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

发布 2022-10-17 23:37:28 阅读 1207

志趣: 是乐趣与志向的结合,是推动人实现远大理想目标的迷恋性的、最稳定的动力倾向,是学生获得好成绩的最宝贵的心理动力。

运动归因: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运动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

运动动机:推动学生参与运动学习与身体锻炼的内部心理动因。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特质焦虑:是指不同个体在焦虑倾向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差异,属于个性心理的特征部分。

状态焦虑:是一种在强度上有变化、随时间而波动的短暂情绪反应。

焦虑: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

应激:人类和动物在经历和体验某种过度情境时产生的那种心理和生理的过程称之为应激。

运动技能:指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

心理技能训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人的心理施加影响,对大脑所进行的专门化训练,以达到强化心理技能、培养特殊心理能力的目的。简单地说,心理技能训练就是系统化、持续化的心智或心理技能的练习。

运动表象:是一种不需外部刺激直接参与,在头脑中对人体的一切感觉(视觉,听觉,触觉,本体感觉等)经验进行再现或重构的心理过程。

生物反馈训练:又称“内脏学习”或“自主神经学习”,是通过生物反馈达到控制生理变化指标的变化或维持这种变化的过程。

工具性攻击:是指由期望得到奖赏所引起的,并通过强化而局限在一定条件下的攻击性行为。

高原现象:个体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一直上升,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这种现象叫“高原现象”。

追加反馈:指动作执行后所获得的信息是凭借外力和外物对于动作结果所外加的信息。

系列性技能:在这个连续体的中间是系列技能,运动操作是由一组不连续技能连接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新的,更复杂的技能动作,大多数技能都属于这一类。

绩效反馈:运动后提供的有关运动操作特征的外部反馈称为绩效反馈。

技能迁移:已经形成的运动技能对掌握另一种技能的影响称作运动迁移。

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特定的体育学习情境中,为了达到体育学习目标而对学习步骤与学习方法所做的优化组合与精巧安排。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有利于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全部心理因素的总称。

个性:在进行某种运动技能的操作时,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操作方式。

成就动机: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活动,并力求达到完美、取得优异成绩的心理倾向。

目标定向:是一种重要的动机变量,它是指个体参与某一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取向。

锻炼成瘾:是指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的一种心理和生理依赖。

随意后注意: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着自觉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一种特殊的注意形式。

唤醒::是指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是由感觉兴奋性水平,腺和激素水平以及肌肉的准备性所决定的一种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系统脱敏训练:又称交互抑制法,是一种以渐进方式克服神经症焦虑的技术。利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的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的目的。

1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1、遗传和生理 2、环境和教育 3、 父母的教养方式 4、受文化的程度。

2.非言语指导的作用。

1)激励.安慰(2)表扬.肯定(3)批评.制止(4)引导.指示。

3.体育习惯的特点。

答:(1后天性(2)稳固性(3)指向性(4)省力性。

4.制约体育教学的学生心理因素。

答:体育学习的心理动力(2)认知-运动能力(3)心理状态,年龄,性别及个性。

5.动机的分类。

答:(1生物性和社会性动机及物质性和精神性动机(2)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3)缺乏性动机和丰富性动机(4)无意识动机(5)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

6模拟训练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

答:提高学生对比赛应激情境的适应性,在头脑中建立起合理的动力定型结构,以便使技战术在千变万化的特殊情况下得到正常发挥.

8.运动技能的分类。

答:1连续性技能和非连续性技能;2闭锁式技能和开放式技能;3小肌肉群运动技能和大肌肉群与动技能。

9、心理技能训练的种类。

答:1目标设置训练;2放松训练;3表象训练;4注意集中训练;5自我暗示训练;6模拟训练。

10、运动技能迁移的种类

答:两恻性迁移;语言_运动迁移;运动向运动迁移。

11.目标的分类。

答:长期的目标与短期的目标;具体的目标与模糊的目标;现实的目标与不现实的目标;任务定向的目标与自我定向的目标。

12注意的分类。

(1)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2)外部注意和内部注意。

13、影响团队凝聚力的因素答:环境因素;个人因素;领导因素;领队因素。

14运动表象的分类。

答:内部表象和外部表象;模仿式表象;情景表象和动作表象。

一.举例说明赛前不良心理状态的表现以及如何进行调节。

赛前不良状态的表现主要有三种:

1、过分激动状态:表现为过度或者过早兴奋,情绪强烈紧张,如呼吸短促、心跳加快、四肢颤抖、心神不定,经常有恐惧、焦虑、易激、不安等消极情绪困扰。

2、赛前淡漠状态:表现为情绪低落、缺乏信心或对比赛感到乏味、意志消沉、萎靡不振,体力明显下降,如反映迟钝,全身软弱无力,严重者甚至逃避比赛。

3、赛前盲目自信状态:表现为对即将到来的比赛的困难和复杂程度估计不足,过高估计自身力量,相信自己能够轻取胜利。因此,心理能量不能积极动员。

例如:注意强度下降,知觉、思维迟缓、思想漂浮、不认真进行比赛准备。

要避免赛前不良状态的发生,形成最佳竞技准备状态要做到如下几点:

1、进行长期系统的心里技能训练,并将心理机能与动作技术结合起来,适应比赛的需要。

2、进行认真、细致的赛前准备,加强赛前暗示训练。

3、进行赛前的模拟训练。

4、比赛临近时,进行整体的动作练习,加强整体概念,防止出现动作细节疑惑增强现象。

5、制定切实可行、稍低于训练水平的比赛操作目标,树立正确、积极的心理定势。

6、完成赛前各种准备工作,熟悉比赛环境,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

二、根据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引起过度紧张的主、客观原因,说明体育教师应怎样使学生预防和克服过度紧张。

引起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过度紧张的主观原因有:求胜意识过强或期望太高; 对完成动作和练习或竞赛缺乏自信;与个性特点有关;对自身生理指标的消极评价。(4分)

引起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过度紧张的客观原因有:观众的数量和性质;社会评价;所从事的体育项目或竞赛的性质;赛对手的实力。(4分)

为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预防和克服过度紧张,体育教师应做到:

1努力提高学生动作技能的熟练程度。

2对学生(或运动员)的期望不宜过高或过低3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自信心以及对教师(或教练员)的信任。

4使学生(或运动员)学会独立地作好比赛的心理准备5使学生(或运动员)降低对比赛胜负的意识,使他们的注意力指向活动本身,而不是指向活动的结果6教会学生或运动员心理自我调节的技能。

三、试论避免和防止体育中攻击性行为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要提倡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的力量;其次,要创造俩和那更好的比赛情境,形成适当的心里定势及**导向;第三,要加强对运动员、教练员的教育管理,提高自身修养,培养良好个性,加强心理训练、提高适应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第四,还要提高观众的审美能力和观赏水平,净化比赛风气,严肃赛场纪律,严惩不到的的攻击性行为;

第五,加强赛场管理,采取必要措施,防患于未然;另外要是使运动员和观众提高对挫折、失败的心理承受力,进行必要心理卫生和防御机制的学习与教育等。

四、提高学校体育团体凝聚力的途径和方法:

1)让学生明确体育教学或运动队的团体目标具体可采用目标设置法。(2)建立良好的团体规范具体可采用课堂常规设置法和强化法。

3)积极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具体可开展各种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组建运动队,及时表扬和嘉奖。(4)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应特别注意自身的修养,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自身的素质。体育教师或教练要关心和爱护学生,灵活、合理、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体育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协调师生关系。还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加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体育教师或教练还要学会掌握一些调控情绪的方法,并善于运用这些方法调节学生情绪,建立真诚的师生情感。

五、如何进行赛后心理归因的训练和教育。

有效的归因训练对学生或运动员更好的完成训练任务和调整心理状态十分有利。体育运动中的归因训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设置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明确具体的目标可加强学生的个人的责任感。目标的实现可使学生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从而增强控事物结果的现实感和自信心。

2增加成功的快感体验 :成功可以使人产生愉快的情感,这种情感可以成为达到下一个目标的动力。因此,应创造机会将学生按年龄、技能水平、体能水平分组进行训练和比赛,以使更多的人经常不断的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获得成功,但是要失去新奇感。

相反,连续的失败会导致习得性无助感、甚至绝望感的产生。3明确可控性的因素:教练员或教师应指导运动员或学生明白哪些因素是可控的,哪些因素是不可控的,并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那些可控性因素上,而忽略那些不可控的因素。

4运用努力归因,强调个人努力。应当教育学生或运动员,个人努力是提高技能水平、运动成绩的最重要决定因素,这样将会产生更好的动机效果并产生更好的运动成绩。5强调个人努力。

应当教育学生或运动员,个人努力是提高技能水平、运动成绩的最重要决定因素,这样将会产生更好的动机效果并产生更好的运动成绩。

6实事求是:归因应与实际相符,否则会使学生或运动员产生对教师或教练员的不信任和抵触情绪等。这将不利于运动员自信心的建立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7进行积极的反馈。有研究指出,主要给予积极反馈、同时偶尔给予批评比其它反馈形式的效果好。学生或运动员失败时,要使他们感到自己虽有缺点,但仍被集体、教师或教练员所完全地接受、喜欢。

六、试述运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运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动机的培养是指促使学生从没有运动活动动机到形成活动动机的过程,而动机的激发是指将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动机充分调动起来的过程。培养是激发的前提,激发又可进一步加强已有的动机。

在****动机培养和激发中可采取以下措施:(1)充分重视和利用学生的各种需要。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增加运动活动的趣味性;启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主要求;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

体育心理学

填空 选择。1.运动心理之父是科曼。格里菲思1925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建立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2.50年代末,体育运动心理学被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列入体教专业课程。1942年吴文忠 萧忠国编译了 体育心理学 3.感觉包括 要求 理解区分内外部感觉1.接受外部刺激 反映外界事物特性的外部感觉,如视...

体育心理学

一 养成体育锻炼的方法指导。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还是围绕篮球的教学,...

体育心理学

行为目标是以显性的 具体的 可操作性的行为描述形式来展示课堂目标。行为目标的早期倡导者博比特认为,科学的时代要求准确性和具体性,由此而言,课堂目标必须具体化 标准化,具有某种程度的客观性,并试图为确定课堂目标提供一套操作程序。研究原因 在体育教学中常会面临设置行为目标的问题,正确设置目标可以帮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