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知识点整理

发布 2019-06-05 08:27:00 阅读 2022

联系还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的集中体现。

间接联系指事物和现象之间通过较多的中介、中间环节而发生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联系。事物间的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的界限是相对的,绝对的直接联系,不需要任何中介的联系是没有的。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直接联系具有当下直接现实性的特征,因而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比较现实的重要作用;间接联系由于经过较多的中间环节和中介,其作用的程度往往不具有直接联系那样的现实性。在实践活动中,应首先抓住事物间的直接联系,但也不可忽视事物的间接联系。间接联系和直接联系一样,往往也体现着本质联系,并且对事物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般说来,事物、现象间的直接联系,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间接联系易为人们所忽视。所以,人们要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事物,就必须通过把握事物的直接联系进而把握事物的间接联系,从联系的总体上揭示事物的本质,揭示现象间交互作用的复杂情景以及各种联系在事物发展中的具体作用。

5、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的地位、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会运用规律分析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6、质量互变规律。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用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7、意识的本质与作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又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8、规律的定义及其运用。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

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9、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成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必须通过意识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三,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依赖于实践,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

2、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反映论是可知论,所以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4、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感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前者向后者飞跃的条件)。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含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件: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习惯、本能等意识形态。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5、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是辩证统一的,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6、人类认识活动的两大原则: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7、真理的客观性 (内容和检验标准都是客观的)。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形式是主观的。“有用即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典型,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8、价值观及价值评介相关问题。

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样性。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价值评价特点: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第三章。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心史观的缺陷:1.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2.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会用社会意识具有能动反作用原理分析社会问题。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从不同角度将其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观念(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思想是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特点: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二,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主要表现在:第二次作业第5题。

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会用规律分析实际问题(运用第一对矛盾分析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收入分配等问题)。

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关系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考研马原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绪论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七个角度的含义 三个创立主体 马克思 恩格斯 后继者。两个阶级属性 无产阶级 整个人类。两大研究对象 世界观和方 普遍规律。三大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狭...

《马原》知识点整理

绪论。1 马克思主义慨况。1 概念内容 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由其后者发展的 以反对资本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 基本立场 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

马原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 要点精述。第一单元唯物论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内涵。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的统一。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 革命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