不幸充耳不闻。

如果你们不与朋友一起分享快乐也就仅仅被看作缺乏礼貌,但是倘若你们不能神情庄重地倾听他们的苦恼,那就真的是不近人情了。

最能让人感到宽慰的事情莫过于找到一个愿意倾听他们不幸的对象。

7.爱给人带来喜悦,恨则让人产生不快,独享快乐应该得到理解,独自承受不快却显得艰难。因此,虽然我们希望朋友分享我们的快乐,但更渴望他们理解自己的不幸。

假如我不能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予他安慰,分担他的痛苦,那么相较于与他同甘共苦来说,我会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朋友。然而千万不可因此就在朋友面前肆意表达自己不恰当的情绪。

8.如果旁观者的情绪与当事人的完全一致,他就会认为这种情绪是得当的;相反,当他设身处地的体验这种情绪时发现自己的感觉与当事人的有出入,那么很自然地,他会觉得当事人的反应有些过火了。

我们赞同别人的意见,实际上往往是因为这些意见符合我们的看法。

有时,我们在理智上赞同一件事,但是感情上的反应却不完全合拍,很多时候我们表示赞成的同时内心没有一丝同情。

人们的行动是由内心的情感引起的,并且决定了行为结果的善恶是非。我们考察一项行动的时候无非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是产生它的原因或者冬季,另一方面是他的目的或后果。

9.我们最初在肯定别人的见解时往往并没有考虑它的效用。只是因为感觉他正确的当,实事求是地表示赞同。

毋庸置疑,我们觉得比人有眼光只是因为他们的看法正合我们的意愿,此外别无其他原因。同样,我们最初对别人的品味表示赞同也并不是因为他有用,而是他公允精到,恰如其分。评价其功用只不过是事后的想法。

10.虽然人类生性慈悲,但也不至于为了别人的痛苦让自己陷入同样的困扰之中。设身处地的想象对然能够产生同情,但不会长久。在意识深处人们总会觉得自己是安全的,并没有真正的遭受折磨。

11.无论如何,如果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参加社交和谈话都是调节心情的好方法,能让我们恢复平静和愉快,自得其乐。离群索居、爱好苦思冥想得人,经常为了自己的烦恼忧伤而闭门郁郁不乐,虽然他们慷慨仁慈、自尊自爱,却很难获得烦人常有的平和心态。

12人类天生存在缺陷,当遭遇强烈的刺激时,即使已经做了最大限度的克制,软弱的人性总要发出呐喊,而无法将内心的激动限制在旁人能够容忍的程度。

13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我们对一切源于身体的激情都会产生本能的反感,而如果谁强烈的表现出这样的欲望,则会让我们感到厌恶。

14如果看不到能够得到满足的希望就会消失,可是一旦唾手可得,又会使所有的人感到讨厌。因此,欢乐的情绪对我们的吸引远远不如恐惧和忧郁。

15不管有没有意识到,其实吸引我们的不是爱情本身,而是爱情带来的痛苦。

在所有的激情中,爱情是唯一让人觉得既美好又惬意的,甚至是连最软弱的心灵也能感受到的一种激情。首先,爱情本身虽然有点荒缪,可他并不是生就一副可憎的面孔;虽然经常会伴随着不行的灾难,但它并没有恶意。其次,虽然爱情本身很少能将激情控制得当,但伴随爱情产生的那些感情却大不相同。

16.我们不能期待同伴对我们的兴趣与我们对他们的兴趣相同。只有清醒的意识到人类感情上的这种有所节制的缺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不会因此变得困难重重。

17客观事物的直接效果对人们的影响远远大于间接效果。

18对于仁人君子来说,小人的背信弃义带来的损失,无论多么巨大,也丝毫无损他们的信念。他们最大的烦恼自己与自己,如果对自己产生背信弃义的念头,在他们看来,这种念头所引起的种种不怏才是最大的伤害。

19.对于感情细腻的人来说,被人关爱带来的满足,比获得实际的好处更让他感到幸福。

20过于慷慨和过于温和迁就,被看作是朋友友谊和父亲慈爱的弱点。

21我们往往容易同情轻度的高兴和沉重的悲哀。

人类有一种坏习惯,看到别人遇到小小的烦心事不但不表示同情,还喜欢那他们消愁解闷。

我们通常会敬佩那些厄运缠身却能节制悲哀的人,但是没有人会去表扬那些一帆风顺而不至于得意忘形的人。在我们的观念里,似乎前者需要付出努力自我克制,而后者不过是一个人在那种环境中应有的得体表现罢了。

22作为平民中的一员,就应该谦虚朴实,不拘小节,这样大方自然的做派自然可以赢得朋友的尊敬。若果有谁迫切的渴望出人头地,就必须努力做到知识渊博、工作勤勉、任劳任怨、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在所有国家甚至包括君主国的**机构中,初审中下层的人们都是依靠自己的勤奋和才能爬上了最高的职位,然后包揽了大小事务。而那些名门之后总是形成反对派,对前者满怀嫉恨。他们的态度往往先是瞧不起,然后是嫉妒,最后当后者掌握了权利,他们也只能像曾经对他们卑躬屈膝那样对新的掌权者屈服。

23最郁闷的事莫过于自己的不幸不仅不被人同情,反而招来他人的白眼和嘲笑;最开心的事哦过于受到别人由衷的关注与理解。

24重大的危险往往能给我们带来各种荣耀,所以敢于奋不顾身去面对。可是一般的危险只能让人害怕,而一旦失败就会名誉扫地。

第二卷论优点与缺点或奖赏与惩罚的对象。

1大家认为理所当然应该得到感激或怨恨的行为,才是合乎情理的对象。

2如果我们无法理解行善者的行为,他这样做的动机显得不合情理,我们就很难对受益者所保有的感激之心表示同情。

忠诚往往会归属于那些有节制施舍恩惠的人。

即使是好的品质,也要有一个度,多了就叫做滥。

3我们依靠的是对行为者的感情和动机的一种直接同情,而且这种同情必须来自于那些置身事外、正直无私的旁观者。

对优点的感觉包含着对行善者情感的直接同情和对受益者感激之心的间接同情。

对缺点的感觉包括对施暴者感情的间接反感和对受害者愤怒的间接同情。

4仁慈是一种自由的选择,不能强求。

正义是另一种美德,对他的遵守,并不依赖与我们的自由意志,违反它的人会成为众矢之的,遭受惩罚。

正义对我们行为的约束比友谊、仁慈或慷慨更为严格,这是正义和其他各种社会美德之间的最大区别。

5即使在地位平等的人之间,也不能强求最普通的好意和善行。

6绝大多数情况下,正义只是一种消极的美德,只是不让我们去伤害邻人。

7人自私的天性是他将私立摆在第一位,最关心直接涉及自己利益的东西,而对别人的悲喜成败漠然视之,因为人确信最了解、最会照顾自己的那个人还是自己,关爱自己无可厚非。

即使每个人作风“我爱自己甚于爱所有人”的原则,他也不敢公然宣称。虽然这个原则对天性自私的人来说在自然不过,但他怕说出来会遭人恶评。

8孤独比社会的孤立更可怕。

社会将你孤立了难道不孤独吗?

9会很会让人产生畏惧心理,它包括对自己过去所犯错误深感羞耻,对罪行的后果深感遗憾,对曾经被自己伤害过的甚觉怜悯,以及想到所有其他人自然爆发的愤怒,内心不面对未来的惩罚感到绝望。

10即使是一个人人为我,自私当道的社会,人们之间普遍缺乏爱和温情,没有多少快乐祥和的气氛,社会也不会消亡。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 围绕 同情 这个中心,对整本书展开了阐释。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 仁慈 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 原则和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道德情操论 中很多段落的确很发人深思 1 第二篇中一段如...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11国贸三班 王竹君。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温总理推荐过的 沉思录 道德情操论 两本著作皆是出亚当自斯密之手。斯密的国富论对现代社会影响深远,然而 道德情操论 却是堪称是比国富论更伟大的作品。书中,亚当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阐释了正义 仁慈 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了道德评价的性质 ...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我们对亚当斯密了解的更多的应该是他的 国富论 每个学习经济学的学生都会受到他的经济思想的洗礼。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 读后感 一 道德行为准则中的 看不见的手 我们对亚当斯密了解的更多的应该是他的 国富论 每个学习经济学的学生都会受到他的经济思想的洗礼。但是很少有人会去注意 道德情操论 后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