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社会工作报告

发布 2019-06-06 22:17:40 阅读 7688

一,案主基本资料。

姓名:王先生。

性别:男。年龄:47岁。

工作/学习地点:湖北xx大学后勤总务。

家庭情况:妻子为年过40的下岗工人,家中有一个刚技校毕业的女儿。毕业后一直待业在家。一家靠案主生活。案主父亲有精神问题,母亲早逝。

案主呈报困难:化疗

二,问题预估报告。

家庭结构图。

家庭关系图。

生态系统图。

社会网络系统分析。

对象问题初步预估以及理论依据。

案主的需要:①清晰自己的发展方向,知道如何实现目标并付出行动。

与朋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扩大自己的交际圈。

家庭经济状况改善,家庭成员相处和谐,从家庭中得到理解与关怀。

从抑郁状态中摆脱出来,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

问题预估:1. 服务对象的问题:

问题一:案主问题:对自己认识不清,自我效能感低,产生焦虑与抑郁。

表现:案主两年来常处于抑郁状态中,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不清楚自己现阶段的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原因分析及其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认为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青春期时候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案主正是此时段任务没有完成而产生角色混乱危机,自我同一性失调。

原因分析:案主在整个大学的过程中都没有良好的转换自己的角色,大一时,李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学习勤奋刻苦,感到生活充实,但这时的她并没有为自己的未来作出规划,也并未体会到那种紧迫感与困惑。李自大二起就未参加社团活动,将时间都分配在学习上,但其学习目标并不明确,只是因无其它事可做才学习,没有尝试新的生活方式,生活非常单一,常产生消极情绪,加之大三到来,李对前途感到迷茫,为之焦虑,间接加重胃病,常处于抑郁焦虑之中。

问题二:案主有一定的性格缺陷,如自卑,自闭。影响其心理的正常发展及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

表现:案主对自己的一切都很怀疑,很不自信,严重自卑。总觉得大家不想理她,也不知道怎么和同学打招呼,不愿意和同学交流。甚至考研还没开始就怀疑自己考不上。

原因分析及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心理—社会”视角要求首先要辨识和评估服务对象有关“心理”方面的情况。(如人格、应对压力的策略、智能水平和自我功能)

环境中的人”的理论视角认为个人的行为和心理产生于具体的环境。

原因分析:人格方面,李较内向,思虑较多,……应对压力的策略方面,李处理压力的方式较单一,不灵活,如通过学习来排遣空虚和焦虑,感到抑郁时,没有主动寻求朋友、家人的理解与帮助,只一个人承担;智能水平方面,李处于正常水平;李的自我发展不充分,……从外部环境的影响来看,自卑感很强的朋友与之交往甚密,对李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且缺少来自家庭、朋辈群体的支持。

问题三:案主社会关系的不协调特别是朋辈关系的缺失。

表现:案主不满意和他人或特定的人之间的某些关系,且将这些关系定义为是痛苦的。如案主的寝室关系。

大一时,虽与室友关系不好,但李常与以前的朋友联系,有正常的人际交往,其能从朋辈**获得支持与认同,得到归属感。大二大三时,李的宿舍关系紧张,且李在学校的人际圈狭窄,大学以前的朋友与李联系也少了;

原因分析及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内外影响力范式 。"内部"力量是指个人内在的动机,以及在个人内在动机下产生的行为; “外部”是指所有对个人行为施加了影响的外在因素,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因素。

内外影响力范式的假设是,人自身及其环境中的各种力量促成了他用某种方式行事,这些力量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其特定的行为。

原因分析:案主可能集中问题本身(如案主不自信,自卑,认为自己没有朋友,做什么都不行等等),或是集中於他人对自己的行为上(如寝室同学成小团体,故意孤立我等等)。从李所处的环境系统分析,在学校中,李缺少必要的朋辈支持,表现在人际关系不和谐,交际圈狭窄,且受朋友的负面影响较多,同时,她与大学以前的好友的联系减少,获得的支持与认同相应也减少。

问题四:案主家庭关系不和谐。

表现:案主姐姐性格,行为方面对案主影响较大。大一时,家庭关系此时并未给她带来较大困扰。大二大三时,家庭经济压力大,其姐与父母关系紧张,常闹矛盾,家庭关系不和谐。

原因及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内外影响力范式。

原因分析:家庭方面,李父母双双下岗,身体状况差,小本经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经济压力大,使李感到将来一定要找份理想的工作自立以减轻父母的负担;姐姐毕业后未找到工作,与父母关系紧张,家庭关系的不和一方面使李不想让父母再为自己操心,选择不告诉父母自己的情况,另一方面使李因担心焦虑加重而不愿回家。而从案主本人进行分析,案主自卑的性格导致她不会主动寻找支持。

问题可行性评估:

1,改变可能性:

案主问题最主要的是由于自己之前未做好规划,时值人生面临选择,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而导致最终的自我否定,外部的原因如较差的人际关系(寝室、家庭)使案主苦恼无法正常排解,更助长了案主的抑郁情绪。所以社工介入的重点应该是帮助案主重建自我,接纳自我,协助其规划人生;提高案主的人际交往能力,建其学校、家庭支持系统;与其家人、室友沟通,理解支持案主;协助其恢复家庭功能。考虑到案主的抑郁程度中等,社工能力不同,社工介入定会促使其改变,但是改变程度随社工能力而定。

2,改变的益处:使案主恢复健全的自我,恢复其正常的自我、社会功能,提高其与周围人的福利。

可能遇到的障碍:

可能遇到的障碍:

一、来自案主障碍。

1、案主性格自闭,不愿将自己的痛苦告知与他人,担心其将自己的想法深藏于心,不肯积极配合老师接受**。

2、案主曾尝试接受**,但却失败了,会不信任社会工作者。

3、造成案主的现状的大部分原因来自于她的家庭,她的姐姐,所以问题的解决受整个家庭环境与关系的阻碍。

二、外部障碍。

1、经济障碍。

1案主家庭经济状况不甚乐观,无法承受**费用。

2)提供帮助者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及相关经费,无法为案主提供长期且深入的帮助。

2、专业技术障碍。

1)提供帮助者经验不足,缺乏专业的社工技巧。

2)对案主的各方面的资料不详尽,因其身在山西,收集资料甚不方便,也不利于进一步观察。

3、社会支持存在的障碍。

1)父母均为下岗工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身体不好。

2)姐姐感情受挫,情绪不稳定,行为极端。

3)与室友关系不和谐。

4)所能为案主提供的医疗机构远在武汉,不能方便及时地提供方便。

三,服务模式及其理论依据:

以任务中心模式为提纲,结合认知**模式中的理性情绪**和人本**模式,结合结构家庭**模式。

1、任务中心模式:

理论基础:所谓任务指案主为缓和问题的严重性,所欲采取的行动。并且此任务是案主与工作者共同认定的。

任务中心模式并不讨论问题的起源与发展,而是致力于探知问题的阻力和助力,以协助个案清楚界定问题,了解问题解决的资源与障碍。

人类是有自我意志的,不是内在及外在操纵下的产物。人们的困扰来自於处理问题的能力暂时缺损,此困扰正是引发改变的动力。个案行为既受自身及和世界之想法所影响,因此,信念会协助他们形成和执行计划,而其问题既属心理社会方面,计划即包括其他个体、团体、组织。

任务中心模式是采短期处遇,督促个案则焦点关注问题之界定。个案在短期处遇中的获益并不少於长期处遇,而处遇的时间限制,将促使个案和社工员一起更努力。

特质:於短期处遇。强调短期介入,约在二至四个月的时间内安排八至十二次会谈,平均每周有一次的会谈。

2、理性情绪**模式。

理论基础:1)人天生同时具有理性和非理性两种信念,情绪问题是由非理性的信念所形成的,每个人都具有改变自己思想、情绪和行为的能力。

2)情绪失调原因——abc理论。

a、诱发性事件 b、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 c、特定情形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过程:1)心理诊断:帮助案主指出自己非理性信念是什么,认识非理性信念与自己目前行为的联系,2)领悟:

承认这中非理性信念的存在性,帮助他认识造成各种情绪障碍的不合理信念及哲学根源。

3)修通:采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目的是帮助求治者认清其信念的不合理性,进而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

个案社会工作

第一节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 1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掌握个案社会工作的概念 基本特点及其本质,了解个案社会工作的在解决社会问题上的基本取向与思路 个案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以及个案社会工作的传统服务领域。教学重点与难点 1 个案社会工作的特点。2 个案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教学内容 一 个案...

个案社会工作

主要特点 a关注当前行为,强调以行为为中心。b行为 强调当前环境事件的重要性。c强调对行为 程序和行为改变的精确描述和测量。d行为 通常需要日常生活中的人们来帮助实施。3 行为 模式的流程 托马斯认为,行为 模式的实际开展过程主要可以划分为十二个具体步骤 第一步,列出问题范围。社工将案主所可能涉及到...

个案社会工作

填空1 10 1 人生任务由成长需要和生活人物组成p11 成长需要主要是指满足个人成长的种种需要。生活任务是指个人在生命历程中需要完成的任务或角色职责 2 技术知识 沟通技术 语言知识 逻辑知识 调查方法 模式方法p49 3 文化能力的功能 尊重 沟通和制定工作目标。p50 4 沟通的原则与技巧 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