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知识点总结

发布 2019-06-05 08:14:00 阅读 788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要点精述。

第一单元唯物论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

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

5)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2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理论意义:①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仅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而且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区别和联系。

3)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原则: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界定哲学物质概念的。

3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包括简单的位移、过程、人类思维运动。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①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③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3)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4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平稳状态和量变状态;静止是绝对运动着的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静止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2)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

一、相互包含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运动观的错误。

5 物质运动与空间、时间的关系。

1)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具有长、宽、高三度。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同样是不存在的。

3)时间、空间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无限的时空是由特定的有限时空构成的;有限包含无限,任何有限的事物都包含无限的结构和层次;有限转化为无限,有限的界限是可以超越的,超越有限即趋向无限。

4)如果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认为空间、时间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是一种与物质无关的空洞形式,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相反认为空间、时间是纯粹的流逝或主观自生的,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

6 实践的本质含义。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包括三层含义: (1)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

2)指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这一含义把实践与作为人以观念的方式,如认识、理论活动等把客体的活动区别开来。

3)实践标志着人对世界的实践把握。

7.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1)实践的主体是具有实践能力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实践的客体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具有物质性的特点,但又不能把这种相互作用的本质归结为一般的物质性,它体现了一般物质实体相互作用所没有的崭新的关系,即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

3)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就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4)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即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即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

8 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的特点是:①客观物质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④直接现实性。

2)实践有三大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包括四个主要环节:

1)实践决策:就是确定未来行动目标和从两个以上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科学决策,是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关键环节。

2)实践目标的制定:目标既是实践活动的初始环节,也是实践活动的内控因素,它贯穿和渗透于整个实践过程以及结果之中。确立实践目标的过程,就是于实际改造客体之前在思维中对客体进行改造,在观念中预先规定活动的结果,形成关于理想客体的观念模型的过程。

(3)实践的组织与管理:有序的实践活动必须要求科学的组织与管理。

4)实践结果的检验:是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对实践结果的检验,获得对原有的实践目的、实践方案、实践操作方式等等的再认识,以便对其调整和修正。

9 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实践在人与客观世界之间的中介作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即发生物质和精神的两种关系。这两种关系都是双向相互作用的关系:

1)在物质的关系中,一方面人按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客观事物,使客观事物改变原有的状态,变成新的适合人类需要的形态,即客体主体化。另一方面是人在改变客观事物中,客观事物也不断地作用于人,使人也适应外界环境的需要,这意味着客体对主体的意识、观念产生了影响作用,即主体客体化。

2)在精神的关系中,主体在认识客体的同时,也就在观念中改造着客体,这不仅表现为主体总是把客体的信息改变为主体的思维形式和内容,而且还通过处理信息的过程产生着改造客体的目的、计划、方法等实践的观念。

10 自在世界(自在之物)与人类世界的关系(为我之物)。

1)自在世界又称天然的自然界。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即先在世界和人类产生后人的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即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是指人改造过的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2)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对立统一关系,实践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3)人类世界中自然与社会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成为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

4)在理解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问题上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人在强大的自在世界面前无所作为;二是过度的人化自然,改变了各种自然过程,造成生态失衡。这两种错误都会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后果。

11 意识的产生。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物质自身中产生出有意识的生物是物质的本性。“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应特性”。

意识产生大体经历三个决定性环节:①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发展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②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到动物感觉心理;③由动物心理飞跃到人类意识。 (2)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而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社会性的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和直接现实;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12 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13 怎样理解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指意识依赖物质,没有被反映者也就没有反映。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虚幻的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于客观世界,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形。(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指意识具有主观特征。

表现在:①意识的两种反映形式,即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②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不同的主体之间会有不同的反映,这些差别都显示出意识的主观性。

③意识的主观特征特别表现在意识具有虚幻的反映、超前反映方面。

14 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2)意识能动作用表现为: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②意识活动的创造性;③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④意识活动对人体活动的控制。

3)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是:①要遵循客观规律;②要通过实践活动;③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手段、物质条件。

4)在意识的能动作用问题上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①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绝对化,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②旧唯物主义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夸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③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还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既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辩证法。 15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归根到底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在先,意识在后。

(2)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积极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促进事物的发展;落后的、反动的思想、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16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含义。

1)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现象具有共同的本质或共同的本原是物质。

2)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现象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

3)意识、精神现象也是物质的产物和特殊表现。

4)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也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5)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是无数物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物质统一体。

6)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第二单元辩证法。

17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8 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联系是指事物间、现象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坚持联系的客观性是把普遍联系的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

马原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 马克思主义含义。1 马克思 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 1848年出版马克思 恩格斯合著的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包括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2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

马原知识点章节总结考研复习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考点 1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1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可以从它的创作者 继承者的认识成果,它的阶级属性,它的研究对象 主要内容等不同角度去理解。2 马克思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地讲,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

马原知识点整理

联系还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 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