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优秀教学设计昼夜交替

发布 2023-03-17 14:32:28 阅读 9372

3、昼夜交替。

一、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昼夜的产生和变化的原因,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可能不是什么新知识,学生已经从大量的生活经验和各种百科全书中知道昼夜现象,形成了初步,但还很模糊的宇宙观,虽然对白天的现象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是要让他们解释清楚“为什么”就可能很困难了。昼夜交替这一课就是在前两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太阳的运动,进一步揭示出表面现象是太阳在运动,而实际上是地球在运动(自转),让学生意识到在自然界中很多表面现象背后还隐藏着科学奥秘,教育学生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二、教学目标。

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3、知道昼夜的成因。

4、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5、意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三、重点难点。

重点:做昼夜变化的模拟实验。

难点:地球上同一时刻而不同地点的昼夜现象。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太阳的升起和下落是有规律的,从而使地球上出现了白天和黑夜,而且白天和黑夜是交替出现的,那么你们知道昼夜是怎样形成的吗?

2、学生交流、回答。

二)**新知。

1、摆脱和夜晚总是周而复始地交替着,人们很早就在思考昼夜形成的原因。

1)古希腊学者把地球想象为一个漂动着的“鼓”,他们认为“鼓”的外层是包在雾里的火环,太阳、月亮在雾中运转,人类从雾的开口处看到它们。

2)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不是太阳在动,而是地球在动,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还在不停地自转。

3)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

2、介绍莱昂·博科以及他的“博科摆”实验。

1)材料:塑料瓶、沙子、旋转钩、绳子、图画纸、铅笔。

2)步骤:在瓶子里装满沙子。

用绳钩把绳子固定在高处。

把装满沙的瓶子悬挂在绳子上,并使瓶子尽量靠近地面。

将图画纸固定在单摆下方的地面上。

使单摆摆动,并在纸上标出摆动方向。

3)由此可以观察到:摆动平面相对于地面没有改变,而在纸上的轨迹却不同了。

4)学生思考并解释这些现象。

3、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这两种观点的含义及真伪,可以利用手电筒代表太阳,气球或地球仪代表地球,进行研究地球上昼夜变化原因的实验。

1)围绕“地球仪”转动手电筒,观察地球上明暗的变化,想一想,太阳绕行一周,可能需多长时间?

2)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明暗的变化。

3)思考:地球自转一周需多长时间?

4)总结:因为太阳不可能用短短的24小时就饶地球一周,而地球自转一周所需要时间则要短得多,因此,地球上昼夜交替不会是太阳绕地球转动的结果,而只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由此证明“地心说”的观点是错误的。

5)用灯光照射地球仪。

6)学生猜想:如果灯光代表太阳光,地球上受到阳光照亮的地方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黑暗部分的地方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

7)学生想象、推理来认识白天和黑夜。

8)总结昼夜交替的原因。

六、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古希腊学者鼓。

哥白尼日心说。

昼夜交替地球自转。

七、教后记。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光怎样行进》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教案设计。第1单元白天和黑夜 1 光怎样行进。北仪仙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1单元 1 光怎样行进。课程标准 科学 方面 知道在科学 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 分类 归纳 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知道在 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 者之间的相互合作 交流与分...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优秀教学设计太阳钟

2 太阳钟。一 设计理念。小学科学教学活动,有些内容除课堂教学完成的部分外,有一些部分还要让学生在课外,在家里去完成。以三年级为例,这样的课外 活动就有记录天气,饲养小动物,制作肥料袋,培植种子,种油菜等。一直以来,我们都把研究的着力点放在课堂内的 指导上,而这些课后的 活动往往由于多种原因,操作难...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莫高窟》教学设计与案例

莫高窟 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 莫高窟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1 引领学生走进敦煌莫高窟这一艺术宝库,了解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 赏读 积累课文介绍莫高窟的优美词语 句段,初...