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三路向读后感

发布 2023-09-12 16:36:54 阅读 2380

导语:《人生的三路向》讲的是"老固然很痛苦的,病固然很痛苦的,死固然很痛苦的,然他所痛苦的是重在别离了少壮的老,别离了盛好的病,别离了生活的死。所痛在别离即无常也。

人们在人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会遇到如果你是忧虑的,如果你是困惑的,如果你是迷茫的,如果你是恐惧的,《人生的三路向》能够帮助你和你的心灵强大起来。这本是就是人生的导向书籍。“所有人类的生活大约不出这三个路径样法:

(一)向前面要求;(二)对于自己的意思变换、调和、持中;(三)转身向后去要求;这是三个不同的路向。这三个不同的路向,非常重要,所有我们观察文化的说法都以此为根据。”这本书的作者也是根据作者的自身的经历来阐述的,他对人们的路向归纳,比较完全,可以看出他的丰富的人生经验。

“梁漱溟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毕生追寻人生的真味。他对人性生动立体的剖析和对人生全面透彻的解读,无不体现了一代国学大师的卓绝智慧;他自由无束缚的思想和开豁通达的人生观,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今天,仍然闪闪发光,给今天的我们以极大的启示。”中国儒家们一般都喜欢对人们的大众思想进行归纳,然后进行研究,并且对我们在迷途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

其实对宗教的崇拜,能过约束人们的现实生活中的行为,他们尊崇儒家思想,就能够规范自身的行为。“我于2023年冬放弃出家之念,于2023年冬末结婚,所以第三期思想应从2023年算起。在思想上如何起变化的呢?

略说如次——”这就是作者能够放弃出家的念头,思想改变的自述。

作者能够将西方主义,儒家思想,佛教参悟,能够得出三种境界,三种人生。书的部分主要写的作者从世事中,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思想。能够领悟到人生的真确意义,写出人生三导向,不仅使自己内心强大。

人生的三路向读后感]

钱穆先生指出人生必然有个方向,并指出几种,本人思考后如下:

1、向外追求。

人生的支撑点在生命之外,向外攫取各种资源,给自己带来优越感,从而内心得到愉悦和满足。但是向外追求获得的某种满足,并不能使追求停止。停止向前即是生命空虚。

人生的终极目标,变成了并不在某种的满足,而在无限地向前。满足转瞬成空虚。愉快与欢乐,眨眼变为烦闷与苦痛。

逐步向前,成为不断的扑空。强力只是。

一个黑影,充实只是一个幻觉。人生意义只在无尽止的过程上,而一切努力又安排在外面。代表:近代西方人生。

2、向内寻求。

人生的支撑点在内,不断地内视自身,不断地修炼,给自己带来洒脱宁静,从而内心得到愉悦和满足。但是不能有七情六欲(对外寻求意义),否则得不到,就会感到生命之苦。于是只能继续向内探寻,无限向内。

代表:佛教。

3、不动守恒。

人生的支撑点在自己本身,追求一如不动,无欲无求,空明其心,从而内心得到愉悦和满足。但是一生无为,平静地来,平静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代表:佛教禅宗。

4、修身仕官。

人生的支撑点是抽象出来的一种儒家理想,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的意义通过理想的达成来得到内心的愉悦和满足。这种理想弹性很大,有诗云:达则。

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所以几乎所有的儒生都能从中得到满足。而且因为这个学派讲究忠君爱国、学而优则仕,所以历代统治者也刻意推崇,以致后世教育,均以该派为主。代表:儒家。

儒家不讲究谋生谋财,目标是学优仕官。书生如若未能中进士为官,则百无一用是书生,以致多半穷困一生。但古时士农工商,读书人**还是给予很高政治地位的。

有诗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从《围炉夜话》等古代为人处事的经典之作,就可以看到,儒家不推崇经商,不推崇腰缠万贯,甚至鄙视铜臭,这与今日向钱看的思想是有冲突的。

疑问:如果儒家思想确实有利统治,为何战国各国均未采用?如果说大争之世,不能用王道,可后世也不乏大争时期。难道儒家思想在后世被修正过,使之完全适合统治阶级需要?

一路向前读后感

一路向前 的读后感。1 企业需要不断自我解剖,自我改革 星巴克他们发现业绩平平时,能及。时去发现问题 寻找解决途径,在半年左右的时间,重新创造奇迹。2 创业容易守业难,企业不能妄自尊大 在企业达到一切看似很顺利的状态时,我们不能安于现状,沾沾自喜,更应提高警惕,挑战时刻都在,我们的头脑不能被成功所蒙...

《别人的路》读后感

别人的路 是一篇怎样的故事?它又会从简单的事情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看了下面的内容,答案就会揭晓了。一个人要穿过沼泽地,因为没有路,就试探着走,左跨右跳,竟也找出了一条路,可好景不长,他一不小心踩进烂泥里,沉了下去。又有一个人要穿过沼泽地,看到了第一个人的脚印,心想应该没有错,用脚试着踏去,果然结结...

《离家的路》读后感

离家的路 读后感。今天,我读完了一本好书 离家的路 这是我迄今为止最感动,也最令我深思的一本书。离家的路 从一个叫作贝隆的小女孩的视角,讲述了1915年那次惨绝人寰的亚美尼亚大 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她用爱和善在磨难中保持心灵纯净,即便父母与兄弟姐妹全部亡故,她也挺了下来,历经重重磨难,终于迎来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