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观后感

发布 2020-05-17 18:10:17 阅读 5024

**京剧游湖、西施、打上坟有感。

我们很多人都对京剧十分陌生,只知道它是中国的国粹。在上京剧欣赏课之后,我渐渐的从能够接受到慢慢感受再到细细品味,可以说为我的人生增多了一件可以快乐的事。所以,经过七转八回,终于来到了剧场,心中兴奋难平,毕竟这么近距离**京剧还是第一次。

就这样我们和周围的老戏迷们一起等待这一台京剧。就这样熟悉的二胡、锣鼓声响了起来,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个拉二胡的小伙,一头金黄色的头发,酷气十足,他和其他几位奏乐者都陶醉其中,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吹弹飘逸,时而正襟危坐。其中风味,此种境界令人神往。

今天的剧目顺序是游湖、西施、打上坟。“白蛇”首先登场了,一身白底红花衣,身段婀娜,声音圆润且高亢,这就是老师说的花衫吧。接着青蛇,船夫,许仙上场了,场下在一声声叫好中一阵阵掌声随之而起。

我发现演员们有时动作虽然很慢但是很难发现多余的动作,有时动作非常夸张却又觉得恰得情分,有时几句话唱很长时间(可能就是老师说的四句八分钟吧)却让人感觉却十分流畅。原来慢并不是影响人们欣赏的原因,京剧虽然是比较慢的艺术,但是只要欣赏者抛开世俗的车马喧闹,走进那个离我们并不是很远的世界,就会得到感动,就会得到快乐。况且京剧中的唱腔艺术真是一绝,想着那流行歌手唱那首离歌简直是唱的人痛苦,听的人也痛苦,只是为了追求那种痛苦的共鸣而喜欢是真的喜欢吗。

然而京剧演员唱出那一句句直冲云霄的句子的时候,脸上挂着的是那么从容,那么端庄,那么震慑人心的表情。那嗓音清亮,透彻,时而冰泉冷涩,时而幽怨缠绵,时而又铿锵有力,真非一日之功,确实能给人极大的听觉享受。其实很多时候不看字幕是很难听懂的,但是听不懂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有听戏的心情就足够了,人生难得几回闲,就算真的闲下来了,心就真的得空而闲了吗?

在剧场看戏和在家看电视是很不一样的,在剧场看戏就一个感觉——精美。从演员的服装到小小的道具都做得十分精美,场内的布置把人的心拉的很远,仿佛回到了古人的世界,音响效果比什么四维立体环绕好多了。

第二场是西施,“西施”声音也很甜美却不华丽,但有一种委婉哀伤的感觉。西施很大程度上是唱,虽然并不像白蛇出来那样的惊艳,但是韵味还是值得细细品味的。西施忧国忧民,深夜难眠的情感,想起那句:

风轻月淡凌波乱,新柳婆娑面遮拦,红颜自古多断肠,春色何见寥弥漫。古人很多情感,今天我们都没有亲自体会的机会了,要说感知也只能是比较浅层次的感知。要说感知最深刻的,可能就是这些京剧演员了,要使自己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之间都散发出古人的味道,那真是只有暂时人格分离让自己多多体味古人,接近古人罢。

从这个角度上说,京剧演员真是值得敬佩的。

第三场是打上坟,这场戏比较长,场景也换了好几次。印象最深刻就是丑角了,果然是无丑不成戏,逢丑比俊。戏在后半段加入了很多的现代元素,估计是照顾我们学生的吧,不知道老票友会不会介意。

反正这戏难度也挺大的,像这种相对冗长的戏,内行还可以看看门道,外行连看看热闹的机会也比较少,大概是因为这样戏到最后才被改得热闹的吧。不管怎样丑这个角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既要走进那个固定的古代文化氛围,又要随时跳出来调节气氛,实在是一个很有挑战的角色,拿今天演艺圈的说法,他是当仁不让的演技派演员。

三场戏听下来,每一场都有惊喜,感触颇多。由于是第一次看戏,对生旦净末丑只是有了基本的感性的认识,对唱念做打的技巧也不敢多加评价。出了剧场又回到了这个快节奏的世界,听一场戏真是如梦境一般,这世界天天都需要我们发现,发现周围的美并把它带给别人,我不想说人生如戏,因为这不是我所能够体会到的,我只是觉得京剧艺术工作者值得敬佩,他们继承发展我国的国粹并努力把京剧的美呈现给每一个普通人,让这种美能为更多的人感知,感动。

那天我也确实得到了这种感动。

京剧到底能不能引发观众的代入式情感共鸣,或者换一个角度,京剧中的什么地方有引起观众情绪变化的可能。

从戏剧演出者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分析他们是否有激发观众情感代入(所谓einfühlung)的自觉。这点,就我的京剧观赏及演出经验来看,是否定的。我觉得京剧是非教化性的,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是非叙事性的——这点从京剧的叙事密度和顺畅性上大致就能看出来(传统京剧的演出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既没有剧本也不需要剧本)。

它存在的意义大部分是为了娱乐观众,而娱乐观众的主要手段是它的外在艺术形式(唱念做打,即**性及各种其他技巧性)而不是内在精神价值。

所以,就算某个京剧剧目能使观众产生某种情绪,也极少(不是“从不”!)是因为它讲述的故事能契合观众的某种亲身经验,从而让观众产生代入感(这应该算是传统的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的特点),或者因为它的某种精神内涵挑战了观众的思维定势,引发了观众进一步的思索(这大概算是布莱希特式戏剧的特点),而是只因为它的技巧性达到了或者没达到观众的审美要求。多数京剧观众的情绪波动只是在艺术品鉴过程——而不是代入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观众各种情绪的成因多半是演员表演技巧的高下,而不是剧中角色的命运。

京剧观众基本不会为了特定剧中人物的经历或者剧本本身或喜或悲,而只会因为演员的表演是否符合本剧中的角色要求乃至是否符合根本无涉本剧情节的京剧程式规范而激动。

京剧观后感

可等到开演时我们才发现原来京剧是这么回事 一群演员穿着五颜六色的花衣服在台上唱唱说说,旁边还有一群乐队在给他们伴奏呢!台下的观众也在连连叫好,掌声一个比一个热烈,现场气氛无不热闹,在这样热闹的气氛里我们看得也同样异常兴奋!只是唯一美中不足的是 我们听不懂他们在唱些什么。第2个片段 刀下场给我的印象最...

京剧观后感

京剧观后感范文。观后感。仅供大家阅读参考!京剧观后感范文一。今天,我和。爸爸。在电脑上一起 了京剧大师梅兰芳表演的代表作 贵妃醉酒。梅兰芳大师他男扮 饰演的的贵妃杨玉环,从演唱 眼神到走路都像极了女人。爸爸这时给我介绍说 在以前,唱京剧是没有女人参与的,因为戏中角色的需要,所有女角的戏都要由男生来演...

京剧观后感

从戏剧演出者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分析他们是否有激发观众情感代入 所谓einf hlung 的自觉。这点,就我的京剧观赏及演出经验来看,是否定的。我觉得京剧是非教化性的,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是非叙事性的 这点从京剧的叙事密度和顺畅性上大致就能看出来 传统京剧的演出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既没有剧本也不需要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