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重点

发布 2022-10-16 22:42:28 阅读 7437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学生这一要素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背景差异等。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部分。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202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教育心理学之父”、《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20世纪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人本主义(马斯洛提出)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瑞士)和维果斯基(前苏联)--代表人物。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2023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岁)、童年期岁岁)、少年期岁岁)青年期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幼禽认识并追随母禽的关键期发现。

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直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解释见p12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人格发展理论八阶段(顺序不变)--埃里克森(美国精神分析学家),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解释见p15)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

5岁)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1.家庭教养模式(家庭三种教养模式—鲍姆宁)2.学校教育3.同伴群体。

自我意识的发展的三个阶段1.生理自我2.社会自我3.心理自我。解释见p17

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具体的心理活动。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提出)、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等方面。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奈量表(简称s-b量表),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奈和西蒙于2023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做了多次修订而闻名于世。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iq=×100

韦克斯勒量表--韦克斯勒(2023年,美国)

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大量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又称钟形分布、正态分布)

智力的群体差异解释见书p20

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应该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最后,应该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性格便成为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掌握学习理论--布卢姆;程序教学--斯金纳(美国)

学生的学习是狭义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他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学习的条件》)-加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学设计专家)

加涅把学习结果分类为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我国心理学家认为,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尝试-错误说(小猫“迷笼”试验)--桑代克;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狗唾液分泌反应实验)--巴甫洛夫(**生理学家);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白鼠迷箱实验)(“迷箱”、“斯金纳箱”)-斯金纳(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的创立者);完形-顿悟说(箱子问题和棒子问题)--苛勒(德国心理学家);认知-结构学习论(认知-发现说)--布鲁纳(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奥苏伯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奥苏伯尔。

桑代克理论的核心: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而形成的,即通过试误形成的。

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1.效果律2.练习律3.准备律。尝试-错误学习模式是从动物实验中推导出来的。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分化。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1.强化(斯金纳最核心理论)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3.消退4.惩罚。

强化(物)有正强化(物)与负强化(物)之分;负强化就是取消惩罚与批评,惩罚与批评与负强化截然不同;做对事情时(正确行为出现后)才会有正强化(物)与负强化(物);有机体自发作出某种反应,从而得到正强化。

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为惩罚。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发现说或认知-结构学习论。

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态度。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所谓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学习)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二是指向功能、三是强化功能。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解释见p44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学习动机的种类1.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解释见p46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他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而学习行为又不单纯只受学习动机的影响,他还要受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如学习基础、教师指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健康状况等的制约。学习动机强,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正向一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负向一致)学习动机强,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负向不一致)④学习动机不强,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正向不一致)。见p46表4-1

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

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如奖励与惩罚便是学习中常用的两种强化形式。二是替代性强化:

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三是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书p53图4-1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成败归因理论--维纳(美国心理学家);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耶克斯、多德森(美国心理学家)

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新概念的学习总是建立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之上,新问题的解决总是受到先前问题解决的影响。这种现象就是迁移。平时我们所说的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等即是典型的迁移形式。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它活动的影响。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迁移的作用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

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与关系转换说等。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2.

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20 5个4 问答题30 6 5个 论述题 25 1个 案例分析题 25 1个 1 什么是心理结构 p4 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把心理现象分为两个部分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1 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现象和发展的动态活动过程,它由认识过程 感觉 ...

教育心理学重点

一 单选。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2.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3.学生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体现的是注意的哪一品质 注意的分配。4.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5.表象是指人脑 现的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6.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育心理学。条件反射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例如,狗吃到食物能够分泌唾液。心理活动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认为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 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 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