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总结公共关系传播的内在规律

发布 2019-06-03 18:01:40 阅读 3997

为了进一步总结公共关系传播的内在规律,为公关工作者提供参考,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理论问题,即它的原理、特性、理论模式及其运行过程进行分析和**。

一、公共关系传播界说

为了弄清楚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内涵,有必要将它与含义相近的几个概念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同中之异”。

(一)人际传播泛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与彼此往来。它与公共关系传播有许多共同点:两者都属于社会范畴,都是能动的交流行为,都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过程,都具有相互作用的功能。

而且,人际传播可以作为公共关系传播的辅助手段。

但是,它们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首先,人际传播和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人的含义不同。前者指单个的个人,后者指组织化了的个人;前者研究的是人已人之间的交往及信息交流活动,后者研究的则是代表组织的个人有目的、有计划地传递组织信息的过程。

第二,从社会关系的总体上看,人际关系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社会关系,而公共关系则是从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较高层次的社会关系。与此相适应,它们所采用的传播手段各不相同。人际传播手段一般比较简单,而公共关系传播手段相对复杂一些。

第三,人际传播的对象可以是一群人,也可以是一个人,而公共关系的传播对象则是已组织有着某种特定联系的群体。

(二)公共关系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群体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向为数众多的读者、听众、观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它具有公共关系传播的一般特性,是公共关系传播的组成部分。

但是,它们之间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大众传播的主体是以传播信息为职业的团体或个人;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则是一般的社会组织,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公共关系机构或公共关系人员。

其次,大众传播的内容是由职业传播者根据新闻价值规律采编的、需要告知公众的信息;公共关系传播的则是由组织部门行使传播职能的人根据公共关系计划编制的对组织有利的信息。

第三,大众传播的渠道一般不大由感受器官和简单的表达工具组成,而是包括大规模的、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分发设备和分发系统。因此,专门的信息传播机构既需要充足的资金、设备,又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公共关系传播则不受技术水平和专业化**的限制,它的制作过程也相对简单一些。

第四,大众传播的流程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单向的,因为它的主导者始终是传播者,受传者既不确知,也不稳定,很难取得直接的反馈。而公共关系的传播对象是可知的和相对稳定的,它的传播过程具有明显的双向性特点。具体表现在:

组织通过信息传播将自己的目标、政策和具体措施告诉公众,公众则通过被调查或主动回报两种方式把自己的要求、意见和建议告诉组织。与大众传播相比,公共关系传播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取得反馈。

以上我们将公共关系传播同其含义相近的概念进行了比较。那么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

公共关系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它的目的是沟通传播者与公众之间的信息联系,使组织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公共关系传播可以利用的媒介很多。比如,各种会议和讲演可以聚集数。

十、数百人,发传单、贴海报可以让成百上千的人看到,用扩音器做报告可以让成百上千的人听到,举办展览或表演可以吸引成千成万的人。但是在今天的社会里,要想与公众取得广泛的信息交流,最有利的手段莫过于大众传播媒介了。这是由大众传播媒介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它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大众传播媒介,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几乎家家必备,人人必听、必看,影响面非常广,可以满足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受众的需要。因此,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能够达到与理想的传播对象接近的目的。

其次,它具有迅速、及时的特点。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今天的大众传播媒介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向公众传递信息。在这方面,电子传媒的作用更加明显。

因此,只有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信息传播才能不失时效。

公共关系传播的客体是公众。公众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组织内部公众,另一部分是同组织有着某种特定联系的外部公众。内部公众是构成组织的基本因素。

它对于组织,犹如人民对于国家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公共关系传播的目的之一,就是沟通、疏导组织内部上下之间、成员之间的信息联系,消除各种不利因素,为组织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外部公众是公共关系传播的主要对象,对于**机构来说,它是自己所面向的那一部分群众;对于工商企业来说,它是与组织密切相关的协作者、竞争者、用户和消费者。公共关系传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影响这一部分公众,改变他们的态度,引起与组织期望相应的行为。

至此,我们可以为公共关系传播下一个定义了。

公共关系传播是组织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辅之以人际传播的手段,向其内部及外部公众传递有关组织各方面信息的过程。

这个定义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是组织,不是专门的信息传播机构。

第二,公共关系传播的客体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组织内部公众,另一部分是组织外部公众。

第三,公共关系传播以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主要手段,以人际传播作为辅助手段。

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念。

第一节公共关系的定义及其本质属性。

一、 公共关系的定义: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

其中有代表性的定义包括:

1、 管理说2、传播说3、传播管理说4、咨询说5、关系说6、协调说7、形象说。

二、 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

一) 确定公共关系本质的依据和方法。

要揭示公共关系的本质,需要遵循以下思维程序:首先,需要分析构成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要素;其次,分析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本质联系;最后,还要考虑这一本质联系在公共关系原理中的渗透性以及在公共实务中的指导性。

二) 理解公共关系本质属性的三个角度。

1、 公共关系的“关系”性质 2、公共关系的“职能”性质 3、公共关系的“学科”性质。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了解,公共关系是一种组织的“传播沟通关系”,一种组织的“传播沟通职能”,一门组织的“传播管理学科”。“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是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

第二节公共关系的分支概念和范畴。

一、 公共关系壮态:一个组织与其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状况。

公共关系活动: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去协调组织的社会关系,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的运作环境的一系列公共关系工作。

公共关系观念: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

现代公共关系活动的意义:在于自发转变为自觉,无意识转变为有意识,盲目转变为有计划,从零散转变为系统,纯经验转变为科学。

二、 组织——公共关系的主体、公众——公共关系的对象、传播沟通——公共关系的过程和方式。

三、 关系、**、形象。

第三节相关的学科概念和实践范畴。

一、 与公共关系相关的两个“关系”概念。

一) 人际关系:个人关社会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与公共关系的区别:主体不同、内容不同(公关处理的是组织事务和公众事务,人际关系处理的是私人事务)、方式不同(公关运用公众传播和大众传播远距离大范围的公众沟通,人际关系局限于面对面个体对个体的交流关系)

二) 人群关系:群体内部活动和组织管理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与公共关系的区别:公共关系不局限于组织和群体内部的传播沟通,还包括大量的外部关系,要面对复杂的社会公众环境,其次不局限于管理现场直接面对面的群体有关系和个人关系,还需要特别关注不直接见面的远距离的公众沟通,公共关系需要兼顾内部和外部的关系、眼前和未来的关系。

此外人际关系和人群关系侧重于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角度来**人和人的关系,而公共关系则从信息传播沟通的角度研究人和人的关系。

二、 与公共关系相关的若干实践范畴:交际、宣传、新闻、广告、营销、公共事务、游说、开发、论题处理、危机管理。

第二章公共关系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公共关系的起源。

一、 古代时期——公共关系思想的萌芽伊拉克(巴比伦),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

二、 巴纳姆时期——现代公共关系的发端(19世纪中叶)

三、 艾维。李时期——现代公共关系职业化的开始(20世纪初)《原则宣言》说真话,公众被告知。

四、 爱德华。伯尼斯时期——现代公共关系学科化的成熟(20世纪30年代左右)

公众**的形成》 在纽约授课,投公众所好,学科化。

1952年美国卡特和森特《有效的公共关系》喻为圣经,利益同等重要与双向传播的模式。

第二节公共关系的发展。

一、 公共关系在西方。

美国是世界公共关系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二、 公共关系在中国。

80年代初到现在20多年我国内地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成就主要表现:

首先,公共关系实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其次,公共关系人员的教育培训已初具规模,并逐渐向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正规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过渡。具体特点和发展趋势:(1)初期主要采取短期培训的方式,了解和把握公关基本知识;(2)对广大在职人员教育,使理论知识结合工作实际;(3)公关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已开始起步;(4)公共关系的科学研究进入一个繁荣发展的新时期;(5)公关研究、教学和实务工作的广泛开展,各种公共关系学术团体和行业协会纷纷成立。

第三节公共关系产生与发展的社会条件。

一、 文化心理——由“理性”转向“人性”

二、 社会政治——民主政治取代**政治。

三、 经济发展——市场经济取代小农经济(商品经济的主要支点是市场交易,故又称市场经济)

四、 物质技术——大众传播超越个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