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个案工作案例

发布 2019-06-13 01:46:20 阅读 6071

一、个案的基本资料。

小云,女,13岁,某中学初一学生。案主在五岁时父母离异,父亲无业。案主对父亲的认识是:

“吃软饭的,靠女人养活,会打拳击,会赌博。”母亲35岁,工人,厂里的经济效益不好,收入只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她独立在外租房居住,目前有一个男友。小云主要由外公、外婆抚养长大。

外公67岁,外婆65岁,已经退休。外公退休后仍然在外兼职。同住的还有一个舅舅,30岁,未婚。

舅舅以前没有稳定的工作,过去常常打骂案主,最近他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并找到一个女大学生做朋友,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案主的态度好转,案主过其13岁生日时,舅舅还给她100元钱买生日礼物。

案主的主要问题是情绪暴躁,不稳定,并曾经多次出现过自杀或自残行为。案主脾气暴躁,爱发火,不高兴时会自己打自己嘴巴,自己骂自己。案主第一次出现自杀念头是读小学3年级的时候。

她说:“周围的人都不理解我,不关心我,活着没有意思,早也是死,晚也是死。”第二次是小学六年级时,她曾经试图用红领巾自杀,后来被外婆及时发现制止。

案主最近还试图掐自己的脖子自杀,也曾想用脸盆里的水闷死自己。案主过去未曾接受过任何服务,由其母亲的同事王阿姨,一个热心的**徒,转介给工作者。

二、案主的个人生活史。

案主自小父母婚姻不和,常常吵架,父亲对母亲有家庭暴力,5岁时父母离异。在母女俩无处安身时,外婆、外公收留了她们。外婆个性很强,什么事情都要替家人做主,常常批评家里面的人,这点不对,那点不对,家务都是自己做,脾气很火爆,爱骂人,骂得很难听。

案主的母亲对工作者说:“我们小的时候她也是这样,骂人很尖酸刻薄,我曾经想到过长大后不认我母亲。”案主在外婆家常常挨骂,有时候外公和外婆两个人联合起来骂她。

用她的话说:“他们两个常玩双打,你一句,我一句,真让人受不了。”外婆生气时还对小云说:

“你是个孤儿。”这句话对案主的伤害很大,有时案主感到回家会被外婆骂,就带自己的同学到家里玩,这样外婆就会骂她少一些。

案主的母亲离婚后没有再结婚,在小云上小学时就搬离母亲家,独自租住公房,现在有一个同居男友。案主很不喜欢母亲的男友,她说:“他又老、又懒、又胖,是个肥猪,他常常在我面前说她女儿如何如何好,这分明是在贬低我。

还常常和我抢电视看,说电视机是他买的,不给我看。有时电视机就离他只有5米,他还让我去关电视。有人来敲门,他都是让我去开门。

我希望我妈妈早点离开他,找个对我妈妈好点儿、有点钱的人结婚。”

案主的外公以前是做技术工作的。退休后外公为了改善家人和小云的生活,又找了一份工作。小云平时和外婆一家生活,生活费也由外婆负担。周末时,母亲来看她或者她去看母亲。

小云目前在一个中学上学,学习成绩不太好,全班50多个人,她排在第40多名,数学和英语成绩较差。小云在班里有两个好朋友,和其他同学交往少。案主喜欢绘画和看日本漫画。

三、对问题的界定。

案主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情绪问题。

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冲动时有自我伤害行为。案主在小学3年级和6年级时曾尝试自杀,后被外婆及时发现制止。案主容易发脾气,常常与家人发生冲突。

发脾气时,常常有自虐行为,如用头撞墙,自己打自己嘴巴等。

二) 与外公、外婆沟通不良,冲突不断。

外公、外婆很爱小云,但二位老人的脾气比较急躁,对小云的管理比较严,常常针对其缺点或不足提出过于严厉和尖刻的批评。在外婆外公面前,小云不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常常逃避(一个人独自缩到墙角生闷气)或用自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

三) 学习成绩不好。

小云学习成绩不好,特别是数学和英语比较差。

四、案例分析与介入模式。

一)问题分析。

案主目前呈现的问题主要是情绪不稳定、易怒、学习成绩不佳。案主问题的成因首先和其家庭有很大关系。特别是与依恋关系的建立有很大的关系。

案主在幼儿时期父母离异,母亲在外独自生活,对案主的关心较少。案主由外公、外婆隔代抚养长大,且外公、外婆对她颇为严厉,造成她在这一时期的依恋关心未能建立起来。而有关的研究表明,童年的依恋经历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个体内部独有的心理工作模式或心理表征,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亲子互动关系没有改变,就会影响到成年后**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人际社会功能的表达以及人格功能和抑郁之间的关系。

不安全依恋与高水平的行为抑制相关;属于不安全依恋和行为抑制水平高的青少年表现出高水平的焦虑失调症状;依恋状况和行为抑制状况是焦虑失调症状的重要原因;不安全依恋是情绪不稳定的易感因素。在小云的个案中,她的依恋对象一直处于缺失状态,即使有也未能建立安全的依恋模式,使其强烈缺乏安全感,自卑、情绪不稳定且易怒。其次是案主的认知问题。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不良情绪和异常行为是由其认知上的缺陷引起的。案主的诸多问题,都可以在她的认知上找到原因,若受访者觉得:“我是孤儿,我是两面派。

”同时,案主有一定的完美主义倾向,看到别人的缺点时,会过分夸大,忽视其优点,容易对人产生愤恨。此外寄人篱下的生活处境使案主常常压抑自己的愤怒,不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由于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加上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案主对生活失去信心,并产生自杀行为和自残行为。

案主对学校生活不太满意,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不好。除与两个好朋友交往外,案主与其他同学的交往比较少。因此,我们把辅导的主要目标确定为改变其认知,学会控制情绪;改善与外婆关系;建立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成绩。

二)(介入模式)

经过个案分析,决定采用理性情绪**模式开展个案工作。理性情绪**的创始人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困扰是由于个人的信念系统而非由某些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身所产生的。也就是说,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对各种事物做出评价和解释,而个人的情绪问题,主要是由这样的评价和解释(也就是艾利斯所说的非理性的信念)而产生的。

在abc理论看来,一个人的情绪困扰(c)并非被刺激(a)所决定,而决定于一个人的信念(b)。如果我们能去除这些非理性信念,情绪困扰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为此,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方法对案主的非理性信念系统进行质疑(即介入辩证法,d),帮助案主克服自己的非理性信念,最终使案主的情绪和行为困扰消除,形成一种有效的理性生活方式,达到目标(e)。

在小云的个案中,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外公、外婆等亲人对其教养方式使其产生课很多非理性的观念,对自己的亲人、同学、他人容易产生愤怒;对自己失去信心、自卑。因此改变其认知方式是介入的重点。同时,因为小云不懂得采用适当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工作者介绍她参加青少年情绪控制小组的活动,通过行为训练,学习一些负面情绪的处理方法。

五、介入过程。

2次个别辅导,1次家庭访问。

一) 第一次服务。

1. 服务概述。

第一次个案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和案主建立信任关系。由于案主是经人转介而来的,年龄也比较小,所以工作者选择在一个公园和案主见面。会谈的具体地点是某公园一个较为安静的角落的一个长椅上。

会谈时间大约为一个半小时。初次会谈,工作人员首先做了自我介绍,并澄清了面见案主的目的,同时,了解案主家庭。学校的基本情况及案主目前的主要困难。

工作者用拉家常的方式与案主交流,主要的谈话内容是案主所在学校的一些基本情况,和同学、老师的关系,对哪些课程感兴趣,学习成绩如何,案主有什么兴趣爱好等。其间,工作者也用自我披露的技术,谈了一些自己对中学教育、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看法。工作者的一些看法得到案主的认同,于是,案主和工作者的关系拉近了,工作关系也建立起来了。

2. 部分对话摘要。

工作者:你是小云吗?

案主:是的。

工作者:我是昨天打**约你见面的张社工,你妈妈的同事王阿姨把你的情况和我说了,希望我和你见面,给你一些建议和帮助(澄清见面原因及自己身份)。很高兴今天你能来,你很准时(肯定案主)。

案主:我半小时前就到了,自己在公园里转了一会儿。

工作者:你常来这个公园吗?(并不是一开始就直接入主题,而是从小事入手容易谈起)

案主:是的。

工作者:一般都跟谁来啊?

案主:一个人来,有时间也和同学来。

工作者:什么情况下来公园,心情好的时候,还是不好的时候?

案主:都有,心情好的时候和同学来,不好的时候就一个人来。

工作者:王阿姨告诉了我一些你和你们家庭的情况,我想多了解一些,可以吗?

案主:可以的。

工作者:听说你和外婆同住,外婆对你怎么样?

案主:我外婆骂人太难听了,我什么事情做不好,她就会大骂;她和外公常常双打。

工作者:双打是什么意思?

案主:就是你骂一句,我骂一句。

工作者:哦,这时你就像乒乓球,被打来打去的,一定不好受。

案主:是的,我很生气。

工作者:生气时你怎么办?

案主:我就憋气,有时打自己的嘴巴;有时头很痛,我就会用头去撞墙。

工作者:这样做会令你舒服一些吗?

案主:我也不知道,至少他们不再继续骂下去了。

工作者:你觉得还可以用别的哪些方法来表达愤怒?

案主:我也不知道。

工作者:外婆有什么优点?

案主:她很能干,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

工作者:你觉得用什么方法可以减少外婆对你的责骂?

案主:我也不知道,有时我怕外婆骂我,就带我的同学到家里来玩,这样外婆就不骂我了。还有就是做两面派。

工作者:两面派是什么意思?

案主:就是说我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我也觉得自己是两面派。比如,我外婆骂我爸爸的时候,我就笑着说:“对的,对的。”心里面说:“你都骂了这么多年了,有什么意思。”

工作者:看来,这是你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案主:(笑笑)

工作者:我们最近要开一个青少年情绪控制小组,参与活动的都是和你差不多大的青少年。我们想帮助大家学会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与家人和朋友和睦相处。我们正在招募组员,你愿意参加吗?

案主:王阿姨跟我说过了,我愿意参加的。(说明案主与工作者之间的关系已经建立起来了)

工作者:好的,等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定下来后我再通知你。

案主:嗯。工作者:你喜欢学校吗?

案主:不喜欢。

工作者:为什么呢?

案主:学校里面那些学生品行很差,他们谈恋爱、抽烟、打架、骂脏话;还有啊,好多老师讲课讲得一点都不好。

工作者:是的啊,现在的老师好多都不敬业,不认真备课,讲得很乏味,对学生也不好,都不关注学生。现在的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愈来愈不和谐了。老师讲课讲得不好你一般都做什么呢?(披露)

案主:他们讲得不好,没有兴趣听,我就睡觉。

工作者:你上课经常睡觉吗?

案主:也倒不是经常。

通过初次会谈,工作者对案主的学校和家庭的基本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案主不喜欢学校,认为学校里有些学生品行很差,谈恋爱、抽烟、骂脏话,案主不喜欢这些同学。一些老师上课讲得不好,她上课常常打瞌睡。

外婆对她的管教很严格,常常为一点小事就责骂她,有时外公也加入一同骂她,她的愤怒情绪常常来自与外婆外公的冲突。工作者希望案主能学会一些控制情绪的方法,于是介绍案主参加一个青少年情绪控制的教育性和**性小组,案主接受了建议。

二) 第二次服务。

1. 服务概述。

第一次会谈一周后,工作者人员约案主第二次会谈。由于此时案主和工作者已经建立了信任关系,案主对心理辅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排斥心理辅导,第二次会谈地点就选在服务机构的个案工作室。会谈时间约一个小时(较上次的半小时有所增加)。

这次会谈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了解案主在学校的表现,以及最近参加青少年情绪控制小组后的感受,以确定具体的个案工作目标。

2. 部分对话摘要。

工作者:这几天参加小组活动的情况如何?(对上次服务的效果做一个评估)

案主:好呢,回到家想发脾气时会深呼吸,也会想想算了吧。

工作者:可以举例说说吗?

案主:昨天在街上走的时候,一个老农民工撞了我也不说一声对不起,我当时就想骂人。

工作者:后来是怎么控制住没有骂人的?

案主:我想他可能有急事赶着去办,或者他会想,这个小姑娘走路东看西看的,思想不集中。

儿童个案社会工作案例

例二 一次我问lala最爱家里哪个人。他说最爱小姨kitty,因为kitty经常和我玩。不喜欢爸爸妈妈和姥姥吗?我问。不喜欢,他说。为什么?我问。就是不喜欢。然后他不说话了。例三 我们上课的房间里挂着很多 都是lala妈妈的。有一次我故意问lala 上的人是谁。lala说是熊猫。他的回答很出乎我的意...

妇女个案工作案例

四 支持系统的增强。社会支持能够帮助个人融合进社会的网络之中,因而强化个人的生理及心理健康。由于案主身边没有亲人,支持系统薄弱,因此社工与服务对象一起 可以动用的系统资源。案主表示,周围也有从安徽户口迁入本地的同乡人,可以一起互相帮助 社区可以帮助介绍一下用工单位的招工信息,劳动就业所及 高校提供的...

个案工作案例分析

三 主要问题。1 家庭问题 家庭比较不和谐,时常会与家人吵架。李某与母亲想法不太一样,时常会为一点小事吵。同时与自己的哥哥合不来,经常被自己的哥哥骂。2 心理问题 李某心理比较消极,觉得做什么事情都没意义,对将来的生活没有目标。太看重爱情,有时候还有轻生的想法。3 人家关系问题 李某性格不好,与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