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重点

发布 2022-10-16 22:43:28 阅读 8352

解答题。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p12)

1.客观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

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p13)

1.观察法。2.实验法。(3.测量法。4.调查法。5.经验总结法。6.教育行为研究。)

知觉的特性(p31)

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注意的品质(p34)

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

记忆的过程(35)

1.编码。2.储存。3.提取。

记忆的**加工模型(36)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中,听觉编码占主导地位,也有部分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短时记忆的容量7+—2个组块)、长时记忆是三个相互联系的记忆系统,他们的信息保持时间、编码方式、容量等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47)

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动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

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p44)

1.个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人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p51)

在埃里克森看来,发展是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个阶段的发展中,个体均面临一个发展危机,每个危机都有一个积极选择和一个消极选择的冲突。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为:1.

新人对怀疑(0-1.5岁)。2.

自主对羞怯(1.5-3岁)。3.

主动敢对基本的内疚感(3-6岁)。4.勤奋敢对自卑感(6-12岁)。

5.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6.

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7.繁殖对停滞(30-60岁)。

8.完美无憾对悲观无望(60岁以后)。

遗传、环境与教育的关系(p54)

遗传、环境与教育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的客观条件,它们之间是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1.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地物质前提和基础。

遗传在人的心理发展中是作为物质前提和发展的基础而存在的:a.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b.

遗传物质的个别差异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2.在遗传提供的可能范围内,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显示水平起决定作用。

所谓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主要指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a.环境和教育是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b.

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而用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最重要的因素,c.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71)

布鲁纳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知识都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学习就是掌握学科知识结构,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编码系统。他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其一,他强调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地认知过程。

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其二,他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已有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倡知识的发现学习。

当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p80)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的过程,其结果是认知结构的重要建构或改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的进行选择加工,通过自己的独特加工活动,构建自己的意义的过程。其内容为1.

知识观。2.学习观。

3.学生观。启示为:

1.教师要结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有知识和对教材的了解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材料获得新的知识,丰富原有知识的概念。2.

教师除讲授学习材料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创新技能,结合学习材料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组织、评价、监督自己的认知过程,控制自己的认知行为,最终能使学生独立进行学习。

知识的分类(86)

1.陈述性知识。2.程序性知识。3.策略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的同化类型(p92)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可以用命题知识的学习过程来解释。奥苏贝尔根据学生原有知识与其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的关系,提出了三种同化模式:1.

下位学习。2.上位学习。

3.并列结合学习。

运用记忆规律促进陈述性知识的保持(p101)

1.精细加工(深加工)。2.

多重编码。3.有效运用记忆术。

4.过度学习。5.

合理复习。a.及时复习,b.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6.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

知识迁移的制约条件(p104)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2.对材料的理解程度。3.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4.定势作用。5.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

原认知策略(106)

1.复述策略。2精加工策略。。3.组织策略。

创造力的特征(p113)

1.创造力的基本特征(评价指标):a.流畅性,b.变通性,c.独创性。

2.高创造力者的特征:

吉尔福特:1.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不肯雷同。

2.有旺盛的求知欲望。3.

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机理有深究的动机。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

5.工作中讲究条理性、正确性和严格性。6.

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的兴趣。7.有丰富的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

8.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的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

杨仲明(1988):勇于献身的精神、童心未泯、思想的灵活性、独立、果断、坚定、自制、幽默感强、对事业的巨大热情、难以满足的好奇心、无私的给予和奉献。

董奇(儿童)(1993):具有浓厚的认知兴趣,情感丰富、富有幽默感,勇敢、敢冒风险,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独立性强,自信、勤奋、进取心强,自我意识发展迅速,一丝不苟。

林崇德和罗良(2007):1.健康的情感。2.坚强的意识。3.合理的个性倾向性。4.顽强的性格。5.良好的创新习惯。

国内:1.较高的成就动机和责任心。

2.有健康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3.

有冒险精神和正视问题的勇气。4.热爱生活,有广泛的兴趣、好奇心和幽默感。

5.有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性格。6.

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记忆力。7.有相应的知识储备。

8.有创造力思维能力。9.

重视实践、手脑并用。10.掌握一定的创造活动的技能和方法。

四阶段说(115)

1.准备期。2.酝酿期。3.明朗期。4.验证期。

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p119)

1.内在因素:a.

脑机制:1)神经元精密的结构以及由大量神经细胞所形成的复杂的神经网络为创造力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2)人脑左右两半球在功能上存在着不对称性。

3.创造力不仅与大脑皮质的基本激活水平有关,与激活水平的可变性有关。b.

个人智力因素。c.非智力因素。

2.环境因素:a.

家庭因素。b.学校教育因素。

c.社会文化因素。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p126)

1.问题表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反应定势。4.动机和人格。

创造力教学的具体方法(如何培养创造力)(p134)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a.

为创造力提供大量机会。b.重视独特的问题、想法和解决办法。

c.向学生证明他们的想法是正确的。d.

营造一种非评价的、安全的气氛。e.避免同伴的评论性评价。

f.提供感受环境刺激的经验。g.

避免限制思维的例子或模式。h.偶尔根据能力分组。

i.允许实践和课程安排的灵活性。2.

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个性:a.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b.培养儿童的创造性人格。3.

利用相关课程和活动,进行创造性训练:a.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

b.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c.

头脑风暴训练。

智力技能的培养(p147)

1. 展开与分解性策略。2.变式练习策略。3.反馈策略。4.条件化策略。

动作技能形成阶段(149)

1.认知阶段。2联系形成阶段。3.自动化阶段。

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p151)

1. 意识控制减弱,动作自动化。2.动觉反馈作用加强。3.能利用细微线索。4.在不利条件下表现正常。

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展理论(165)

儿童道德发展的总规律是从他律到自律。他律指早期儿童道德判断受外在价值标准支配,只注意行为的客观后果,不关心主观动机。自律指儿童道德判断受自己内在主观价值标准支配,自律是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现的较高水平。

1.无律阶段。2.

他律阶段。3.自律阶段。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理论(166)

提出了著名的道德发展三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理论()。道德认识是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的重心是道德判断。

人际观点采择理论(167)

1.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阶段(3-6)。2.

社会信息采择阶段(6-8)。3.自我反省的采择阶段(8-10)。

4.相互性观点采择阶段(10-12)。5.

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观点替换阶段(12-15)。

学习品德问题与不良行为的原因。

1.客观原因:a不良社会风气b家庭的不良影响c学校教育缺陷。2.内在原因:a错误的道德观念b异常的情绪表现c意志薄弱d不良行为习惯e不健康的个人需求。

学生品质问题与不良行为的矫正(p174)

1.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消除情绪障碍。2.

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3.锻炼抗拒不良诱因的意志力,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4.掌握劝导和批评的艺术。

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181)

1.激发起适当的学习行为。2.为学习行为定向。3.维持学习行为。

学习与动机之间的关系(181)

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通常一致的。首先,学习动机使学习者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其次,学习动机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并持之以恒地寻求有关信息。

一般来讲,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但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有些学生学习动机水平较高,但学习成绩却不理想,这说明学习动机作为一种中介作用,还不能直接引起积极的学习行为,还要受到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学习动机只是影响学习行为的非智力因素之一。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

动机的强度适中,对学习有较适宜的促进作用,作业水平较高,学习效率也高;而动机水平较弱或过强,作业水平则不好高,学习效率也不高。

维纳的归因论(185)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1.对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

a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b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c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2.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

a自我控制水平b能力高低c努力程度d身心状态e方法适用与否f任务难易g是否有他人相助h机遇好坏。3.他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影响。

学习动机的培养(p190)

1.有利于培养学习动机的因素:1)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a.要避免学生出现高度的焦虑。b.

要有合作化的教学取向。c.要满足学生的一些基本的合理需求。

2)适当的任务难度水平。3)具有价值和意义的学习任务。2.

外部动机的培养:1)适当使用奖励和惩罚。2)外部奖励的使用要适当。

3)适当开展竞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设置合理的目标。3.

内部动机的培养: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a.

使学习任务有趣,引起学生注意。b.创设问题情绪,激起学生原有观念冲突。

c.给予成功的满足,增强自我效能。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给与积极反馈,训练学生作出积极的、现实的归因。

3)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20 5个4 问答题30 6 5个 论述题 25 1个 案例分析题 25 1个 1 什么是心理结构 p4 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把心理现象分为两个部分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1 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现象和发展的动态活动过程,它由认识过程 感觉 ...

教育心理学重点

一 单选。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2.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3.学生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体现的是注意的哪一品质 注意的分配。4.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5.表象是指人脑 现的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6.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育心理学。条件反射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例如,狗吃到食物能够分泌唾液。心理活动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认为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 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 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