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心理学

发布 2022-10-16 08:26:28 阅读 2707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心理学是研究大众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对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影响及规律的科学。

二、传播心理学的基本框架。

传播心理学属于心理学分支,应以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思维心理学等相关原理作为主线;

传播心理学又是传播学的边缘学科,它应以大众传播的五个层次——传者、信息、传媒、受众、效果作为横向的基本构架。

第二章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大众传播研究。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主流派别之一,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行为主义的根本特点是排斥意识,主张以行为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

1913——2023年为早期行为主义或古典行为主义时期;

1930——2023年为新行为主义理论时期;

20世纪60年代至今为行为主义发展的第三时期。

第一节华生的古典行为主义。

一、主要观点。

华生认为心理学“纯粹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实验分支”,心理学的任务是**和控制人的行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确定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规律,既能根据已知刺激**可能发生的行为反应,也能根据已知反应有效地判断刺激的性质。

他认为心理、意识不可捉摸,无法证实,因而是根本不存在的,心理学必须以可以观察、可以相互证实的客观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这个客观现象就是人和动物的行为。

他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看来人和动物都遵循同样的规律,他还认为人的行为类型完全是由于环境造成的。

第二节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

一、主要观点。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激随着反应发生,有机体必须先做出所希望的反应,然后得到“报酬”,即强化刺激,使这种反应得到强化。

第三节托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

一、主要观点。

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介变量,这个中介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包括生理内驱力、遗传因素、过去的经验或训练、年龄等。

第四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主要观点。

交互决定论。

他认为行为、环境、个人内在因素三者是相互影响、交互决定的,构成了一种三角互动关系。这一理论的提出避免了行为主义的机械环境决定论的倾向。

自我调节论。

他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

自我效能论。

他认为自我效能是指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

第五节行为主义心理学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

一、行为主义研究范式与传播效果研究。

行为主义提出可以通过可观察的外部表现—即对各种环境刺激的反应来了解人类,而且行为主义并不否认人的思维、情感体验、价值判断等,通过对人的行为的客观研究,既可以**已知刺激引起的反应,也可以**引起反应的刺激,这对观察和分析判断**的传播对人的影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行为主义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可观察、可测量、可控制的外显行为,这就要求所研究的现象必须是能被直接观测到的。在行为主义方**影响下的早期传播研究把传播效果定义为可观察的态度和行为改变,采用实验法进行研究,这一研究模式局限了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传播研究思路。

二、s — r联结与魔弹论。

在行为主义体系中,s — r联结是解释一切行为的基础, s — r学习理论就是研究刺激和反应形成联结的规律。

“魔弹论”也就是“皮下注射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骇人的威力,它将受众看作射击场里固定不动的靶子或者**面前昏迷的病人,使处于消极被动地位的存在,只要枪口对准靶子,针头对准病人,子弹和注射液就会产生神奇的效果。

三、观察学习与传媒暴力研究。

传媒效果的研究也许是对公众生活影响最大的传媒研究,而传媒暴力与行为暴力之间的因果关系也非常受人关注,这二者之间有无直接的因果关系一直困扰着传媒和传播研究人员,一些证据表明,攻击性原型的魅力和对攻击性原型的认同程度,加深了**暴力的影响,有些科研人员的研究表明二者存在某种程度的关联,但我们也要谨慎对待,因为测量手段的人为性和对传媒暴力影响大小的判断也会造成一些偏差。

第三章精神分析学与大众传播研究。

精神分析又称心理分析,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奥地利,由维也纳医生弗洛伊德首先提出。

它起源于精神病的**实践而不是心理学实验室的研究,精神分析是从对精神疾病的分析和**实践中形成了对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解释。因此,精神分析既是**精神疾病的方法,又是研究潜意识活动的理论。

第一节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心理学。

弗洛伊德所建立的一整套经典的心理分析理论,开创了无意识心理的研究,开拓了心理学学科建设的领域,开辟了一条重视心理**的新途径,对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著名的心理史学家波林(boring)在其巨著《实验心理学史》一书中曾这样写道:“谁想在今后3个世纪内写出一部心理学史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名字,那就不可能自诩是一部心理学通史”。

生平介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5.

6-1939.9.23),犹太人,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主要成就就是开创了精神分析学说。

2023年他出生于现属捷克的摩拉维亚,4岁时随父母移居奥地利维也纳,在那里弗洛伊德生活了近80年。2023年弗洛伊德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202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2023年他去法国向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夏尔科学习对癔病的**和催眠技术,返回维也纳后,他便开始了对神经症的心理学原因的探索。

弗洛伊德一生著述甚丰,主要代表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 、精神分析理论新编》、《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等,2023年弗洛伊德荣获了歌德奖金。

他晚年患了口腔癌,为了解除病痛,他从2023年起先后做了三十多次手术,尽管如此,他仍然工作不息,写出了一些重要论著。2023年纳粹分子入侵奥地利,由于弗洛伊德是犹太人,因此他在82岁高龄时被迫离开维也纳前往伦敦,2023年9月23日在那里因癌症不幸去世。

二、主要观点与经典研究。

潜意识论。与传统心理学主要研究意识现象和内容不同,弗洛伊德把无意识现象和内容作为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前意识和潜意识。前意识是指能够从无意识中回忆起来的经验,是意识和潜意识的中介层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从潜意识状态转变为意识状态。它处于潜意识与意识之间,严密防守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闯入意识中。

潜意识则是是由各种受到压抑或者被遗忘的情绪、欲望、动机所组成的根本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由于这些冲动不被社会习俗、道德、习惯所容纳,被排挤到意识阈之下,但它们并没有消失,而是在潜意识中积极活动,寻求满足。潜意识的心理虽然不为人们所察觉,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心理的基本部分和基本力量都来自于鲜为人知的无意识领域,无意识不仅是一个心理过程,更是一个具有自己的愿望冲动、表现方式、运作机制的精神领域,它像一双看不见的手操纵和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任何意识起作用的地方都暗自受到无意识的缠绕。

本能论。本能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的人格理论的动力学基础。

1.定义: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人的生命和生活中的基本需求、原始冲动和内在驱力。

2.本能的特征。

、**:任何本能都源于身体内部的需要或冲动,并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释放出来。

、目的:本能的目的是消除某种本能刺激的根源,以满足体内需要状态,重建内在平衡。

、对象:本能的对象是指本能行为达到目的所利用的对象以及所采取的手段。

、原动力:本能的原动力决定于身体欠缺的程度。

人格论。1.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

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部分,它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构成。本我是完全非理性的,它遵循快乐原则。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中的本能冲动是整个人格系统的能量**和基础。

自我是本我在与现实的接触中分化出来的那部分人格。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帮助本我并使本我得到满足。

超我:它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监督自我的部分,它遵循至善原则,督促自我控制、引导、压抑本能冲动,使人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超我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本能论、人格论的意义。

弗洛伊德的这些理论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人格发展的阶段性,揭示了人格结构和人格发展的深层原因和动力,这些思想对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心理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他过分强调性本能和潜意识的作用,忽视理性意识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为他的人格理论留下了明显的缺陷。

、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论。

1、焦虑论。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产生于自我,是自我对冲突所引起的结果的反应,使个体把冲突看作是一种危险的或是不愉快的信号作出的反应,所以焦虑论又被称作“焦虑的信号理论”。

传播心理学

大众传播心理学案例分析。人们接触信息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大众传媒。媒介信息以及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都会对受众的认知产生影响。这篇文章通过对两篇新闻报道案例,从传播心理学中西方现代心理学中的几种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新闻报道内容的方式及其对受众的影响。2012年5月12日楚天 第8版楚天评论新闻标题 校长 护犊...

传播心理学

网络广告的受众心理分析。网络广告越来越普及,更多的商家在选择网络广告时针对性地瞄准了网络广告的长处,但是在网络广告的宣传中还是隐含着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比如网络广告的传播效果,网络广告的诉求群体定位等等,但是最为关键的还是网络广告的效果如何体现,如何使消费者更愿意接受网络广告的宣传,更容易产生消费动机...

传播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 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心理学是研究大众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对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影响及规律的科学。二 传播心理学的基本框架。传播心理学属于心理学分支,应以普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思维心理学等相关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