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礼仪 国际交往礼仪

发布 2022-10-07 07:54:28 阅读 8238

国际交往礼仪。

第一节国际礼仪通则

国际礼仪通则是对国际交往惯例的高度概括,对国际社会交往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认真了解和掌握国际礼仪通则,对于大学生学好各国礼俗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 不卑不亢

在国际社会交往中,每一个中国人在外宾面前的一言一行,实际上都被对方与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应表现出从容得体,堂堂正正。在外国人面前,既不要畏惧自卑,也不应自大狂傲,同时,还应注意对任何交往对象都要一视同仁,给予平等的尊重与友好,不要对大国小国、强国弱国、富国穷国亲疏有别,或是对大人物和普通人有厚有薄。

在一般情况下,中国人待人接物讲究含蓄和委婉,尤其是反对自我张扬。但实践却证明,这种过分谦虚、不敢正面肯定或评价自己的做法,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并不为外国人所理解和认可,非但不会得到好评,而且还给人虚伪感。得体的做法是不卑不亢,即在国际社会交往中涉及自我评价时,既不自吹自擂,自我标傍,但也绝不可自我贬低,过分谦虚客套。

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要敢于并且善于对自己及自己的国家进行正面的评价或肯定。

二、 遵时守约

在现代社会里,尤其是在国际社会交往中,信誉无比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信誉就是生命,信誉就是形象,信誉就是社会关系,信誉就是工作效率。对于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而言,都是如此。

个人不讲信誉,在社会上就会难以立足;组织不讲信誉,在工作中就会难以有所进展;一个国家不讲信誉,在国际上就会失去尊严。

一) 信守承诺

所谓承诺,一般是指对别人许下的某种诺言,或者对别人的某一要求答应予以照办。信守承诺,简而言之,就是要求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说话一定要算数,诺言一定要兑现。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倘若言而无信,不仅有可能失去所有的朋友,而且还有可能因此而使自己在工作上一事无成。

实际工作中处理有关承诺的具体问题时,应当重视下列两个方面:

1. 必须重视承诺

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在国际交往中,一个人是否信守自己的承诺,关系到他个人的信誉。一个人如果信守承诺,言而有信,就等于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言行一致,尊重交往对象,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口碑,才能真正地立足于社会,赢得人们的尊重。

与此相反,在人际交往特别是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如果视个人承诺为儿戏,出尔反尔,言而无信,有约不守,守约不严,或者有约不认,甚至随意撕毁自己的庄严承诺,不仅是失言于人,不尊重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不尊重自己的交往对象,而且也是不讲礼仪规则、不重视个人信誉、不尊重自己的表现。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2. 必须慎于承诺

既然承诺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国际社会交往中事关个人乃至国家信誉,那么不论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必须极其慎重地对待承诺问题。只有慎于承诺,才能确保承诺的兑现。在国际社会交往中要想做到慎于承诺,应当对以下三个方面予以注意:

第一,三思而行。与外方人士打交道时,不论双方关系如何,在需要许诺于对方时,都要三思而行,慎之又慎。不管是答应对方所提出的要求,还是自己主动向对方提出建议或者是自己诚心诚意地许诺于对方,都一定要经过事先的深思熟虑,反复斟酌。

在有必要向对方人士承诺时,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务必要量力而行,一切从自己的实际能力以及客观可能性出发。须知如果滥用承诺,个人信誉便会贬值。

第二,认真遵守。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往往许诺容易兑现难。所谓“言而无信”,就是人们对于不遵守自己承诺的人所进行的谴责。

为了兑现已有的承诺,还必须尽可能地避免对既往的正式承诺任意修正、变动,随心所欲地加以曲解,或者擅自予以否认、取消,或者在执行中“偷工减料”。

第三,说明原委。正所谓“世事难料”,尽管我们在兑现承诺方面一向不遗余力,然而在某些极个别的情况下,难以兑现承诺的情况仍可能会出现。此时,一定要采取必要的补救性措施,以求挽回我方的信誉。

万一由于难以抗拒的因素,致使我们单方面失约,或是部分承诺难以继续兑现则我们一定要通过正式的渠道,尽早向相关的一方说明具体原委。除了要向对方做出如实的、合理的、可信的解释之外,还应当对此郑重其事地向对方进行道歉,主动承担按照惯例或约定应给予对方的物质赔偿,并且要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采取一切可行的补救性措施。绝对不允许一味推诿,避而不谈,得过且过,或者对失约之事加以否认,拒绝为此而向交往对象表达歉意等。

二) 遵守时间

遵守时间是信守承诺的具体体现,一个不懂得遵守时间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是难以遵守其个人承诺的。目前遵守时间在国际社会里已成为衡量、评价一个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具体而言,我们在国际交往中应当重点注意下列三个问题:

1. 要有约在先

所谓有约在先就是提倡人们在进行人际交往时,必须事先约定具体时间。有约在先不仅适用于正式交往而且也适用于非正式交往。在人际交往中,不论是未邀而至,充当不速之客,还是任意顺访,率性而为,都是不尊重交往对象的表现。

要做成有约在先,关键是要提前约定交往的具体时间。这主要包括双方交往的具体起始时间与延续时间两个方面,而且约定要尽可能具体、详尽。约定越具体、越详尽越好。

在约定具体时间时,要考虑交往对象的习惯和方便与否。应尽量不要占用对方的休息时间或工作过于繁忙的时间。一般而言,凌晨、深夜、午休时间、就餐时间以及节假日,外方人士大都忌讳被外人打扰。

总之,应当坚持两厢情愿。

2. 要如约而行

遵守时间,既要求其在具体的交往时间上有约在先,更要求其根据既定的时间如约而行。如约而行往往比有约在先更加重要。参加正式会议、会见或其他类型的社交聚会时,一定要养成正点抵达现场的良好习惯。

在这类活动中,姗姗来迟或提前到场,都会显得不合时宜。前者会令其他人士久久等待,后者则会使主方人士措手不及。

其他不论是有关工作还是有关生活的具体时间约定,比如,承诺给予对方答复的时间,约好双方一同出行的时间,许愿给对方写信、打**、发邮件的时间等等,同样需要言出必践。对于双方有约在先的交往时间,轻易不要改动。万一因特殊原因,需要变更时间或取消约定,应尽快向交往对象进行通报,切忌让对方对此一无所知,空候良久。

3. 要适可而止

在国际交往中,还须谨记“适可而止”四个字。也就是说在双方交往之时,不要拖延时间,而应当适时结束。对于一些事先约定了交往时间长短的活动,如限时发言、限时会晤、限时会议以及其他限时活动等,一定要心中有数,绝不能超过规定的时间。

即使对方“网开一面”,也绝对不要纵容自己。对于一些并未事先约定交往时间长短的活动如私人拜访、出席家宴、接打**等等,也要讲究宜短不宜长。宁肯“提前告退”,也不应当无节制地拖延时间。

三、 尊重隐私

所谓个人隐私,在一般意义上是指某一个人出于个人尊严或者其他方面的特殊考虑而不愿意对外公开、不希望外人了解的私人事宜或个人秘密。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里,人们对个人隐私问题非常重视。保护公民个人隐私,往往是法律所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

不得打探个人隐私,被视为做一个现代人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目前,尊重个人隐私已经逐渐成为一项国际社会交往的惯例。尊重个人隐私,主要是指我们在涉外交往时,一定要注意对交往对象的个人隐私权予以尊重,即凡涉及对方个人隐私的一切问题,都应该自觉地、有意地予以回避。

一) 莫问隐私

在国际交往中,按照常规,如下有九个方面的私人问题,均被外方人士看作是“不可告人”的“绝对隐私”。

1. 收入支出

收入与支出问题是最不宜直接打探的个人隐私问题。在国际社会里,人们的普通观念是:每个人的实际收入与支出,通常都与其个人能力、社会地位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

因此,个人收入与支出的多少,就如同人的脸面一般,十分忌讳别人的关注。不仅如此,除直接的收入与支出之外,那些可以间接反映出个人经济状况的私人问题,诸如银行存款、**收益、纳税数额、私宅面积、私车型号、服饰品牌、度假地点、娱乐方式等等,因与个人的收入与支出密切相关,所以也是不喜欢外人打探的。

2. 年纪大小

在许多国家与地区,人们都将本人的实际年龄视为自己的“核心机密”之一,绝对不会主要将其告诉他人。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外国人普通忌讳“老”。他们的愿望是自己永远年轻。

在他们眼里,“老”了就失去了机会,“老”了就会告别社会的舞台,而年轻则意味着自己充满了活力与希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两种外国人尤其忌讳被人问及年纪或被人尊为“长者”:一是“白领丽人”,对她们来说,最好永远年轻,一旦上了年纪,就等于宣告自己“人老珠黄”,并且应该“告老还乡”,若称其为“长者”,则如同讥讽他们“不自量力”一样。

3. 恋爱婚姻

国际交往礼仪

国际交往。1 不问收入问题。2 不问年纪大小。3 不问婚姻问题。4 不问个人经历。5 不问健康状况。1 尊重为本。1 尊重自我。2 尊重自己的职业。3 尊重自己的单位。4 尊重交往对象。二 善于表达。1 眼到。2 口到。三 公务交往。1 介绍问题。a 自我介绍 先递名片 介绍简短 内容全面。b 介绍...

商务礼仪之 国际商务交往礼仪

第一部分 课程大纲。讲师 郭弈翎。课程时间 2天。培训地点 客户自定。课程目标 追本溯源,从文化层面了解中西差异,为开拓国际市场及制定相应策略打下坚实基础 从商务礼仪的不同角度 不同层面 不同内容进行综合训练 帮助学员掌握仪容仪表,行为举止礼仪,言语沟通等商务礼仪 掌握国际礼仪的基本常识和规范,提高...

商务礼仪培训 商务交往礼仪

培训主题 商务交往礼仪。培训讲师 沈清仪。培训时间 一到两天。培训对象 商务人员,各企业管理层。培训人数 待定 培训方式 讲授 案例分析 互动 情景演练 小组讨论 参与型培训 多 教学 实践型培训 游戏带动。培训背景 面对日益繁杂的国际经济合作 竞争环境,各企业已愈来愈多的参与到多方交流 合作与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