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与投资的心得体会

发布 2023-10-17 06:50:15 阅读 2648

一、时间是每个人唯一稀缺的资产,要学会研究最重要的问题。

做研究最为重要的是时间管理,我们每一个人最稀缺的就是时间。研究工作面对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非结构化的海量信息。时间的稀缺性与信息的无限性就会派生出两个问题:

1、要研究最重要的问题。

我一直说,我们研究的应该是大问题,要把握的是产业与企业的大方向,并在判断与决策上获得大概率上的正确。概括起来就是,大问题、大方向、大概率。

无论是资深的分析师还是学校刚毕业的初学者,都一样要去学习站在产业的最高处、最前沿,以企业老板的角度去思考大问题,即使在一些细枝末叶的问题上做得多么完美,其价值也是有限的。大问题上的模糊准确远远比小问题上的完美精确更为重要。

2、在正确的路径上持续积累。

解决效率问题的第一步是要树立科学合理的正确的研究方法,然后通过不断的学习,去持续优化这个思维框架与方法体系。要在正确的路径上持续地积累,守正出奇。不能在丛林里面的羊肠小道里奔跑,要找到穿越丛林的阳关大道。

在正确的道路上即便像乌龟一样爬也能爬到终点,而在无方向的丛林里奔走却可能一直迷失。在正确路径上,持续积累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二、四个维度去思考什么是重要的问题。

我们怎样思考,什么是最重要的问题?我个人的总结,研究一个课题,可以通过四个逻辑框架去思考,即:宏观逻辑、产业逻辑、业务逻辑与财务逻辑。

宏观逻辑,包括宏观经济因素,还要从社会思潮、群体心理、甚至政经关系等大格局去看问题。比如在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传统商业的逻辑机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企业与各种组织变得边界更为模糊,对竞争的理解就要从全产业链的生态去思考。

再比如,这个时代商业的影响力、伟大企业家的影响力,都要远远超过以往时代,影响力即权力,由此社会、经济、产业的发展逻辑都会与以往时代显著不同了。

产业逻辑,不同的产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核心驱动因素与竞争要素是发生变化的,而且在当前互联网与全球化的时代,其变迁的原理更加与以往不同。

比如,由于创造性破坏更为普遍,厂商与用户的关系发生本质变化,技术优势与商业模式的生命周期也变得更短。

业务逻辑,看一个企业的业务首先还是要看其战略布局、业务方向是否符合前面说的宏观逻辑与产业逻辑,是否符合社会大潮与产业大方向。即使一个公司的团队是多么牛,如果是逆着这两个大方向,其经营的难度还是会非常大,成功的概率还是很低。

财务逻辑,财务就像数学是对其他自然科学最好的表达一样,财务是对企业过去的经营行为进行数字化、结构化的总结与记录,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很好地分析与验证其业务上的特征与问题。

这四个维度是看一个公司和一个产业的相互验证、相互有勾稽关系的逻辑闭环。研究一个微观的企业一样要有很强的自上而下的思维,在大逻辑上有严重瑕疵的公司,一方面成功的难度很大,另一方面研究的难度也很大,研究的投入产出比就很差。

三、把握产业本质、核心要素与关键变化。

不同产业在经济学与商业模式的本质上有着显著的特点。

比如水电行业的产能发挥与下游需求长期比较稳定,成本结构、产量、**等指标也比较清楚,其本质更像是一个加了杠杆(高负债)的利率产品;传统零售业也接近于商业地产的租赁业务;动画行业更像是一个内容创意与计算机软件相互加强的it行业。

看一个产业,还要看驱动产业发展与企业成长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比如芯片技术驱动了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才导致tmt行业各个领域硬件、软件与应用的飞速发展,技术路径选择与全产业链的生态竞争是相关公司最为重要的战略。

比如消费品的核心驱动力是产品力,产品力越强的公司相对于渠道的谈判地位就越高,产品力在时间上的累积与空间上的传播才形成了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

研究一个产业的长期方向,在一些拐点时刻把握关键变化也十分重要。比如现在这个时点的tmt行业,智能手机的普及与流量红利可能已经基本上结束了,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使用时长开始接近天花板,增量的创新变得越来越难、更多可能是存量之间的替代竞争。

而这些相对小的创新,也更容易被大公司进行早期并购。在这个背景下,理解相关的细分行业与具体公司的逻辑与方法都要和前几年有本质的区别。

再如对于消费品而言,由于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商品的普及率和渠道的渗透也已经结束等原因,大单品增长的时代也基本上结束。

现在的机会可能更多的是存量的结构升级与中小规模的品类创新,这对基数特别大的公司来说就不是好事,因为其产品创新的边际贡献会比较有限,业绩增长就比较困难。但对一些非常具备创新能力、能够深刻理解消费者的中小公司来说,可能反而是不错的机会。

四、从时间、空间与人看企业的核心能力。

从时间、空间、人这三个维度可去看产业与企业,也是说明很多本质原理的重要角度。

好的商业模式要顺应社会大势的发展、顺应人性的良性发展、顺应为社会贡献更多的总福利,这样的商业才是可持久的,是时间的朋友。

还有一个概念是空间。一个好的企业除了做时间的朋友外,同时还不能做规模的敌人。

大部分商业活动,随着规模扩张,一般都会出现效率递减,或者说空间(规模、地域、管理幅度、多事业部等)与利润之间可能有一个最优解或次优解,超过这个最优解的空间拓展,反而会导致规模不经济。

比如依赖于厨师的餐饮公司,就是规模的敌人,凡是实现了有效连锁扩张的餐饮企业,几乎都是不依赖于厨师的。流程标准化是服务业规模化的前提。好的商业模式要应该在时间与空间上具备不断复制与持续优化的系统能力。

另外一个最重要的维度就是人,其中最核心的是企业家精神。

一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公司治理结构。而好的治理结构是企业家与一小部分团队的思想成果,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心胸、情怀、战略,以及团队的执行力,取决于企业家持续的学习、分享与创新。

创始人、企业家、治理结构,是一个公司最终的核心竞争力,伟大的企业家与优秀的治理结构才会激发每一个人的正能量与创造力,好的组织与好的商业模式应该充分激发人性善的一面。只有人,才是创造价值的终极源头。

一个企业的核心能力是能够构筑相对于竞争者形成的可持续的壁垒,比如强大的系统能力形成可持续的成本优势与规模优势、强大的研发能力形成技术或产品创新上的持续领先、非常好的产品与服务形成很好的品牌与用户粘性,这些结果上的核心竞争力本质上都**于企业家的远见胸怀与优秀的公司治理结构。

五、从四个逻辑简单分析几个大类行业。

1、消费品行业。

从宏观逻辑与产业逻辑看,消费品行业有几个重要的因素需要关注:

1)消费的人口红利基本消失。中国特殊的人口结构(尤其是过去一胎制的人口政策的结果)与过去二十年在生产与渠道上的快速扩产,商品普及与渠道渗透基本完成;未来消费的顾客数量与人均消费量几乎没有什么增量、甚至会出现下降,大单品的增长时代基本结束。

2)中产阶层的人口与互联网一代的人口占比会在未来几年迅速提高,存量市场的结构升级与品类创新会有机会,体验、服务、健康、审美等需求成为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但创新的边际贡献会递减,对大公司来说边际贡献不会太大。

3)厂商与消费者的关系。从过去的厂商导向,到现在的消费者导向,消费者才是最终最有影响力的引导者,但好的厂商深刻理解消费者又要超越消费者。对厂商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和消费者建立高效互动的沟通模式。

现在的it技术可能会帮助他们做到这一点,用大数据去记录消费行为的全流程,用这些数据来进行深度挖掘。做到流程更加优化,**链效率更高。并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不断启发有效的创新,带来更多的,产销对路的产品。

过去厂家生产太多品质凑合的、消费者也凑合购买的商品,以后更多应该是更为精准的东西。

4)品牌与产品力。互联网的普及基本上消除了信息不对称,消费者的认知能力大幅度提高,消费者相对于厂商的谈判地位上升,品牌忠诚度的挑战更大,但同时优质品牌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的效率会更高。

期间更为确定的是渠道的价值大幅度被压缩、差的品牌被迅速淘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产品力(广义的内容,包括服务)的价值将更容易得到体现,持续的产品创新能力、有效准确的传播(代替传统意义上的形象代言与广告)、与消费者的良性互动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这样的宏观逻辑与产业逻辑下,观察企业微观的业务与财务数据就和过去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我们就要看一个老品类的毛利率是否在提升或维持、新品类的占比是否提高、新品类创新的边际利润是否提升、总量上的市场份额是否提高等指标。

再比如对消费者的观察还要看客户人数、客单价、复购率等多个维度的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去验证这个企业是否具备持续的学习与创新能力。

2、服务业。

宏观逻辑上看,在商品消费普及基本结束的背景下,体验消费与服务消费的占比将持续提升,这也符合宏观经济意义上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后的居民消费倾向的特征;同时商品与服务的融合也越来越普遍,对于消费者的认知来说,“服务即产品、产品即广告”。

在当前的宏观经济背景与中产阶层占比快速提升的条件下,服务业的空间仍非常大。

产业逻辑上看,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说,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生存需求满足后,社交、尊重、爱等归属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心灵需求就会大幅度增加。

所以,服务业最重要的是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建立更好的体验、口碑和以及由此递进的用户粘性,是要提升消费者在功能需求、体验满足、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上的总效用。

顺着上述两个逻辑,看服务业企业的业务与财务,可以有一些重要的维度:

1)用户数及其变化,这是一切的基础,尤其要看可以产生交易或付费的用户数量;

2)用户的续单率(对应的流失率)与arpu值(或asp),这是对口碑与体验最好的数据验证;

3)获得新客户的边际成本与边际利润:一个企业通过品牌、传播、广告获取新客户的能力非常重要,获取新客户是否有边际利润。

比如客户推荐率指标就是非常好的数据(nps值,net promoter score,净推荐值(nps)=(推荐者数/总样本数)×100%-(贬损者数/总样本数)×100%,消费品也适合这个思路),好的产品或服务,老客户是最好的传播者。

4)客户的学习成本是否够低、转换成本是否较高,即客户更容易进来而不容易离开。

当然,服务业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既包含传统的服务业,也包含基于互联网基础实施的各种信息服务业,但背后的核心逻辑原理是相似的,理解与研究的框架完全可以打通。

但传统服务业与有互联网属性的新兴服务业在用户、流量或销售额、现金流、净利润等业务与财务数据的发展路径有显著差别,传统服务业更接近于时间与空间上的线性增长,而有互联网属性的新兴服务业更表现出某种指数级增长的特征,以及由此导致的赢者通吃(极少数公司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的行业格局。

关于投资与风险的心得体会

滨江学院。投资与风险。课题关于投资与风险的心得体会。院系理学系。年级班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一班 学生姓名。学号。任课教师。二 一五年六月十八日。摘要 在 投资中,收益和风险形影相随,收益以风险为代价,风险用收益来补偿收益与风险的基本关系是 收益与风险相对应。也就是说,风险较大的 其要求的收益率相对较高 ...

关于投资基金的心得体会

如果你是个激进投资者,一定不要买新基,次新基,拆分基,扩模基。因为如果你买了这些基,那么在大牛市中,那天天上窜的基会折磨你的内心。分红和上市公司分红比较类似,需要先抛售 形成可实现收益,然后再实施分红。持有人获得的是实实在在的分红收益,拆分只是改变了 份额净值和 总份额的对应关系,并没有影响到投资人...

关于投资基金的心得体会

如果你是个激进投资者,一定不要买新基,次新基,拆分基,扩模基。因为如果你买了这些基,那么在大牛市中,那天天上窜的基会折磨你的内心。分红和上市公司分红比较类似,需要先抛售 形成可实现收益,然后再实施分红。持有人获得的是实实在在的分红收益,拆分只是改变了 份额净值和 总份额的对应关系,并没有影响到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