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发布 2020-05-04 17:22:37 阅读 7790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舌尖上的中国》这档节目一共三季,一直以来自己也都有在关注。第一季开播时间是在2023年5月份,历时两年之后第二季也相继问世,第三季也已于今年春节开播完毕。《舌尖上的中国》主要是介绍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以食物为线索,以食带民,将中国各地不同的地理气候、风俗礼仪、生活状态等一路铺开,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的一档记录性质节目。

节目有很多期,而我最喜爱的还是第二季里面的“脚步”和“家常”这两期。

说起《舌尖上的中国》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对这个节目这么感兴趣。说实在,在生活中自己对食物不是一个讲究的人,一日三餐对于我而言只要能够填饱肚子就可以,没有其他特别要求,但也有可能正是因为每次对食物、一日三餐这种“随和”的态度,每看一次节目,自己就会感慨一次,甚至节目旁白到某句话,会莫名地被戳中泪点。这背后可能是因为节目所述平凡人物背后的故事,也可能**于自己对于食物意义的另一种看法,其中还有部分可能来自于自己对生活的一些体会和感受!

舌尖上的中国》这档节目改变了一些我对食物、三餐的原本的一些看法,以前认为煮东西吃是为了填饱肚子,不管用什么方法,能够煮熟,能吃就行。这可能也导致自己即使面对再诱人的美食,与其说我不喜欢,倒不如说我不热爱更能贴切地描述我。但看了《舌尖上的中国》才能体会到,原来同样是一样的食材,不同的烹饪方法,用不用心去做也很关键,也能影响食物的香味或口感等等。

原来美食不单单指看起来很精致的高大上昂贵的食物。用心做的、很有爱的食物,即使便宜、普通,也是一道美食。用心做出来的食物,吃东西的人可能也会心里有感应,或许能感受到食物带给他的奥妙!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中国古老俗语在《舌尖上的中国》这档节目中华丽地上演着,上至精致高大上的菜品,下到淳朴简单的家庭饭菜,都让我赞叹食物在生活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以及感受到它所赋予生活另一种令人向往的魅力!其中有一期提到“茶香饭”,这个饭采茶人在自己采茶的地方居住,运用随处可得的作物,以茶入饭,以茶入菜,将茶叶的用处通过另一个方面表现出来,让我对茶这种作物有了新审视,而不单单局限于泡茶之用。只要是能吃的作物,无论起不起眼,中国人都能运用的自己的智慧将它的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人耳目一新!

在第三季的第七集《生》中讲述到一位父亲,因为孩子曾经受到食物的一些农药残留之类的影响,最后决定返回农村去做一名农民,种植应季蔬菜,吃当季作物。在节目中看到他们一家几口煮饭时就在田间摘菜,使用大自然的山泉水,现煮现炒。那种感觉真的是妙不可言。

我是地地道道的中山人,虽然家是在农村,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中山这边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几乎不可能接触到这么天然,这么充满大自然气息的生活环境,它唤起了我潜意识里对田野生活的向往和渴望。我在想,将来有机会我也一定要有一个这样的地方,在自己闲暇时候或者当在城市生活疲倦的时候,在这里寻找心灵的栖息地,放松放松自己。

食物的纯粹原味是最令人动容的味道,返璞归真的味蕾体验对我而言竟是这样的奢侈。节目中有一幕印象深刻,是介绍他们做胡萝卜这道菜的场景。自家种的胡萝卜在土壤中积蓄了半年营养,饱满紧致,富含水分,脆口甜香,简简单单便叫人容易满足!

还有他们家的五彩饭,选用自己种的冰谷糙米、鸭血糯米、红穗胚芽米、云谷白米、红云米和玉薇米,将它们混在一起煮出来的杂粮饭,我隔着屏幕都想吃!这样的谷物杂粮要是搁在现在,我想未必有很多人想要吃,因为杂粮谷物的口感很不好,口感会很糙。由于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都乐忠于吃精米细面,精致的糕点。

但是反过来说一句,这样的谷物杂粮对我而言,真的是比任何山珍海味都要珍贵!因为减脂的原因,自己也有关注一些健身的***,了解到谷物杂粮的饱腹感强,且gi值较低,真的是是一类非常好的食物,可惜自己大多数时间在学校度过,而在学校我不可能吃到这样的食物,而在家里因为需要照顾到家庭成员的口味,实际上也不可能会吃上。对我而言,要想真正吃上一碗真正的杂粮饭,是奢侈的。

食材的交叉组合,名称随迁徙而融汇。实际上中国很多地方的食物虽然特点不一样,但是追溯到它们的源头,也“本是同根生”。第三季里有一期很深刻,讲的是“饺子”——这样一个常见的食物。

它也一直在演变,在不同地方落地生花的同时也展现出中国人对饮食文化的创意。在福建沙县,芋头打泥作芋饺;同样以包裹做法,但是馅料以甜为主的宁波年糕饺也大放异彩。

酸甜苦辣咸,从来不仅仅是舌尖上的那一份触感,更是对生活的投射和体悟!在第二集,《脚步》那一期,**中的每一个他们,在感叹时光匆匆,在这个飞速的时代,人们的脚步也匆匆。无论是迫于生计的大人,还是忙于学习的小孩都不容易,也只有在短暂的一日三餐中,让人暂时忘却了自己所处的烦恼。

这一期提及“麦客”——这类正被机器时代淘汰的角色。要割麦的东家在请“麦客”吃面条的时候,用自己刚刚收割的新麦做成约3厘米宽条带状的面条,“麦客”在经过大量体力劳动之后,能够为他们及时提供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以维持体力,为他们身体提供所需的苷糖。其实在这之前,我一直以为碳水化合物仅仅是水分的另一个名词,而在健身中也常常提及不要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所以我一直认为碳水化合物这类元素,能减少还是尽量减少摄入,但是没想到还有这般作用!

看来自己的知识还不全面,不能一概而论。

里面讲述到的一位渔民,和他的妻子在休渔期之后开始了第一场浦鱼,在用“夫妻船”出海,撒下第一网,等到深夜才将渔网拉上来,在长达近20小时的等待中也只有约50公斤海获,看到这里不经意地将他们和其中提及的**兄弟联想。我特别佩服**那位兄弟,因为自己家乡那边物资比较匮乏,营养品显得弥足珍贵。为了给家人一份营养品,小兄弟将树藤与自己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用一把斧头,历时3个多小时一路爬上高达10层楼高的参天大树,为的是一份蜂蜜。

如果不是纪录片真实记录,我真的不敢想象,在世界上还会有人仅仅是为了一份在我看来是轻易可得的食物而冒这么大的险。食材的获得需要超常的辛苦和耐心的等待!这句话我想,是对的!

再也不敢浪费食物了。

**《舌尖上的中国》其实自己的感悟不仅仅局限在食物上,而其实更多的体会是一些自己对于人生的看法以及一些道理的感悟!即使足不出户,但在这里我能看到和体会到一些就如《舌尖上的中国》中所述的部分故事人物的生活;能看到地大物博的中国还有许多我仍未到达想要亲自体验的地方。我想,现在我可以区分出旅行和旅游的不同了。

我想要好好努力,将来去中国更多的地方去旅行,是那种去真正的乡村去好好感受一翻,透过镜头我可以感受得到乡村人眼里透出那种纯真,与善良。

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就越是平常;看似貌不惊人的食材,用心烹调即使在平凡,也可变得楚楚动人。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往往带有独特的价值观,我们用饮食借生活,食物成为我们的表达方式。在急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着,为的是创造更好的明天,但是也别忘了,疲惫的时候吃一份心仪的食物能让自己的心情得到慰籍。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 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 观后感 观后感1200 字。前不久有闹得沸沸腾腾的南海仲裁案,菲律宾的无知行为引起了数以万计网络民众的愤怒。在有关南海仲裁的微博底下,有个评论总是能占据热评的一席之地。每一寸土地都不能交给别人,谁知道那上面能长出啥好吃的。虽然有些玩笑的成分在内,但是却直白地体现了...

观后感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经过漫长的等待,继 舌尖上的中国 热播之后,续集 舌尖上的中国2 也终于播出了。作为它忠实的观众,我和爸爸每周都会收看。顾名思义,舌尖上的中国 描述的是食物,并且,是中国的食物。所有人都知道,中华文明悠悠5000年的历史博大精深,然而,从人类存在的那一天起,便都需要食物来...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word文档仅供参考。舌尖上的中国 观后感。这几天,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凭借着高清的摄影技术,令人眼花缭乱,垂涎欲滴的美食,以及对热爱美食的中国人的描写,都令它狠狠地火了一把。作为一具小小的美食爱好者,看完了舌尖上的中国我别禁一阵感慨呀。在这个地方,我就和大伙儿谈谈我的心得。食物,对中国人来说,向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