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重点知识

发布 2022-10-19 10:53:28 阅读 4519

1,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

2,教育的起源学说:神话起源论;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起源论。

3,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学校名称有庠、序、校等。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4,欧洲奴隶社会曾经出现的两种教育制度——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前者重视培养军事人才,后者重视多方面的全面发展教育。欧洲封建社会的两种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5,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023年左右的埃及。我国的学校最早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

6,20世纪后的教育特点:终身化;全民化;多元化;民主化;教育手段和技术的现代化。

7,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即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教育的三个要素构成: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手段。

8,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相对独立性;时代性。

9,中国先秦时期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系统的总结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10,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方法的书。还有柏拉图的《理想国》也比较出名。

1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本教育书,也标志着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诞生。

12,德国赫尔巴特被誉为“教育科学之父”,他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教育学作为相对独立学科的地位由此确定下来。

13,教育学的繁荣时期的教育学:①实验教育学,代表作家梅伊曼的《实验教学纲要》和拉。

伊的《实验教学》

文化教育学:又名精神科学教育,代表人物是狄尔泰、

斯普朗格,利特等人。

实用主义教育学。

2023年出版的凯洛夫是第一本知道社会主义实践理论著作《教育学》

14,杨贤江是我国第一个比较系统的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理论学家。他写的《教育史abc》是中国第一部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史。他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15,教育的概念: ①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教育学中研究的教育主要是指狭义的教育。

更狭义的教育史指思想品德教育。

16,教育的基本要素:①教育者是教学过程中“教”的主体。

受教育者是教学过程中“学” 的主体。

教育内容是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

教育手段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条件。

17,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体现在: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教师劳动能力的需要是复杂的;教师劳动的内容是复杂的。

18,教师劳动的示范性表现在:教学手段的示范性;思想品德的示范性;知识传递中的示范性;教师个体劳动的隐蔽性。

19,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①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20,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

1,对教育界影响最大的教学理论主要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赞科夫的“一般发展理论”。

2,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3,人的身心发展理论:①认知发展理论。代表心理学家皮亚杰。

智力发展理论。分为三元智力学说和多元智力学说。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是心里学界最流行的全面解释人类智力的理论。。

道德发展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代表心理学家马斯洛把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

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4,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5,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影响:①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作用。

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活动的巨大作用。

6,小学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①关心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增强其体制。

既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小学生动手的能力。

加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1,教育的发展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又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2,教育与社会诸因素的关系:(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③人力资源理论。

二)教育与社会经济制度的关系: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领导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④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培养人才。

⑤教育可以促进民主⑥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力量。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①科学技术能有力的改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②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③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为教育提供各种必备的思想基础和条件。

④教育可以促使科学知识的在生产⑤教育推动科学体制化⑥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⑦教育丰富了科学技术的活到,扩大了科学技术的成果。

四)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①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②校园教育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

五)教育与社会人口的关系:①社会人口对教育的影响②教育对提高人口素质的促进作用。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①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③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4,教育优先发展的理论基础即教育的三性: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

5,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内容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条件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师素质现代化。

1,广义的教育目的:即是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2,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3,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①个人本位论。即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

社会本位论。即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文化本位论。教育目的应该围绕文化这一范畴。

生活本位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4,教育目的的层次:①国家的教育目的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的③教师的教学目标。

5,现代教育目的的新特征:教育目的的融合性;教育目的的适度超越性特征;教育目的的类主体性特征。

6,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①哲学观念会影响教育目的的设定。柏拉图认为理性的培养是教育目的论的核心;而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认为教育目的的应当是培养人对外在环境的兴趣,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影响,从而形成他所谓的“绅士”;中国古代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修身养性。

教育目的的确定还要受到思想家们或制定教育目的的制定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

教育目的的制定会受到主体有关思想人格之观念的影响。

7,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①教育目的的制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

教育目的的制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影响。

教育目的的制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

教育目的的制定一定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8,2023年,我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人。

9,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以及基本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人。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培养完人”的教育目的:①培养完人的内涵②培养完人的目的是学会生存③培养完人的目的是终身学习。

11,教科文组织“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12,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方面。

第3章:学校教育制度。

1,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活动始于夏代。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希望对你有帮助。年,陆志韦翻译桑代克的 教育心理学概论 2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 定向性和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3 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目的更明确 持久性明...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

一级强化 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二级强化 任何一个中性刺激与一级强化反复结合后,自身获得强化效力。3 普雷马克原则 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强化程序 指强化出现的时机和频率,也能增强或减弱行为。连续强化 对每个反应都给予强化 间...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希望对你有帮助。年,陆志韦翻译桑代克的 教育心理学概论 2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 定向性和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3 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目的更明确 持久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