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心理学第十章艺术心理学

发布 2022-10-18 11:44:28 阅读 7196

第四章艺术心理学。

艺术心理学——审美心理学/实验美学/文艺心理学。

审美过程的心理体验、艺术创作的心理流程、艺术家的心理特征、艺术创作的动机系统、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以及艺术接受的心理规律)。

许多已被认可的艺术规律都同时蕴含着心理学的规律。

例:构图的均衡——《西斯汀圣母》和翻转的《西斯汀圣母》

色彩的冷暖、色彩与情感……

第一节审美注意。

一、 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大脑皮层形成了优势兴奋中心,使意识集中于一定的客体或客体的特定方面。

人的心理活动不能朝向一切方向,而是有所选择。注意的集中性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从各个方面集中到某种对象或现象上,并对其它活动产生抑制性影响。于是客观对象从注意的边缘移向中心,因而得到鲜明而清晰的反应。

注意不是心理活动的过程,而是一种意识倾向特征,伴随心理活动过程。

二、 审美注意特征之一——无直接功利性(虚静说)

审美注意必定是一种境界或一幅图画霎时占领你的意识全部,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领略,以至于把它以外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却。

凝神的境界——没有实用世界的牵绊,获得单纯的意象世界。“艺术要摆脱一切然后才能获得一切”

举例:一个诗人与一个采药者。采药人只关注树丛草丛中的药材,对于山间美景则视而不见;而诗人则相反,摇动的树枝,歌唱的小鸟,飞舞的蝴蝶,变幻的云彩,成为关注中心,采药人眼中的“前景”变成了“背景”,而“背景”变成了“前景”。

例:家住海边的渔夫当别人称赞他门前的美景时说:“门前没什么好看的,屋后的这一园菜还不差。”

同样的例子,一幅古画,必须撇开价值因素,专注于画本身,它才是美的;

实用意义的摄影(毕业合影)与艺术摄影(纯粹美的追求)

实践采风(**、非洲)甚至战地摄影,优秀作品的产生往往在忘我的境界。

中国古代的“虚静说” —管子》认为要虚静恬淡、专心致志,才能可能达到最高的认识;《心术》中:“去欲则寡,寡则静,静则精,精则独,独则明,明则神矣。”—虚静是鉴赏美和把握美的前提。

问题:实用与审美果真矛盾?如建筑,广告……人们似乎在实用与舒适中获得美感,是否形成了审美注意?因此这里必须区分的是美感与快感。

美感(凝神的,无功利的,美好的至高无上的境界),审美注意(超脱的,非功利的)

快感(功利的享受、趋同、形象的崇拜……)非审美注意。

三、 审美注意特征之二——心理距离与审美。

1、“心理距离说” (2023年英国美学家布洛提出)

当我们面对实用的世界,必须脱离实用,把对象摆在一定的距离之外来看。拉开距离才产生审美注意,出现审美的选择性和指向性。

例:海上的雾。

乘船的人在海上遇着大雾,是一件不畅快的事。呼吸不便,路程耽搁,若再听到水手慌乱、乘客喧哗、邻船告警,必觉大难临头,心焦气闷。但换一种心境则不同,看轻烟似的薄纱,笼罩着平谧如镜的海水,远山飞鸟现出梦境的依稀,海天一气,四周一片广阔、沉寂、神秘和雄伟,仿佛到了伸手可及的仙境。

同样的雾引发不同的注意情境,缘于主体与对象的距离,与海雾的关系太密切(距离太近),所以不能“处之泰然”地去欣赏,而后一种体验恰恰是把雾摆在实用世界之外(离开一定距离)所以注意向审美集中。

2、距离说与艺术创作。

与事物的功利保持一定距离,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这里的距离不是实际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在上述海上遇雾的情境中,人们的情绪由恐怖转化为欢快,并非由于时间空间的变化,而是由于人们强行对自己的注意力进行了自我调节。

许多事物被“推远”后别有一番美景。

艺术家的长处就在能够把事物摆在某种“距离”之外。

创作与欣赏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把距离安排妥当。不即不离。

无论是艺术欣赏还是艺术创作,最受欢迎的境界是把距离最大限度地缩小,而又不使其消失的境界。

2、 用距离说分析问题。

a) 演戏用唱歌的声调带面具打花脸。

b) 雕塑中抽象化的人体。

c) 中国画的缺乏透视感无远近阴影。

d) 写实主义与理想主义。

写实主义偏重模仿自然,在实际生活中寻材料并用客观的方法表现出来,忌讳掺杂主观情感和想象。

理想主义注重人为的创造,虽然也拿自然作材料,却凭主观的情感和想象加以选择和配合,将自然理想化。

纯写实派通常把距离放得过近,例如画西湖,在没见过的人看总有美感,而本地人看则淡薄;再比如电影中的长镜头用得过度则是完全再现生活,往往缺少视觉的冲击力。

纯理想派的弊病则在距离太过,藐视现实,常常空泛荒诞使人无法理解。

所以极端的理想主义和写实主义对于距离的把握一个太过,一个是不及。凡是艺术都要带有若干理想性,都是反写实主义的但仍以现实的东西作为材料。如朱光潜先生说:

“凡是艺术都要有几分近情理,却也都要几分不近情理。”

现实主义与形式主义电影

现实主义———古典主义———形式主义。

纪录片故事片先锋派。

纪录片中的形象之所以令观众激动,通常是由于拍摄得真实,而不是由于拍摄得美。

思考题:分析摄影的写实性与心理距离说。

四、 审美注意的功能。

虚静与心理距离引发的审美注意,是艺术创作的前提条件。

1、 审美注意激发艺术家进入创作的预备情绪。

2、 审美注意促使艺术家发现审美客体,并使审美客体的审美价值特征得以充分显现。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审美注意使大脑皮质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意识集中指向具有审美特征的客体,并由于负诱导规律的作用,把与审美无关的客体排除在外。

距离说有一论点,即对人来说,客体有“正常视象”(危险性的雾)和“非正常视象” (雾所带来的朦胧缥缈美),心理距离或审美注意,使具有审美价值的一面进入我们的视野。

虚静说则以主体的静与客体的动之间的关系,来论证审美注意能使客体的美得以充分显现。“静”(积极意义的)使精神沉浸下来,专注于一个目标,一切审美心理功能都处于最敏锐的状态,进入客体,并迅速把握其审美属性。

宁静致远”3、 审美注意使审美主体调动一切审美心理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审美自由完成真正的艺术创造。

审美注意使审美的感知、回忆、联想、想象和理解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得到最大限度的审美自由。

反之,被“利害打算”纠缠牵绊,创作主体的一切审美心理功能必然也处于睡眠状态。

第二节艺术创作中的审美情感。

就艺术创作而言,审美知觉是起点和基础,但核心是审美情感与想象,艺术创作以感性的知觉活动开始,却不以此结束。一旦艺术家进入艺术构思过程,那么他的活动就在情感与想象的领域展开。艺术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

凡艺术都是抒情的。形式或形象要恰能传达出情感,才是上品。形象可以剽窃而情感受则不能假托。

一、审美情感的含义。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体验。喜、怒、哀、乐、悲、恐、忧,是情绪情感的不同表现形态。

艺术创作是一件煞费苦心的事,又不能带来直接的功利,许多艺术家都穷困终身,那么为什么追求艺术者仍络绎不绝呢?这是由于艺术是一种情感的需要。一切可以摆脱,唯艺术不能摆脱,因为受情感所迫,不得不写,不得不画,不得不拍。

对他们来说,艺术是一种慰情的工具,艺术家不满足于现实世界,才想象出一种理想世界来弥补现实的缺陷。

1、审美情感与自然情感。

审美情感**于生活中的自然情感,但又不同于生活情感。

苏珊朗格(美)的分析:一个嚎啕大哭的婴儿据释放出来的情感要比一个**家释放出来的个人情感多得多,但人们绝不会为此去**厅。

原因是:自然情感往往只带有刺激人、折磨人的特性,而不带有可供享受的特性。在自然事件发生时伴随的情感尽管也有喜、怒、哀、乐,但心灵无法进入享受状态,变成审美情感。

2、自然情感转换成审美情感——再度体验。

自然形态的情感要经怎样的转换,才能变成可供享受的审美情感?关键是要回忆与沉思,重新唤起并再度体验。

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于是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情感,并用某种外在的形式表达出来。(列夫托尔斯泰)

例:原始的岩画(两种解释:作为记数和作为抒情)

艺术品即是将情感呈现出来供人欣赏,由情感转化成可见或可听的形式。

例:一个遇到狼而受过惊吓的男孩儿把遇狼的事叙述出来。

遇狼的当时——自然情感(恐怖)——刺激性的情感。

再度体验——复述(描绘、甚至渲染)故事——审美情感(心灵享受)

托尔斯泰的观点,一种情感能否称得上是艺术的,关键在于它是否经过“再度体验”,“再度体验”不仅是“回忆和沉思”,而首先是心灵的创造。

3、审美情感与理智、道德情感的相互转化。

在人的各种高级情感中,唯有审美情感是自由的情感。以美为最高目的,而不是真和善,尽管真和善也是审美情感中的要素。

赏心悦目的美。

4、审美情感的多极性。

审美情感并非就是感知和体验美时的特殊快感,它是多极的。即包括对美的美感,也有对丑的厌恶感,以及除此之外的悲伤、恐惧、同情、怜悯、赞叹、蔑视、……即要审美、也有审丑,从更广阔的角度看审“美”

5、审美情感是一种混合情感。

审美不仅仅是单纯的痛感,也不是单纯的快感与愉悦感。

为什么艺术家热衷于描写人生苦难、不幸、失恋、死亡、被**,被嘲弄,还有荒诞、变形、失落、原始、野蛮等等?

为什么读者、观众还乐于接受?

举例:罗丹《老妓》

卡夫卡的《变形记》……

所谓混合情感即:不快中有快感。

痛感之中有愉悦感。

混合情感存在并相互转换——看悲剧,悲喜交加;

看喜剧,喜极而泣。

第三节审美情感的生成机制。

一、原始唤起——内觉体验——情感外化。

1、原始唤起。

艺术家的情感,可以追塑它的原始唤起——即它的最初的原始感情模型是如何产生的,何以能保存在艺术家的记忆里。

第一种解释——客体决定论:情感并不是纯主观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甚至是客观事物的一种性质。

这**是愉快的”——某些实验表明,如果主体全神贯注地倾听**,那么他们对**的情感体验会趋于一致。

人们从齐白石画的虾中感到一种生机勃勃的情绪,这种情绪是画在客观上所赋予的。可以说不仅这幅画表现了这种情绪,而是它本身就包含了这种情绪。

客体决定论的确阐释了情感唤起的一方面的原因,但用它来完全深入地解释情感唤起是存在着困难的。因为,情感唤起决不是客体单方面的刺激所能做到的。事实上,一个强刺激在一个反应极其迟钝、麻木的主体那里可能等于零。

进一步说,一个美好的崇高的对象作用于一个丑恶、卑下的主体未必能引起艺术印象,唤起审美情感。反之,一个丑恶、卑下的对作用于一个崇高的、有艺术天才的主体,可以经过主体心灵点化,而成为艺术形象。

艺术心理学

分析电影 死亡诗社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自己的使命,看了 死亡诗社 后,我懂得了意义存在的价值。生活只是我们的一个舞台,它本身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在舞台上选择并出演什么样的角色和内容 戏剧 诗歌 悲剧 话剧 哑剧 歌剧 什么都可以,哪怕乱七八糟,浑浑噩噩都可以,但原则是 你自己选择的并乐意...

艺术心理学作业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用余秋雨 观众心理学 分析受众心理。观众心理学 是余秋雨先生的一部学术力作。全书是一部 经验论证型 的著作,由古今中外的大量经验之谈来论证这门学问的存在,并赋予结构,赋予观点,赋予实例。本书最大的 实验 是广泛调查了中外艺术实践家留下的有关观众心理的思维纪录。为艺术表现寻找观众的...

设计艺术心理学

第二章设计艺术心理学发展概述。将 设计心理学 作为一个独立的名词使用,并作为独立的学科加以研究,即使是在欧美国家,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其主要应用于人机界面设计 网页设计 数字 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等领域中。但是,作为艺术设计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如心理学 设计艺术学 美学 人机工程学等却由来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