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期第二次作业 大学语文

发布 2020-02-26 15:54:28 阅读 2813

定风波〉一词如何表达了作者豁达的心胸?

答: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于公元2023年,即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此词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颇值得玩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读罢全词,令人心情振奋,心境豁然,心灵净化。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读者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此词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从心理学“白日梦”的角度看,此词实际是作者描绘的一个淡泊从容、旷达超脱的白日梦,在多个方面都非常符合白日梦的特征。

扬州慢》一词如何在现实与历史之间建立相互比衬?

答:这首词以今昔对比的手法写景抒情。一开始就将扬州作了今昔对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盛;而待词人“过春风十里”,则“尽荠麦青青”,昔日花团锦簇的繁华长街,已面目全非,呈现出一片荒凉景象,这里盛衰对比,何其强烈。在这种昔盛今衰的对比景物描写中,抒发了词人对国事的痛惜伤感之情。

在昔盛对比时,“昔”与“盛”用的是虚笔,“今”与“衰”用的是实笔。它以“虚”为陪笔,用以衬“实”;以“昔”为陪笔,用以衬 “今”;以“盛”为陪笔,用以衬“衰”。如此比衬,虚实相生,而以反映现实为中心,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其“感慨今昔”之情,也就表现得十分强烈。

爱尔克的灯光〉三种灯光的象征意义。

答:1.故居门前的灯光,是阴暗中的一线微光,并不曾照亮什么。这灯光象征着不可避免的走向没落的大家族。

2.姐姐爱尔克的灯光,是照路的灯,是希望的灯,又是生活悲剧和希望破灭的象征。

3.我的心灵的灯,是心灵的灯光,与旧居的灯光、爱尔克的灯光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象征着作者对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具体分析〈再别康桥〉的意象之美。

答:《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2023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行稍短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大学语文第二次作业

题号 1 题型 单选题 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 2 用韩愈 惟陈言之务去 的名言,来阐发文字的运用要有创造精神的道理,这种论证方法是 a 演绎法。b 归纳法。c 类比法。d 对比法。学员答案 a 说明 本题得分 2 题号 2 题型 单选题 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

大学语文第二次作业答案

题号 1题型 判断题本题分数 2内容 而立之年 指三十岁,这个说法源自 论语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1 错2 对。学员答案 2本题得分 2 题号 2题型 多选题 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 本题分数 4内容 郑伯克段于鄢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这段话...

专升本 大学语文 专 第二次作业

题号 1题型 单选题 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 2内容 题目30 爱尔克的灯光 在写作上一个重要特点是以 为线索贯穿全文。a 地点b 姐弟c 灯光d 家庭。正确答案 c 题号 2题型 单选题 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 2内容 题目13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